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历史的评说:人物短评写作
教科书 书 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短评的概念,结合《屈原列传》学习历史人物短评写作的基本技巧。 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史家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掌握人物短评写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结合史时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而富有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在历史撰述中,暗寓褒贬,古已有之。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选自《郑伯克段于鄢》) 以“君子曰”点出了考叔孝子行为对郑庄公影响,也是叙述者对“孝”的尊从与肯定,旨在告诉读者“孝”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叙述人再以“诗曰”加以佐证,“君子曰”与“诗曰”完美结合,互为表里。 司马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全新创造,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屈原列传》一文,篇中夹叙夹议,表达史家观念、史评立场;篇末“太史公曰”抒彩浓厚,寄寓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可谓典范。 任务一 问“道”史迁 司马迁创作《史记》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发表议论,一是篇前序论,即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宣泄激情;二是篇后赞论,即“太史公曰”,深化褒贬,突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的向往;三是夹叙夹议,在历史现场中反复咏叹,叙中有议、议中有情。《屈原列传》一文中,司马迁是如何评传的呢? 问“道”史迁,共解评传评述视角意图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创作缘由司马迁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作品风格 文约辞微,志洁行廉,为群小所嫉、不容于世。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家品格不与奸邪同流合污,表明心怀家国、至死不渝的心志和节操。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作家 与国家 侧面突显屈原在楚国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读者/旁观者 悲悯、哀叹、仰慕、赞颂,既悲其志,又伤自身,跨越时空与屈原遥相接应,共振共鸣!
明确:《屈原列传》一文,司马迁夹叙夹议、寓评于叙、叙中寄情、议中寓情,时时流露出郁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身世沉浮的叹惋。《史记》中还有不少精彩的篇后赞论,比如: 《项羽本纪》 评价:千古不刊之论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伍子胥列传》 评价:胸中块垒,借他人浇之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评价:使贪夫立,懦夫勇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作为人物短评写作,我们也可从中吸收几点基本的写作技巧: (1)贴合人物叙写主要事件,挖掘出个性化的精神品质。 (2)叙述、议论、抒情等融为一体,增强评述的感染力。 (3)客观褒贬,第一人称融入式或第三人称评价式皆可。 (4)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富有文采的语言,来加以呈现。 任务二 班固识“武”,其情可鉴 1.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苏武纪念馆前,苏武铜像仰望高天,面部轮廓分明,似迎风而立。现场馆方想要在苏武铜像处立一碑石并撰文,以弘扬苏武之气节。请你从班固的《苏武传》中找一找,看看哪些语句最合适? 明确:《苏武传》中一以贯之的主线是苏武的守节不屈,无论是利诱,还是威逼,甚至是以友情感化,以亲情晓谕,苏武矢志不渝,持节不失。班固在叙述中呈现了个性化的语言,也描述了苏武的形象特征。 (1)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2)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3)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4)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苏武传》以叙事为主,却“不待论断而叙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班固是如何在叙事之中流露出其情感倾向的? 明确:作品精于剪裁,善于对比,“两次自杀”“三次劝降”,在叙述中足以见出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之情和赞扬之意;灵活选取人物典型的语言,借己之口言他人之事,其中自然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特别是卫律与李陵的两次劝降,作者借苏武言辞表现对卫律的不齿,行文多用贬抑之语,且以苏武的正气凛然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李陵,作者寄予了同情,苏武的措辞也并非金刚怒目式的,而是相对委婉柔和。对卫律的不齿,对李陵的同情,对苏武的赞颂,实质上也彰显了班固撰《汉书》所坚持的儒家正统思想观念。 文章最后一句“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实则万般感慨。人生苦短,十九年何其长也!“始”“及”“尽”三字,将叹惋之情溢于言表。卫律劝道“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李陵也劝道“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而苏武信念坚执,令人敬佩!幸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作者的欣慰之情显而易见。 任务三 化隐为显,“我”来代言 “苏武纪念馆”公众号拟编辑一期“‘我’来代言”的主题活动,以弘扬苏武光照千秋的执着、万世传唱的精神。请你结合《苏武传》,站在班固的视角,揣摩他的心思,为苏武写一则人物短评,字数200字左右。可以是第一人称介入,也可以第三人称评述,文白皆可。 自我介入型:余少时,家父谈及武使匈奴事,每语余当效此心报君上之恩,初不以为意。及长,随军赴大漠绝域,穷览其山川,方体其艰。武处北海,廪食不至,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何其苦也,何其悲也。然人情饥困可忍,冻馁可忍,利刃穿身亦可忍,而兄弟父母渐次遭厄,法令之无常,臣下之寒凉,实不可忍,而皆忍之。盖武以为蒙君禄,愿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亦甘乐之。此心可悯。(见教学用书) 人物评价型:古人有云:“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若武者,啮雪咽旃,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仓廪未至,掘野鼠去草实,仗汉节至节旄尽落。历尽难中难,然终不移于贫贱,不屈于威武,唯念其国,不辱君命,持节不失。武留匈奴凡十九载,意气风发出,须发尽白归。哀之!叹之!壮之!千古浩然之气,由此观之。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此。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共13张PPT)
历史的评说:人物短评写作(第七课时)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郑伯克段于鄢》)
问“道”史迁,共解评传 评述 视角 意图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创作缘由
作品风格
作家品格
作家与国家
读者/旁观者
司马迁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文约辞微,志洁行廉,为群小所嫉、不容于世。
不与奸邪同流合污,表明心怀家国、至死不渝的心志和节操。
侧面突显屈原在楚国兴衰中的重要价值。
悲悯、哀叹、仰慕、赞颂,既悲其志,又伤自身,跨越时空与屈原遥相接应,共振共鸣!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苏武纪念馆前,苏武铜像仰望高天,面部轮廓分明,似迎风而立。现场馆方想要在苏武铜像处立一碑石并撰文,以弘扬苏武之气节。请你从班固的《苏武传》中找一找,看看哪些语句最合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苏武传》以叙事为主,却“不待论断而叙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班固是如何在叙事之中流露出其情感倾向的?
“苏武纪念馆”公众号拟编辑一期“‘我’来代言”的主题活动,以弘扬苏武光照千秋的执着、万世传唱的精神。请你结合《苏武传》,站在班固的视角,揣摩他的心思,为苏武写一则人物短评,字数200字左右。可以是第一人称介入,也可以第三人称评述,文白皆可。
自我介入型:余少时,家父谈及武使匈奴事,每语余当效此心报君上之恩,初不以为意。及长,随军赴大漠绝域,穷览其山川,方体其艰。武处北海,廪食不至,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何其苦也,何其悲也。然人情饥困可忍,冻馁可忍,利刃穿身亦可忍,而兄弟父母渐次遭厄,法令之无常,臣下之寒凉,实不可忍,而皆忍之。盖武以为蒙君禄,愿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亦甘乐之。此心可悯。
人物评价型:古人有云:“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若武者,啮雪咽旃,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仓廪未至,掘野鼠去草实,仗汉节至节旄尽落。历尽难中难,然终不移于贫贱,不屈于威武,唯念其国,不辱君命,持节不失。武留匈奴凡十九载,意气风发出,须发尽白归。哀之!叹之!壮之!千古浩然之气,由此观之。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此。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