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5 15:48:50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质疑与辩驳:历史的评说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
教学目标
1.根据对两篇史论的理解,能梳理出文章的论证过程。 2.研读文本,能归纳文章论述的方法和技巧、语言风格,理解作者论点的合理性。 3.举例说明文章“偏颇漏洞”之处,能质疑作者观点并将自己的见解整理成一篇短文。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论点和论证方法,学习其思考社会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理解作者论点的合理性。 2.能质疑作者观点,从用例问题和逻辑问题等方面举例说明文章“偏颇漏洞”之处。 教学难点: 参考写作支架,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历史评说对其中一篇史论提出质疑或辩驳。
教学过程
任务一 研读史论,探精寻妙 研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把握作者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论点的合理性。 明确:《过秦论》作者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证方法:铺排陈述、先叙后议、举例论证、多用对比、多用夸张等。论点合理性:铺排陈述,利用六国与秦国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分析秦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进而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提出“施行仁义”的主张,与汉初民生凋敝的现实有关,旨在安民养民,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证方法:夹叙夹议、举例论证、多用对比等。论点合理性:对比后唐庄宗前期横扫诸国、意气扬扬,很快众叛亲离、死于乱箭之下的史实,指出其灭国亡身实出于人事,进而印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任务二 思辨阅读,质疑辩驳 请结合历史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对两篇史论提出质疑或辩驳,并完成以下表格。 明确:用例问题——例1:为追求辞采的畅达有意改造历史,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史实混在一起,忽略细节的真实性。例2:为表达需要,化难为易,例如“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实际并非如此容易,秦与魏交战十余年方获此地。例3:六国内部有各种矛盾斗争,但文章给人一种六国齐心协力,共同抗秦的印象,不符合史实。…… 逻辑问题——例1:仅通过史实的列举和对比只能得出“攻守之势异也 ”而不能必然导出“仁义不施”这一结论,史实和结论间缺乏逻辑关联。例2:秦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法制僵化,不再适应当时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等。…… 明确:用例问题——例1:文章用例偏少,涉及到伶人的相关语句仅“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使得事例缺少说服力。…… 逻辑问题——例1:从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中未必只能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观点,即史料与观点不具有必然联系。例2:庄宗亡身灭国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比如皇太后行诰令,皇后行教令,令出多门,政治紊乱等。例3:用来支撑观点的史料偏少,直接得出结论,属于归纳推理,存在严密性不足的问题。…… 任务三 我之观点,有理有据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史论的核心是“现实”——针对社会现实,为现实发声。两篇史论的写作意图都在于维护当朝统治,故作者论证的观点为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而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自圆其说”。 参考写作支架,查阅相关资料(可参考以下四则资料),写一篇历史评说对其中一篇史论提出质疑或辩驳。(不少于800字,写在作文簿上) 1.写作支架参考 2.学写历史评说 3.参考材料四则 材料一:《过秦论(上)》是一篇奇文。奇,体现在文章的论点有失公允,文章的论述逻辑亦存在明显的漏洞;但是,作为文论却具有超越历史的价值,至今仍然是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所谓论点有失公允,指的是把秦灭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仁义不施”。实际上,论定秦是亡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属于汉初儒生,不仅在后世,而且在当代也颇有争议。有学者指出秦之国祚短促,许多政策恰恰是法家所否定的,如《韩非子》中的《亡征》有一百多种,秦始皇就占好多条。如秦始皇过于勤政,过于集权,正是法家所反对的。秦究竟是亡于法家,还是没有彻底遵循法家,至今在学术上还存在争辩。比较折中的看法是,秦亡是内外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认为违反儒家的仁政原则。《过秦论》的论点,无疑有片面性。——孙绍振《雄辩艺术的不朽经典——读《过秦论(上)》 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唐 ] 杜牧《阿房宫赋》 材料三: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 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 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 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材料四: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对统治当局的腐朽,对自己阶级的没落,欧阳修不可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他一方面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一方面著述撰文,大声疾呼,从历史的烟云中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以垂示当世。——党天正《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我思我在:历史人物纵横谈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
教学目标
1.明确人物短评的文体特征,掌握撰写人物短评的写作要求。 2.鉴赏《屈原列传》《商君列传》等作品,借鉴司马迁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完成人物短评的修改升格。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物短评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2.借鉴司马迁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史学家的评价和历史观,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参考人物短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查阅相关资料,修改自己撰写的历史人物短评,对文章进行升格。
教学过程
导入人物短评的概念:人物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人物作为评论对象,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活动事件、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定义评价的理论文体。 任务一:赏析名篇 求道问路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商君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赏析这种写法,归纳人物短评的写作要求。 明确: 任务二:交流互鉴 评价互学 1.结合人物短评的写作要求,点评同学习作片段(关于秦始皇的人物短评)。 明确:习作1这则人物短评重点突出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伟大功绩,观点明确,但文章开篇关于历史人物如璀璨星辰的描述过多,短评重在评价人物,应开门见山地对秦始皇展开评议,发表自己的观点,短评的语言要简练有针对性,不能枝枝蔓蔓。同时,文段缺少历史资料的支撑,就是说缺少具体史实来论证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使得 得出的观点缺少信服力。建议结合史实,重点突出一个方面来阐释秦始皇的伟大功绩。 习作2这则人物短评的中心论点同样是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值得肯定的是这段文字做到了叙议结合,结合史实,言之有据。但是在事例的选择上有所分散,重点不够凸显。建议结合史实的同时要做到不枝不蔓,抓住一个重点来写,从而更好地突出论点。 2.总结撰写历史人物短评需要注意的事项: 任务三:切磋琢磨 升格文章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共21张PPT)
质疑与辩驳:历史的评说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单元研习任务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左传》
作者论点 论证方法 论点合理性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夹叙夹议
举例论证
多用对比
先叙后议
举例论证
多用对比
多用夸张
利用六国与秦国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分析秦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进而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提出“施行仁义”的主张,与汉初民生凋敝的现实有关,旨在安民养民,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对比后唐庄宗前期横扫诸国、意气扬扬,很快众叛亲离、死于乱箭之下的史实,指出其灭国亡身实出于人事,进而印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任务一:研读史论,探精寻妙
研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史论,把握作者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论点的合理性。
任务二:思辨阅读,质疑辩驳
请结合历史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对两篇史论提出质疑或辩驳,并完成以下表格。
用例问题 逻辑问题
《过秦论》
例1:为追求辞采的畅达有意改造历史,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史实混在一起,忽略细节的真实性。
例2:为表达需要,化难为易,例如“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实际并非如此容易,秦与魏交战十余年方获此地。
例3:六国内部有各种矛盾斗争,但文章给人一种六国齐心协力,共同抗秦的印象,不符合史实。
……
例1:仅通过史实的列举和对比只能得出“攻守之势异也 ”而不能必然导出“仁义不施”这一结论,史实和结论间缺乏逻辑关联。
例2:秦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法制僵化,不再适应当时的形势;国家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等。
……
任务二:思辨阅读,质疑辩驳
请结合历史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对两篇史论提出质疑或辩驳,并完成以下表格。
用例问题 逻辑问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例1:文章用例偏少,涉及到伶人的相关语句仅“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使得事例缺少说服力。
……
例1:从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中未必只能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观点,即史料与观点不具有必然联系。
例2:庄宗亡身灭国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比如皇太后行诰令,皇后行教令,令出多门,政治紊乱等。
例3:用来支撑观点的史料偏少,直接得出结论,属于归纳推理,存在严密性不足的问题。
……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史论的核心是“现实”——针对社会现实,为现实发声。两篇史论的写作意图都在于维护当朝统治,故作者论证的观点为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而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自圆其说”。
参考写作支架,查阅相关资料(可参考以下四则资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评说对其中一篇史论提出质疑或辩驳。
任务三:我之观点,有理有据
写作支架
文章观点是什么?主要理由是什么?
该文所用事实论据的来源和类型,是否有不实之处?
从逻辑层面评估文章:文章的论述过程有矛盾吗?有漏洞吗?






A
1.吃透教材
把握意图
B
2.叙评结合
重点在评
C
3.选好角度
集中评论
材料一:《过秦论(上)》是一篇奇文。奇,体现在文章的论点有失公允,文章的论述逻辑亦存在明显的漏洞……所谓论点有失公允,指的是把秦灭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仁义不施”。实际上,论定秦是亡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属于汉初儒生,不仅在后世,而且在当代也颇有争议。……秦究竟是亡于法家,还是没有彻底遵循法家,至今在学术上还存在争辩。比较折中的看法是,秦亡是内外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认为违反儒家的仁政原则。《过秦论》的论点,无疑有片面性。
——孙绍振《雄辩艺术的不朽经典——读《过秦论(上)》
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唐 ] 杜牧《阿房宫赋》
材料三: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 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七)》
材料四: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对统治当局的腐朽,对自己阶级的没落,欧阳修不可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他一方面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一方面著述撰文,大声疾呼,从历史的烟云中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以垂示当世。
——党天正《一篇名副其实的“过唐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
人物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人物作为评论对象,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活动事件、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定义评价的理论文体。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 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任务一:赏析名篇 求道问路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商君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赏析这种写法,归纳人物短评的写作要求。
1.尊重史实
客观评价
3
4
1
2
2.史论结合
有理有据
3.叙议结合
以评为主
4.观点集中
语言简练
人物短评
写作要求
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倒映着无数璀璨星辰,它们点亮了人类千年的文明,推动历史向前奔流。这其中,秦始皇作为格外明亮的一颗星,开启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也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火种。有人评价他为暴君,也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在我看来,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统一中央集权的国家的秦始皇当称为千古一帝。纵使秦始皇施行暴政,快速走向灭亡是秦始皇的重大过失,但正如泥沙终不能掩盖珍珠,秦始皇的功绩不可被过失掩盖,他称得上是创造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千古一帝。
任务二:交流互鉴 评价互学
结合人物短评的写作要求,点评同学习作片段(关于秦始皇的人物短评)。
习作1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分化瓦解、逐一击破,相继灭掉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国家。至此,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篇章。秦始皇以超人的果断和智慧,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被后面的王朝长期沿用。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使得中华大地第一次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四分五裂的神州第一次合并。从这一刻开始,整个中华大地才开始进行系统的统治、管理。秦始皇的暴君名声在历史上是响亮的,但是他的功绩更令人们惊叹,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天下,而是任由列国无休止地征战,中国很有可能如欧洲一般列国林立。因此,我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千古一帝。
任务二:交流互鉴 评价互学
结合人物短评的写作要求,点评同学习作片段(关于秦始皇的人物短评)。
习作2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 陈寅恪
历史人物短评
01
查阅相关资料
充分了解人物
03
回到历史现场
突破时代局限
02
克服固定思维
客观评价人物
04
议论语言为主
逻辑清晰分明
05
借助他人视角完善认知判断
善善而恶恶,褒正而嫉邪。
——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参考人物短评写作要求,修改自己写的历史人物短评,对文章进行升格。
任务三:切磋琢磨 升格文章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