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 《沁园春*长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一、学习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2.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三、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毛泽东《觉醒年代》 时代背景 1911年,年仅18岁的毛泽东只身来到长沙,这里承载了他的青春、求学、抱负。1925年春,毛泽东回韶山老家指导农民运动,这一年秋季他又自韶山去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他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看湘江辽阔,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斗争如火如荼。这时,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维护其统治镇压革命力量。 二、人物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三、重点情节 1.文学常识——词 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定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 “宴”)曲调的歌词,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包括词牌名和题目,其上下段可以称为“片”或者“阕”。有单调(一段)、双调(两段)、三叠或四叠(三段或四段)。 按词的字数多少,一般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特点是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开头三句点明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特定的氛围。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同学们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调整语序,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在深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 “携”、“忆”、“记”怀人忆事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3.从这幅“湘江秋景图”中,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多种意象的组合,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若让你来词语来形容这幅“湘江秋景图”的画面特点,你用哪些词来形容? 雄伟壮丽 生机勃勃 积极昂扬 李白曾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寓意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同样以水舟做意象的最后三句话,又象征着什么呢? 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怀念,同时也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同时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6.“鹰击”是否可以改为“鹰飞”,“鱼翔”是否可以改为“鱼游”? 都不可以,“鹰飞”“鱼游”只是动物的本能。“击”能够显示出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突出雄鹰的矫健。“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寓意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的领域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7.上阕的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作者看到湘江深秋的绚丽壮美,会想到祖国的命运、民族的未来。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词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体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湘江秋景如此美好,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个疑问? 对比反衬手法。作者越描写山河壮丽,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更突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引用了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中原百姓被迫南迁,祖逖不忍百姓流离失所,累累白骨无人收敛,在缺人少兵的情况下主动请缨收复失地。并曾在渡江南迁时立下誓言,“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9.毛泽东用此典故,更有一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气魄! 纵观全词: 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 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 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 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10.课堂练习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答案:D ①意象:带有主观情绪或情感的景物
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