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专项复习:预测主题分类作文之生命礼赞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专项复习:预测主题分类作文之生命礼赞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3 17:3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专项复习:预测主题分类作文之生命礼赞
写作技巧
1. 明确主题:首先,你需要明确你的作文主题是关于生命的礼赞。这意味着你需要从生活中找到切入点,提炼出对生命的感悟,展示生命的价值、意义或美好。
2. 选好角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命,比如个人经历、历史事件、自然景色、动植物的生命力等。选择一个你熟悉且感兴趣的角度,能够让你更容易地展开写作。
3. 使用修辞手法:使用修辞手法可以让你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绘生命的美好与奇妙;使用对比、排比等手法来突出生命的独特和珍贵。
4. 注重情感表达:生命礼赞类的作文通常需要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敬畏和感激之情。你可以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叙述来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美好。
5. 结构清晰:作文的结构要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容易地理解你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即先总述主题,然后分段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归纳。
6. 注意语言简洁准确: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避免使用长句子和啰嗦的表达方式,尽量使用精确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来达到表达的目的。
预测作文(范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段时间以来,当广大民众储备防疫药品时,黄桃罐头却悄然占据了购物单的C位。这引发了网络热评。
早年吃罐头,有物资匮乏的现实因素;加之桃与“逃”谐音,寄托了想“逃过一劫”的美好愿望。如今,在社交网络的带动下,黄桃罐头火遍全国。但多位专家提醒,黄桃罐头无法缓解疾病;尤其是咳嗽时不要食用,如果食用可能会加重症状。
以上现象给你带来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对待“黄桃罐头热”无须大惊小怪
黄桃罐头无法缓解疾病,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这点儿常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知晓。因为喜欢所以火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正常的反倒是总有些所谓的医学专家喜欢适时地跳出来,以智者自居,给老百姓进行“启智”。
小事上“喋喋不休”,不厌其烦;而每逢大事,却是闭口不言,或是语焉不详、闪烁其辞:爱说“正确的废话”,日渐成为某些专家擦洗不掉的身份印记。我无意也无能为这些“专家”正名;我想说的是,“黄桃罐头热”背后恰恰反映出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吃口黄桃“逃过一劫”,何等纯朴的愿望,岂可以愚昧视之?而那些总把民众当作需要启智的傻瓜的少数人,真该扪心自问:连老百姓的基本愿望都不懂,我脱离群众的时间到底有多久?
古人送别喜欢“折柳”相赠,“柳”意为“留”也。要走的终归要走,即便折尽“霸桥柳”,也不可能挽留住那个离别的背影。当事人清楚,时人也明白,身为后人的我们更是为古人的风雅多情感佩不已,反正无人猝不及防地跳出来说:柳枝无法缓解别情,尽量少折或是不折为宜。咱们的老祖宗过年时节免不了要挂年画,画中有鹿有鱼,因“鹿”同“禄”谐音,寓意“福运年年”,而“鱼”与“余”谐音,暗含“年年有余”的愿景。照如今“专家”的思维,那时的百姓真可谓“愚不可及”。
某些人民公仆置微“棺”摆件于桌上、车上,“棺”者乃“官”也,“棺”在高处,意为“升官者也”。身为无神论者,身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满脑子飞黄腾达的念头,满心的迷信思想,怎不见专家出来溜达几步,义正辞严或是温言软语地劝诫一番:此物不可信也,此行不可为也!说到底,某些专家坐惯了顺风船,说惯了顺风话,腰杆子折到了膝盖处而不自知,却喜欢对老百姓的一些“细枝末节”评头论足,还偏偏提不出一点合理的建议。
君不见,某营养专家声称“不吃早餐有助于减肥”,某理财专家声称“存款无法保值,应该全部投入股市”,某教育专家声称“孩子不需要读书,应该多参加兴趣班”,某心理学家则声称“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理作用,不需要治疗”……这些所谓的专家不仅缺乏实际生活经验,还完全无视民众的真实诉求,实在是“自毁形象”,乃至“自掘坟墓”。
总而言之,老百姓不过多买了几罐“黄桃罐头”而已,身体有病,该治的仍然在治,该买药的并未含糊。一些专家实在不必忧虑过度,关心过切。其实,多给民众普及一些靠谱的预防疾病,或是养生保健的方法,反倒更“接地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近段时间疫情全面放开后黄桃罐头热销的有趣现象。黄桃罐头火了,虽是有部分地区社会经验传承和推广的原因,实际上也是广大民众对新冠病毒有了更加稳定的认知。人们讨论的不再是疫情之下如何谨小慎微,而是转向交流各自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习俗习惯”。心态和行动上的转变,表明了人们已经能够科学看待新冠病毒感染,知道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药物储备是能够应对的,并非遇到了不可战胜的洪水猛兽。所以,应该说,黄桃罐头的热销,一方面是广大民众的一次自我心理调节,一种心态上的否极泰来的即兴表达。今天居家的人们也非常明白,黄桃罐头当然不能治疗新冠。只不过,当美好的愿望有了具体寄托、当无形的祈祷有了实物可承载,而这个实物又如此平常易得,需求当然会井喷。但是,材料中多位专家的提醒,也说明了黄桃罐头热销这一现象,也存在不少人盲目跟风的状况,而这也体现人们对待网络信息一拥而上,不够冷静客观的问题。这时候,为了避免小部分群体偏听偏信,医学专家和黄桃罐头厂家及时“辟谣”也确有必要。
所以,对于这一现象,可以从人性常情的角度去分析,说明此轮黄桃罐头大受欢迎,实则也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当无形的心愿表达有了具体的实物可以承载,人们购买和拥有黄桃罐头的行动力自然大大增强。也可指出这一现象也体现了人们面对网络信息的盲目,从而引出如何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的话题。当然,也可从政府部分应如何对待此类现象,如何做好舆论管控等方面去思考,给出自己的有效建议。
立意:
1.“黄桃罐头”热,还需冷处理。
2.“黄桃罐头”热,是人们从讳莫如深到交流分享的日益从容。
3.生活中,需要一点对抗苦辛的甜意。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快乐=(物质+精神)÷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精神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但也有经济学家指出:欲望不仅是个人,而且也是民族与国家进步的原动力。没有欲望,也就没有希望。
身处后疫情时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保持进取之行,常怀淡泊之心
人的欲望如同深埋于心中那颗蠢蠢欲动的种子一样,它给人类的生命以无穷的激情与活力,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前。所以,若一个人、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欲望,也就失去了进取心,只图“躺平”。但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却提出“快乐=(物质+精神)÷欲望”。他认为欲望与快乐当成反比,知足才能常乐。因为,不加节制而泛滥肆虐的欲望,极易让我们堕入痛苦的深渊。
因此,我辈唯有利用好“欲望”,激发并保持进取之行,却又不被欲望所左右,常怀淡泊之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疫情时期,我们经历了全民封城,也经历了全国产口罩。而这些,唯有奋发进取之政党,与奋发进取之国民才能做到。因为我们有保护全体国民生命安全的欲望,因此才会不顾一切坚持与疫情抗击到底。而如今,疫情虽已过去,对我们而言,生活还在继续,生命并未止步。“活着就是为追求,惟欲求不满才是前进的动力。”我辈青年要想不被时代抛弃,为自己争取光明前程、为民族之复兴奉献一己之力,就不能就此“躺平”,而必须常怀进取之心,保持奋斗之行,以朝朝暮暮之努力获取进步之动力。经此努力,长风万里破浪后,成功之喜悦,便胜却人间无数。
然而,若欲望之火过于炽烈,也会灼烧我们的快乐。疫情之后,有人深感房子太小、钱太少,于是陷入欲望之极端孜孜以求,越陷越深。也有人意识到唯有自由、生命与快乐才最可贵,于是不再强求欲望之满足,看淡一切。而我认为,在保持前行之时,有一颗在物质面前常感满足的心,才能够造就淡泊名利之性,让我们对人生、对世界都能有更透彻的理解。黄旭华几十年隐姓埋名,从未追求个人荣誉,却用一生的奉献打造出强国利器——核潜艇;袁隆平不在稻田里,就在前往稻田的路上,却从未想过为己谋利,获取家财万贯;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光鲜亮丽的白领生活,将一生奉献给偏远贫穷的百坭村。他们无不是奋斗进取之人,却并未被一己之欲望所裹挟。他们将一颗宁静淡泊之心,悉数奉献给了人民之幸福与民族之富强繁荣。
后疫情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云变幻更甚。此时此刻,唯有少年智则国智,唯有少年强则国强。而想要获得自我之快乐、国民之幸福,我们唯有常怀进取心、保持进取行,积极努力用知识丰富头脑,用智慧武装青春,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试问,那些共和国的缔造者、保卫者、建设者,哪一个不是汲取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智慧和力量,勇敢前行,用行动创造青春价值,用汗水书写青春意义?此外,我辈之青年更需要怀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才能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化一己小我之快乐为大我之幸福。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斯逢盛世,奋然前行。宁静淡泊,千古之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借用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引出欲望越小、快乐越大的观点。而后半部分,则指出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强个人、国家或民族的探索欲、进取心,从而促进其进步。这其中,“欲望”,即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快乐”,即感到幸福和满意。由此可见,试题是要求学生探究“欲望”与“快乐”的关系。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命题者给考生了立意自定的自由,允许考生有不同的看法。
对此,写作时可以赞同前者观点,认为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应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因此想得到快乐就得清心寡欲,懂得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以一颗善良清净的心去迎接每一天。也可以赞同后者观点,给予欲望以正面的解读,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永远充满喷涌的激情,人生需要不停地行走,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追求新的事物,在不断的追求中方能享受人生的快乐。同时,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可指出这次疫情充分
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欲望也会促进其积极奋进,促进民族繁荣富强。此外,还可以将“欲望”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分别论述这两个层面与快乐的关系,或论述其中一个层面与快乐的关系。写作时,可就以上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也可以用一个人物的经历演绎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文体创新,写出富有个性的佳作。
立意:
1.警惕无度之欲,知止而后有成。
2.心有度,行有终,事乃成。
3.心清如水,方能正道直行。
4.理性之欲望,成功之基石。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一年,有一些声音,低声细语,却足以给人最深的抚慰;
这一年,有一些面孔,貌不出众,却足以给人最真的感动;
这一年,有一些身影,擦肩而过,却足以给人最暖的支撑;
这一年,……
青年时代是多愁善感的时代,是砥砺前行的时代,是增长才干、汲取智慧的时代,回望2021,是什么刻骨铭心地留在了你记忆的深处,温暖你、感动你、激励你?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身边的感动
初春的风还是很冷,即使在早晨,它依然想掠走我身上每一片温暖。我裹紧外套,快步走在长长街道上,去做核酸检测。
扎起的帐篷,严守以待的医务人员,来来往往的志愿者,嘈杂的大喇叭,使宁静的街道格外热闹,站在人群中,我感受不到病毒所带来的恐惧,这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使我放松了警惕。
昨天刚下了雨,天空像掉了色,惨白的像医院里满是消毒水气息的墙壁,道旁的枯树,星星点点的泪水,真是凄凄惨惨戚戚。朗月梦回,最是心头那一抹白色身影。此时,虽凉意习习,却也遮不住春意融融。暮色深沉、夜晚来袭,忙碌了一天的白衣天使依然要坚守抗疫前线。在厚厚的防护服的包裹中,虽早已身心俱疲,但却不能休息。手叉着腰,佝偻着背,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忽然,我脚下一凉,惊了一下,定睛一看,是一位身着绿色志愿服的老奶奶,正喷洒消毒水,她连忙向我说道:“对不起啊小朋友。”看着她慈祥的脸庞,心中的不满随之消散,甚至有些惊慌失措,为了不让她误会自责,我结结巴巴的解释:“没没没,没洒身上!”
她手中拿着喷杆花洒,伛偻的身上背着超大的喷雾水箱,娴熟且颤颤巍巍地移动着、工作着,斑白的头发拢到耳后,微风一吹,又散落出来,随风飘荡,好像无依的蓬草。嘴边一直重复着:“躲一躲,别溅身上!”那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几秒钟就透过口罩,真的难以想象是怎样的信念让老奶奶坚守工作岗位。
她如一位江南水乡摆渡的渔人。我不禁心中为之羞愧。我们都是世界的过客,可有的人却深爱着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
风息了,树静了,天空明艳如火,恰与她的工作服交相辉映,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没有哪一个坎儿不是用来跨越,就像困难总是在被战胜后为胜利加冕。感谢你们,我们亲爱的志愿者,伟大的医护人员,你们才是最可爱的人。你们在黑夜带给我们憧憬,在白昼为我们护航。是你们给这座小城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多少次泪目,多少声加油,多少番感动。温暖的力量在疫情面前凝聚成墙。我们相信阴霾终将散去,疫情终将结束。
疫情当前,面对高考的我,没有理由退宿,没有理由懈怠,因为身边的感动常在,总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云开雾尽、繁花似锦不再遥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自新华述评《致敬2021:奋进是最美的挥别》。而材料里的这些“声音”、这些“面孔”、这些“身影”,都是因为无私的伸手相助和平凡中的默默坚守,才能给我们最深的抚慰、最真的感动、最暖的支撑。
回望2021,那些刻骨铭心地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温暖我们、感动我们、激励我们的,恰恰是那些平凡中的伟大,那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和平凡中默默坚守的英雄。
因此,写作时,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也可以用议论文的形式,展现那些在2021年感动我们的挺身而出的英雄和默默付出的平凡人,展现他们身上之所以感动我们的言行举止或性格特点。若写记叙文,可记叙这段时间,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听到了哪些人说的哪些温暖人心的话、或鞭辟入里的观点,看到了哪些陌生或熟悉的面孔,从这些面孔上看出了哪些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哪些人默默忙碌或无私奉献的身影;并注意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地加以抒情或议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看法或情感。
若写议论文,则着重论述这些话语、面孔、身影在哪些地方吸引了我们,思考他们何以能吸引、感动我们,并结合自身思考,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
立意:
1.致敬2021感动我们的抗疫志愿者。
2.致敬2021坚持奋战的脱贫攻坚英雄。
3.致敬2021坚持上网课的老师。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材料二:2022年11月20日,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半身男孩”穆夫塔用双手支撑着身体行走,与美国知名演员摩根从容对话,他说:“人类被散落在地球上,不同国家和部落,但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并且发现,我们因不同而美丽。”
过去三年,我们过得困顿艰难,瘟疫、战争、地震各自逞威,岁月已然不够安好,人类的悲欢难以相通,怎样才能让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和平相处、共度时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与回答?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携手同一世界 青年共创未来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全球的新冠疫情让原本高度发达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仿佛一下子放慢了脚步。但是我相信:这根本阻挡不了全人类共谋发展的大趋势,更加阻挡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们仍将朝着人类美好未来的星辰大海继续努力地前进着。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始终和世界保持着密切广泛的联系。有些联系有时甚至能够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商周时代,很多来自两河流域的人类族群就曾迁徙到中国的腹地,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汉代时,张骞开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不仅带回来了很多植物的种子,还让凯撒穿上了来自中国的丝绸。唐代时以西域的风物为时尚;宋代时中国的海船走遍南洋。马可·波罗在元代时来到中国,开启了欧洲对东方的向往。三宝太监的宝船多次下西洋,甚至到达了非洲沿岸。正是由于来自美洲的土豆和玉米,使清代的人口大幅增加,活人无数……中国的历史说明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从人类存在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不可阻挡,更不能逆转,因为这是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而如今,2020年的抗疫胜利,2021年的抗洪胜利,都是我们携手同心的结果。纵观当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温室效应、洪灾频发、地震连连等。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灾难坎坷,我们必须携手,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当今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应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与世界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一起向未来。
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个人的。如果某些国家或个人因为一己的私利而剥削、欺诈、侵略、蹂躏其他国家或个人的话,那他们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公敌,而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只有在“同一世界”的理念下,才能让经济落后的地区慢慢发展起来;才能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安居乐业;才能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是要全人类共同进步,共同走向和谐幸福。
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有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全球一体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会继承历史的经验,运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的思路方法,和全世界的青年人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更加先进、更加幸福、更加和谐的“同一个世界”!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希望大家都能认同这一现实,一起携手,共创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意即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以包容的心态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进而取长补短,将各自之美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由此可见,要让世界上不同的人和平相处,就要以创造、包容、积极学习的心态去面对他国与民族文化中的美。材料二,叙述了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半身男孩”穆夫塔与美国知名演员摩根从容对话的事例。在这两个人身上,既有身体健全与否的区别,也有国别之分。但是,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不论健康还是残疾,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同,并积极借鉴学习,才能创造美丽世界。
如今,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因此,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而想要实现这些,前提正是各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写作时,首先从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对待自我与看待对方等角度,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和平相处、共度时艰。对自我来说,可以认为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文化历史有自觉清醒的认识,有自信有能力发现自身之美。从对待他人这一角度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并欣赏他人之美,并且能学习借鉴,达到一致和融合;另一方面,唯有尊重与宽容才能让这个世界不同的人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共图发展。其次,可进一步拓展,从国家民族角度思考应该如何实现文化大同。比如,各个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展现多彩世界多元文化,代代相传,最终发展成为和谐大同社会;鼓励科学艺术思想不同流派自由发展与碰撞交流,才能更加繁荣昌盛,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立意:
1.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2.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3.以海纳百川打破文化交往壁垒,以兼收并蓄汲取文明养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7月25日,某视频网站发布了短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该视频讲述了作者平凡而坚韧的跛脚“二舅”一生的经历。这个曾经村子里的天才少年,十几岁时因故残疾。后来自学木工谋生,一生未婚,收养了一个女儿,现在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还成了村里的“维修多面手”。
材料二:
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疲惫。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习惯拖延与空想,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都属于精神内耗。
请以“减少精神内耗,勇敢面对高考”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摆脱“内耗”恐惧,跳出“内耗”深坑
近日,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一度排在视频网站热播榜第一。这部短片中,创作者“衣戈猜想”用寥寥数语平淡地讲述着“二舅的一生”,展示出了一个鲜活的、饱受挫折,却又始终不屈的农民的一生。我认为,正如标题所言,二舅的人设特别治愈,尤其能缓解当代年轻人愤愤不平、焦虑等精神内耗。在这个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时代,“精神内耗”困扰着大部分人。那么,精神内耗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走向高考的路途中应如何面对“内耗”和“反内耗”呢?
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内耗的状态。其表现有:特别在意他人看法、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习惯拖延与空想等。例如,寒假期间,同学们面对悄然流逝的大把时间、空白的作业和越来越近的开学日期,便容易陷入对过去自我的否定,并担忧未来的补作业和开学考,甚至因为内耗而持续拖延,形成恶性循环。可见,过度内耗会让我们在赶考之路上原地徘徊,止步不前,其危害不容小觑,所以我们要探寻“反内耗”之路。
首先,我们要勇于接受处于内耗状态中的自己。似乎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的体质。刚毕业的孟羽童在综艺节目中,不管是面对被否决的主题还是考试垫底的结果,都能冷静处理,快速恢复平静,这也成为她被定为“格力接班人”的重要原因。但俗话说:人无完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完美无缺到天生拥有“反内耗”体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可能在面对“内耗”时就缺少了一些理性和冷静。但一时的感性并不会妨碍我们的高考,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去勇敢地直面不足,沉着应战高考,摆脱对“内耗”的恐惧感。
其次,我们要挣脱负面情绪的枷锁,及时调整心态付出实际行动。一个强者不应该被情绪所支配,活在内耗的枷锁之下,而应把握情绪的支配权。黑云笼罩的近代时期,深知学医不能救国的医学生鲁迅,没有自我轻视而陷入内耗,而是果断弃医从文,成为执笔的战士;个子矮小的邓亚萍不被教练看好,但她没有自我否定而陷入内耗,而是正视自身弱点,积极投身练习,成为一代“乒乓女王”;花样滑冰赛场上跳空了一个动作的羽生结弦,没有自我怀疑而陷入内耗,而是乐观备战,最终跳出被国际滑联认证的超难度动作“4A”。陷入到内耗中并不可怕,及时调整心态,将消极情绪转化为行动力,满血回归到高考的征程上才能打败“内耗”,跳出“内耗”深坑。
最后,我们不必要绝对反内耗,“内耗”的存在即证明了它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修炼成一丝“内耗”情绪都没有的绝对反内耗体质,就连冬奥会明星选手谷爱凌都曾说过“害怕,让我一直向前”。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性面对内耗,果断做出行动,努力备战高考,做好自己心理和身体的主人,努力冲出“内耗”这座精神监狱,占领高考的制高点。
朋友,不必为“精神内耗”恐惧,勇于接受内耗,从中获得动力,积极走出内耗,高考路上的我们会更加坚定地大步向前,心仪的大学会伸出橄榄枝,世界的美好也会奔我们而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指出,网络上关于跛脚“二舅”的视频,掀起了刷屏热潮,引起了网友们的热切关注。材料二指出了精神内耗出现的时间和后果,并列举了一系列精神内耗的表现。
两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精神内耗。从材料二来看,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去直面自己的问题、困境或缺陷,并达到自我约束(克制懒惰懈怠、消极颓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不能源源不断地为自我控制提供足够的坚韧、顽强、乐观、果断、自信等,人就会陷入精神内耗(自己跟自己的斗争,把精力都花在“对付自己”上),久而久之就会疲惫不堪,甚至自暴自弃,佛系躺平。那么如何才能减少精神内耗呢?材料一中提及的短视频给了我们启示:“二舅”身残志坚,面对生活给予的重创,不抱怨,不放弃,以从容的姿态勇敢面对生活的重压,用超强的韧劲默默淌过生活的湍流,不纠结过去,不忧虑未来,不自我怀疑,不谄媚他人,将混乱的音符组合成了一曲生命之歌。可见材料的主旨便是如何减少精神内耗,勇敢面对人生,而这正好与任务中征文活动的主题相符合。材料对精神内耗精准定位,“二舅”的事例又给面对高考的学生树立了一个减少精神内耗、直面高考的范例,考生既可感同身受,又有切身体会。
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要紧紧围绕“如何减少精神内耗、勇敢面对高考”展开,运用细节刻画、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人物的坚强和勇敢。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如何“减少精神内耗,勇敢面对高考”,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并向青年学生发出呼吁。
立意:
1.拒绝精神内耗,直面坎坷。
2.不以精神内耗消解生活激情。
3.走出精神内耗,走入人生繁华。
4.懦弱者内耗精神,坚强者直面高考。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中,由“格”构成的词语很多。如:资格、合格、高格,格局、风格、品格,体格、学格、人格,格物致知、有耻且格、自成一格,等等。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以上哪几个词语感受最深?请选取两到三个词语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跋山涉水,叩经问史,风格与人格之争议久久没有定论。或言“文如其人”,风格与人格交相辉映;或言“不因人废文”,不能因人格偏颇而否定其文学创作。月有阴晴,事有两端,我们应审慎对待风格与人格之争,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以人格之光芒,点亮文学之灯,人格是文学作品最深处的涵养。
文学创作、翻译甚至评论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之泉,人格高度是作家不可或缺的品质。著名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夙兴夜寐,上下求索,只为订正一个词汇甚至标点的翻译错误,不惧挑战权威,只为字字清明。他从不会懈怠,应付差事,而会字斟句酌,反复比对外文文献,为我们呈现最完美最流畅的译文。这是一个翻译家的高尚人格。反观之,曾一度引起热议的“毒教材”事件让人寒心。本是为小学生编印的教科书,却夹杂了大量低俗、色情的插图,这让祖国的花朵如何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育谈何发展 这是插画师人格的缺乏,是不能容忍的错误。没有高尚的人格,何来完美的风格 我们必须要培养青年健全的人格,才能塑造他们的风格,“猛志犹在”方可化笔为剑。
以风格之力量,擂动人性之鼓,风格是高尚人格最高处的守望。
人在悲愤之时,可谓“杜鹃啼血猿哀鸣”,只有藉文学才能抒发内心的情感。你听,屈原“被发行吟泽畔”,大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诉说声声,悲愤句句,无一不是对香草美人难再寻的悲叹。你看,司马迁遍访各地,只为遍历前人踪迹,成就一部前所未有的《史记》,一章一表,皆呕心沥血,寄意遥深,承载着藏之名山,以待后人的愿景。你触,陆游干枯凌乱的长发,“镜中衰鬓”饱含着多少次冲锋陷阵,多少次无奈收兵。曾经“中原北望”,年老却不得“万家同”;曾经不知世事艰辛,如今只能“书愤”,借文字来排遣英雄的落寞。是文字,是风格救赎了他们饱经挫折的心灵,也是高尚的人格赋予其文辞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以人格之节,守风格之正,方可文约辞微,人格皎洁。
人格与风格如白鹭双飞,缺一不可。吾辈青年应端方正直,守护文学最真挚的情感,聆听文学最扎实的思想。古有潘岳文采斐然,一首悼亡诗感人泣下,一篇《闲居赋》引人向往,但他却人不符文,望尘而拜,追名逐利,惹得后人耻笑。今有史铁生身残志坚,一篇《我与地坛》读哭了太多游子,他用坚强的意志与疾病抗争,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伟大和人格的力量。人生之路漫漫,文学之路悠悠,要想成就文名,先得坚守人性的高尚,作文如此,作人如是。
吾辈青年,生逢盛世,自当任重道远。苏武坚守正义,持旄节十余年边塞,我们亦当坚守人格之高洁,修炼内心以成就风格之纯正。且化笔为矛、为剑,为投枪,刺向不平之事,尽显文学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格”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长貌。意思是:树木的长枝条。而由树木的枝条这一本义,可以联想到扎篱笆时长树枝纵横交错地编织起来,形成一个一个很有规律也很漂亮的“格子”,这些“格子”组成的篱笆,就把小家庭和外界“隔离”了,这种隔离,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自我封闭,这种“格”就成了“隔”。于是,人与人之间就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比如“资格”“合格”“风格”“学格”“人格”等,不同的“格”代表了不同的类别,不属于这个范围的可能就格格不入。而同时,因为类别不同,不分群体被压迫、限制(格限),那些想要改变现状的人必然会反抗,而面对严酷的法律和暴力执法,反抗的手段往往也是武力(格斗)。然而,人类是一种必然需要思想的物种。先民从“编格子”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善,于是有了格调的高低;这种发现、探究本身也是一种“格”(格物致知)。有思想的人类,不会甘心被放在固定的格子里,他们探究格子外面的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于是那些人们高于普通人,获得普遍认同、赞扬的就会被认为是“高格”“有格局”等。
试题要求以“格”组词,围绕其中两三个词语展开写作。对此,可以选用完全对立的两者去对比论证,比如由“体格”与“人格”去思考。可以选用形成对立统一模式的词语,比如选取“合格”“高格”,说明专业能力合格+道德修为高格=真正大写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也可以选用形成兼容互补模式的词语,比如主体风格+自成一格=符合主流价值观又有个体的丰富性独特性,二者的兼容、结合,使人生更有蕴藉和意趣。就像杜甫的主体风格是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但他也有清新自然的一面,像江畔独步寻花(系列)就是极为清新自然的。
立意:
1.铸强健体格,修高尚人格。
2.以品格育格局,以追求助成长。
3.合格是底线,高格无上限。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秋天的美,在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有人说:秋天的美,在于谷粒满仓、瓜果飘香。
有人说:秋天的美,在于辛劳终有回报、美好未来可期。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付出终获回报,铸就丰硕人生
现世人生,纷繁复杂,若论意义,不一而足。有人认为人生真谛在于体验之过程,有人认为人生奥义在于精神之完满,有人认为人生巅峰在于理想之实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对于人生的解读与期待,最终都指向“付出终有回报,苦尽方见甘来”的满足。
人生犹如远航的船只,需要克服千难万险,才能在浩瀚海洋中抵达彼岸。人们对于成功、对于胜利的渴望,是他们在面对逆境时选择继续前进的原动力。若是身处困局时,心中全无定要逆风翻盘、一雪前耻的念头,身陷低谷时,本身毫无终会云开雾散、否极泰来的期望,则根本无法打起精神、激励自己在苦难中极力摸索,在坎坷中继续前行。不论是感人肺腑的成功故事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个例子,都凸显出一个朴素的道理:得到回报,是人们努力奋斗、顽强拼搏的希望和动力,如果看不到这盏隐约闪烁、摇曳天边的明灯,人们则会在迷茫和困惑中迷失自我,在无望与黑暗中难以为继。
得到回报不仅是一种期望,更是对人们实力和智慧的认可,是人生至高意义之所在。如同孕育万物的大地,承受着一年四季无数次的播种和耕耘,终将在丰收的季节里展现它的力量和丰盛。中国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说:“我相信只要自己刻苦训练,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周冠宇首次完成F1比赛后说:“获得第十名对我来说,不仅是展现了目前最好的状态,更是对辛苦付出的肯定。”女排队员龚翔宇在朋友圈发表动态,欣喜地和大家分享“努力就会有回报”……希望并肯定自己在付出后能得到回馈、收获理想,从而更加相信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更坚定了自己砥砺奋斗的意志和决心,这本身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令人钦敬,使人叹服。
现实生活中,我们相信只要付出定有回报的道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期待每一次的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某些回报是短线的、可视的、立竿见影的,但更多的回报则是长效的、隐性的、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耐心的等待的,只要坚定信念,坚持付出,耐心等待,终有一天,我们能收到命运的赠礼。
付出终获回报,铸就丰硕人生。人生之海,浩渺无际,以忘我劳动、艰苦奋斗作桨,以务实勤恳、心怀梦想为帆,即使遇到疾风骤浪,也终将渡过难关、驶抵成功彼岸。让我们每一个努力的瞬间都变得充满意义,让我们共同享受那付出之后得到的丰硕之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秋天的美的一些感受。第一种“万山红遍”的美,是因为树木在春天发芽抽枝,在夏天蓬勃生长,最终才能在秋天给我们带来这郁郁葱葱的红。第二种,讲述了粮食与瓜果丰收的美。春天播种,夏天孕育,秋天收获。正因为经历了春天和夏天的劳作,我们才能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收获瓜果飘香,稻子金黄。因此,材料在第三句最终点出了秋天“收获”的美。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秋天,也是人生奋斗的秋天。这个秋天,带给人们以丰收的喜悦,付出之后的回报。奋斗之后的我们,走过了青葱岁月,消散了似火激情,经过了奋斗的沉淀,走进了成熟、理性的人生阶段,所以处于生命秋天之人,收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了一份赢取收获的淡定,笑纳得失的从容;也有了面向人生寒冬的勇气和底气。由此可知,材料的重心并不在于对“秋天”的描述,而是在讨论付出(积累)与回报的关系。
写作时,可以结合材料中自然之秋的丰收引入话题,从而揭露相信时间的积累终会带来回报的主题。写作时可以引用一些名人事例或言论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如任继周先生一生的奋斗终会带来帮助中国人实现饮食均衡的回报等等;也可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说明,如自己在踏踏实实学习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同情况下,学习成绩有怎样的变化对比。而对于“秋天”这一象征义,也可进行一定的思辨性分析,指出或许有时候短时间内暂时不能带来回报,我们也不应该放弃积累,也许这个秋天没有收获,但下一个秋天,我们反而能收获更多。
立意:
1.深耕于时间的积累,终能带来回报。
2.汗水凝聚珍珠,付出总有回报。
3.暂无回报,也不能放弃积累。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礼物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 “快! 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那段岁月里,一切都是如此,仿佛都是被精雕细琢的工艺品:一杯细火慢醅的绿酒,一封临发又开封的家信,一份沧海水巫山云的情谊。
而如今呢,流光岁月,风尘万变,一切都是弹指便老,刹那已逝,一切都变得来不及:来不及在楼下的咖啡馆品一口醇香,咖啡馆就被修成大楼;来不及观赏一次月的盈缺,月亮就被灰蒙雾霾遮蔽了。我们每日习惯性地通往家的方向,却描述不出回家的路。木心在《同情中断录》中写道:“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没有完成。”是啊,很多人兜兜转转忙忙碌碌一生,我想,他们真的完成了一次圆满丰盈的生吗?
我们的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与玄妙,于是急着享受快意人生,恨不得敞开纵横九万里的胸怀,把这世界酣畅淋漓地看个遍。可是我们看到的都是些什么?飞驰而过的汽车旁扬起的灰尘,急速行驶的火车窗外模糊的影廓,还是机窗外一闪而过的飞鸟?有人说,我们可以记下来,我们有手机,相机,摄像机。所以这些人时时刻刻举着单反,行到景色甚佳出拍一张,满意地离开去寻找下一个供拍摄的景点。风景长栖之处,幽静绿林还在,却再没有弹琴吟啸;汩汩溪流还在,却再没有曲水流觞;亭台楼榭还在,却再没有诗酒弦歌。旅途中的人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在生命之旅中,大概亦是如此。
那么,让生活慢一些吧。词人阿久悠如是说:“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不动声色地,凝视人心。”慢中方有质量,日本小野二郎寿司店,精工细作,店中只有十个座位,连奥巴马都要提前一个月预定,人们却称那里的寿司为“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慢中才生精致,宫崎骏爷爷坚持手绘,一部动画要制作上十年,色调柔美,画面空灵,纯净到让人看着就想流泪。慢中方有情真,叶芝用一生去承诺,慢慢体味,久久用心,让遥不可及的爱情幻化成一场美丽的梦境;慢中方得领悟,辛弃疾放慢脚步,以心相寻,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便有惊喜。一场生命,只有慢下来,才会有沉淀。假如有一天我们运行的速度接近光速,我们或许可以享受更长久的生命,但谁来保证我们生命的厚度呢?
从前的街灯不亮,从前的夜空清朗,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从前的车马,邮件都慢,一句“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让人长跪潸然。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人心也变得慢,恋人们相濡以沫,从青春年华一路走到暮雪白头。
霓虹点亮一个城市的繁华,车水马龙轧过一个城市的喧嚣。灯红酒绿处有的是摇滚乐,热舞,踏风飞旋的车轮,分秒制好的美食,用来痛饮的烈酒……可总该有个人,带着些固执道:“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三段。第一段,关键词是“慢”,指出“慢”的重要性,慢是成事的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第二段关键词是“快”,明确当下时代的快节奏的,否则,跟不上时代发展。
第三段引导语,“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启发考生思考二者的辩证关系。
写作时,可以想一想,在“快”中我们流失了什么,在“慢”中我们又获得了什么?也可以去辩明快与慢这两者的关系:当“快”则“快”,该“慢”则“慢”;“快”与“慢”各有优劣长短,各有其适用的对象场合与前提条件;何时需“快”,何时需“慢”,“快”与“慢”的矛盾关系应怎样协调、统一,它取决于哪些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的因素?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应当从上述诸方面问题之一入手,提炼出一个集中、鲜明、扼要的中心论点(主题句),并且针对特定的对象、情状、事件、人群具体分析。可从“快”与“慢”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切入来论述;也可以在肯定其一方存在的合理性的同时,而偏重对另一方的利与弊的剖析。
行文思路:由材料确立观点:“欲速则不达,让生活慢下来”,然后从“慢是对工作的认真耐心”“慢是一个一个脚印的踏实” “慢是水滴石穿的坚韧”几个方面来论述要慢,最后收束全文。
立意:
1.“欲速则不达”,当慢则慢,不可拔苗助长,应该实事求是。
2.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度。
3.掌控生活的节奏。
4.讲究效率,也要提升品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