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3 17:15:4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下)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
高二地理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三角洲的岸线变化是判断流域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图为2002、2022年某河口三角洲等深线分布图,①②③④分别为四个观测点。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丁字坝修建的目的是( )
A. 阻挡泥沙北移 B. 减弱海浪侵蚀 C. 增强沿岸堆积 D. 打造人工海港
2. 关于图中四个观测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22年①点水下坡度最大 B. 2002年之后②点侵蚀显著
C. 2022年③点海面流速最快 D. 2002年④点海域深度最浅
3. 关于该区域方框内两段海岸线变迁差异的成因,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 上游筑坝拦沙,泥沙来源少 B. 北侧流速较快,沉积作用弱
C. 河口河道摆动,沉积差异大 D. 南侧风小浪低,侵蚀强度弱
【答案】1. A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丁字坝大致垂直于海岸分布,位于河流入海口的北侧,能够阻挡河流带来的泥沙北移,减少丁字坝北侧的泥沙淤积,A正确;丁字坝垂直于海岸分布,对于减弱海浪的作用较小,B错误;丁字坝可以增强沿岸堆积,但不是其主要作用,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水深度较浅,不适宜打造海港,D错误。所以选A。
【2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22年图中四个观测点①点等深线最密集,水下坡度最大,A正确;海岸线形态变化是海浪侵蚀和堆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与2002的等深线数据相比,2022年②处海水深度变化不大,侵蚀作用不是很强,B错误;2022年③点变为陆地,没有海面流,C错误;2002年④点海水深度深于②点,D错误。所以选A。
【3题详解】
上游地区筑坝拦沙对于两段海岸线变迁的影响相同,不是影响两地海岸线变迁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北段海岸线由于有丁字坝垂直于海岸分布,海水流速较慢,B错误;河口河道摆动,导致两侧泥沙物质来源差异较大,南侧淤积为主,北侧侵蚀为主,两段海岸线变迁差异较大,C正确;侵蚀强度不是影响两段海岸线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所以选C。
【点睛】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 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可分为古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两部分。现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后淤积形成的、以拧海为顶点,东起淄脉沟,西至徒骇河,向海伸展到16m等深线附近的扇形堆积体,面积5400多平方公里。
某沿海山谷中的机场时有雾出现,影响飞机起降。图示意该地雾消散频率的时间分布,粗线表示该地日出和日落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机场位于( )
A. 欧洲南部 B. 北美洲西部 C. 南美洲东部 D. 非洲南部
5. 下列时间段中该机场1月份飞机起降受雾影响较小的时段为( )
A. 4-6时 B. 6-8时 C. 8-10时 D. 10-12时
6. 该机场雾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 沿岸寒流水温低,白天暖湿空气流经后降温
B. 夏季风携带水汽,白天谷底冷空气聚集降温
C. 副高控制晴天多,夜间山腰处水汽上升降温
D. 西风携带水汽多,夜间谷底冷空气聚集降温
【答案】4. A 5. D 6. D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日落与日出之间的间隔为该月的平均昼长,由此可知,该地在北半球夏季昼长更长,应位于北半球,CD错误。图中3月中下旬的日出时间(格林尼治时间)约为4点,此时位于春分前后,当地地方时约为6点,表明该地可能位于经度30°E附近,不可能位于北美洲,而欧洲南部有这种可能,A正确,B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该机场位于沿海山谷中,夜间至日出前后,山谷盛行上升气流,暖空气上升,山坡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地堆积,易形成逆温,大气稳定,雾气不易消散,ABC均位于该时间段;10-12时(该地比格林尼治时间早约2小时,此时当地约为12-14点,正值正午前后,对流强)随着气温升高,逆温消散,对流增强,雾气消散,对飞机起降影响小,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该地可能位于欧洲南部,受西风影响,携带水汽多,且该机场位于山谷中,夜间谷地冷空气聚集降温,水汽易凝结形成雾,D正确。该地雾多在夜间形成,AB错误。副高控制形成下沉气流,水汽难以上升,C错误。故选D。
【点睛】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的物理现象。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根据雾形成的天气条件,可将雾分为气团雾和锋面雾两大类,气团雾是在气团内形成,锋面雾是锋面活动的产物。
下图示意1979~2018年1—3月鄂霍次克海平均海冰浓度(单位面积内海冰覆盖率)分布。有研究发现,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浓度异常与我国气候变化具有相关性,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效应。完成下面小题。
7. 影响1—3月鄂霍次克海平均海冰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海水深度 ②海陆分布 ③盛行风向 ④纬度高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鄂霍次克海海冰浓度变化可以影响我国气候,主要是因为( )
A. 阿留申低压强度发生了变化 B. 日本暖流强度发生了变化
C. 副热带高压位置发生了变化 D. 海面风速大小发生了变化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可知,1—3月鄂霍克次海平均海冰浓度呈现出西高东低分布特点。受大陆影响,1—3月鄂霍克次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海水温度更低,更易形成海冰,且靠近陆地的海域海水深度浅,更易结冰,平均海冰浓度高,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水深度和海陆分布,①②正确。1—3月区域整体均盛行偏北风,近海岸海水偏离海岸,不易结冰,与图示不符,③错。区域同纬度的海区其平均海冰浓度差异明显,且140°E不同纬度海冰浓度差异不大,表明与纬度高低关系不大,④错。故选A。
【8题详解】
当1—3月鄂霍克次海海冰浓度偏低时(气温偏高),此时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势力更强(气压偏低),加强了与亚洲高压之间的气压差,造成阿留申低压与亚洲高压之间的纬向风增强,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经向风受增强的纬向风影响,经向风(冷空气)南下受阻,造成冬春季我国北方气温偏高;而当鄂霍克次海海冰浓度偏高时(气温偏低),阿留申低压势力减弱(气压偏高),与亚洲高压之间气压差减小,亚欧大陆中高纬经向风活动增强,加强了冷空气向我国的输送,造成冬春季我国北方气温偏低,综上分析,A正确。日本暖流较为稳定,其强度变化不大,B错。鄂霍克次海海冰浓度变化对副热带高压位置影响不大,C错。海面风速大小直接与气压差有关,且海面风速的变化对我国陆地气候的变化没有直接影响,D错。故选A。
【点睛】当部霍荧克海海冰浓度偏高时,说明部霍荧克海及附近地区气温偏低,南下的冷空气较往年活跃,受较活跃的冷空气影响,1~3月以及3~5月我国北方气温偏低;当部霍荧克海海冰浓度偏低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较弱,南下冷空气减少,1~3月南方降水偏少。
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之比,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及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均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属荒漠—绿洲过渡区)不同季节地表反照率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①②③④曲线对应的季节分别为( )
A.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B. 夏季春季冬季秋季
C. 秋季冬季夏季春季 D. 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10. 四季地表反照率变化均呈现出“早晚大、中午小”的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太阳高度 B. 大气温度
C. 地表湿度 D. 云层厚度
【答案】9. D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该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荒漠-绿洲过渡带,而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均呈负相关,土壤湿度季节变化没有太阳高度角变化大,因此地表反照率差异最明显、最高值的季节①应该为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冬季,而剩余的三个地表反照率较低的季节里,夏季绿洲植被最好,遮蔽地表,土壤湿度最大,地表反照率最低,故①为冬季④为夏季,D对,ABC错。故选D。
【10题详解】
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及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地面反照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均呈负相关,大气温度对地面反照率影响不大,B错;与无论哪个季节,一日之中的云层厚度和地表湿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不是普遍规律,CD错;太阳高度角一日之中总是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而地面反照率与之呈负相关,故“早晚大、中午小”,A对。故选A。
【点睛】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照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照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照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照率为10-35%,新雪面反照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而变,太阳高度角愈小反照率愈大。
壤中暴流主要指在降水过程中,由于山坡表层透水性很强,降雨会快速下渗并蓄积在相对不透水层或者土壤—基岩界面上,形成了土壤暂态饱和区,进而产生饱和(或近饱和)侧向流动现象,区别于水体在土壤非饱和区的流动,是诱发自然灾害的重要的产流机制之一。非饱和土是指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不完全饱和的状态。下图为壤中暴流形成机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包气带中甲、乙、丙、丁的合理分布是( )
A. 枯枝落叶层、沉积层、有机质层、风化层
B. 风化层、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沉积层
C. 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层、沉积层、风化层
D. 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风化层、沉积层
12. 壤中暴流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
①土壤入渗率上层小、下层大 ②水源供给量充足
③饱和带透水性强 ④坡面坡度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以下地形区中,滑坡灾害多由壤中暴流诱发的是( )
A. 黄土高原 B. 华北平原 C. 内蒙古高原 D. 东南丘陵
【答案】11. C 12. C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森林土壤剖面构造较为复杂,一般自上向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结合图示顺序,甲、乙、丙、丁依次为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层、沉积层和风化层,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2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形成壤中暴流的土壤入渗率上层大、下层小(f3<f2<f1),①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壤中暴流的形成需要土壤中水分达到饱和或近饱和状态,需要水源供给量充足,②正确;图中显示饱和带为基岩层(在底部),透水性差。若透水性强,水流将持续下渗,上方土壤难以出现饱和流,③错误;地形陡峻(坡度大),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出现土壤侧流(饱和流),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为黄土,土壤层厚且整体渗透性好,不易在表层土壤形成饱和流,A错误;华北平原地形平坦,不具备壤中暴流形成的地势条件,B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区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在水分和地势条件上都难以形成壤中暴流,因而不易形成滑坡灾害,C错误;东南丘陵气候湿润,降水量多,红壤广布,土质黏重,水分不易下渗,地形起伏较大,容易形成壤中暴流,进而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正确。故选D。
【点睛】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来自岩石、无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构成。自然土壤层次从上向下依次为有机物覆盖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R)几个。
2024年,“南方小土豆”成为网络热词,东北三省的人口问题也随之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下图示意1953—2020年不同时段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平均状况(人口性别比通常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人口性别比在横轴以上表示人口在净迁入,横轴以下表示人口净迁出阶段
14. 依据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东北三省( )
A. 1953—1964年的人口净迁出以男性为主
B. 1964—1982年的东北三省人口数量减少
C. 2000—2010年迁出的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
D. 2010—2020年净迁出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15. 依据东北三省人口迁移现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B. 有利于缓解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
C. 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扭转迁移现状 D. 有利于缓解春节期间的交通压力
【答案】14. D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1953-1964年人口性别在横轴以上,人口在净迁入,A错误;1964-1982年人口净迁入,东北三省人口数量增加,B错;2000-2010年净迁出男性人口比重大,不能表明迁出的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C错误;2010-2020年为人口净迁出性别比约为100,即迁出人口中,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也约为100,净迁出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东北三省人口现状为人口大量迁出,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当地劳动力减少,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当地的人口老龄化加剧,A正确,B错。扭转迁移现状关键在于产业振兴,需要多种产业综合协调发展,单一的旅游业难以扭转现状,C错。春节期间大量人口返乡,交通压力大,D错。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表明,约200万年前,我国东北松辽平原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湖泊(常称为古松辽湖),西接大兴安岭,东抵长白山地,面积约为青海湖的10倍,有松花江、嫩江、蛟流河等众多河流汇入。后因地壳运动,湖水外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松辽平原。平原内有着巨厚的沉积地层,从平面上看,粘土层的粒度由外围向中心由粗变细;从剖面上看,粘土层下部细,上部略变粗。
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草原和湿地是白城主要的原始生态类型。受多重因素影响,白城市草场、湿地退化严重,盐碱化日益加重。吉林省政府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启动实施的“西部治碱”工程,经过长期探索并形成了以品种选育、表土改良、排灌结合等为主要方式的“以稻治碱”治理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弱碱地优质稻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左图为白城及其周边区域简图,右图为白城气候资料。
(1)根据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差异,分别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角度,推测松辽平原巨厚沉积地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2)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
(3)据图文信息推测白城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以稻治碱”模式的作用原理。
【答案】(1)平面方向:入湖河流携带泥沙注入湖泊,流速减小,泥沙沉积,粗粒泥沙常沉积在河流入湖处,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剖面方向: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河流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的颗粒较粗。
(2)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白城地势低洼,众多河流汇聚于此;湖泊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冬季冻土层,透水性差。
(3)春季。原因:春季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4)培育优良品种,种植耐盐碱水稻,利用耐盐碱的水稻吸附盐碱,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水稻生产中需要排水,在排水的过程中也将盐分排出,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的盐碱;水田耕作,耕地为水覆盖,有利于土壤中盐分的淋溶,下渗至深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盐分上升。
【解析】
【分析】本题以白城及其周边区域为材料,涉及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松辽平原巨厚沉积地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流水侵蚀、搬运能力有关,流水侵蚀能力强,搬运物质粒径较大;随着流速减慢,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平面方向:由于河流入湖带来的泥沙在入湖处,由于流速减慢,粗粒的泥沙先沉积,细粒的泥沙后沉积,使水平方向的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剖面方向:由于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湖泊原来的沉积物粒径相对较小(湖泊处流速较慢),后来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较强,带来粗粒径的泥沙在表面沉积,使沉积的颗粒上粗下细。
【小问2详解】
旱地即气候干旱,泽说明地表水较多,气候干旱地区地表水较多,可从地表水的水量收入大于支出的角度展开分析。据材料可知,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地势低洼,多条河流汇聚于此;湖泊内有较厚的沉积层,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土壤中的水分结冰,形成冻土层,透水性比较差。因当地气候较干燥,但水量收入较多,支出较少,地表水较为充足,故白城被称为“旱地之泽”。
【小问3详解】
盐碱化主要考虑地下水位和蒸发;地下水将盐分带至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表层;或考虑咸水入侵。自然背景下,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地区,盐碱化程度轻。当地未临海,故主要从地下水位较高、淋溶作用弱、蒸发旺盛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气候知识和白城气候资料图可知,白城位于温度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地表盐碱物质积累较多;春季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气温回升较快,蒸发旺盛,利于盐碱物质在地表的积累。
【小问4详解】
当地治理模式主要指品种选育、表土改良、排灌结合。盐碱化的治理思路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抑制蒸发,消除地表盐分(如植被吸收、淋溶流失等)等。品种选育主要指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种植耐盐碱水稻(材料中提到弱碱地优质稻米),利用耐盐碱水稻的吸附作用,尽可能多的吸附土壤中的盐碱物质,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水稻生产环节中需要大量的排水,在排水的过程中也可以将部分盐类物质排出,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的盐碱;种植水稻,水田耕作,水田被水覆盖,有利于土壤中盐分的淋溶,下渗至深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盐分上升。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威尼斯潟湖渔业资源丰富,每年春季,鱼群从外海向盐度较低的威尼斯潟湖洄游,夏季在潟湖产卵繁殖,入冬之前回到温暖的外海。15世纪起,原住民在潟湖沿岸修筑人造沙堤,将天然水湾改造成“捕鱼谷”,并接纳地表溪流来水。春季人工引导鱼类进入捕鱼谷的水域,秋季部分鱼类回到外海,部分被收获。人造沙堤的修筑加快了当地鱼类的洄游。随着渔业生产的进步,20世纪捕鱼谷开始拥有水泵、闸门,并增设越冬养殖池,收获时引导小鱼游入养殖池越冬。下图示意“捕鱼谷”的结构变化。
(1)与威尼斯潟湖相比,说明“捕鱼谷”发展渔业的优势水域条件。
(2)判断“捕鱼谷”需要雇佣劳动力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与15世纪相比,说明20世纪“捕鱼谷”发展渔业的优势。
(4)“捕鱼谷”促进了鱼类洄游,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5)简述当地渔民将小鱼留在养殖池越冬好处。
【答案】(1)与威尼斯潟湖相比,其风浪较小,静水环境好;受溪流注入的影响,水域盐度较低,营养物质丰富;水域面积相对较小,便于建沙堤捕捞。
(2)秋季。理由:收获季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秋季需兼顾渔业收获和引导小鱼入养殖池,工作环节多,需要劳动力多。
(3)捕鱼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劳动强度降低;养殖技术进步,渔业发展速度加快;鱼类聚集更为集中,捕鱼难度降低。
(4)接纳地表溪流来水,营养物质增多;沙堤减缓了捕鱼谷与外海的水体交换,盐度降低,有利于鱼类洄游产卵繁殖;洄游通道变窄,有利于人工引导洄游。
(5)增加渔获量,降低捕鱼成本;减少人工引导鱼类洄游,增加渔获量的稳定性。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农业的区位条件,区域农业发展的措施,区域发展与因地制宜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与威尼斯潟湖相比,“捕鱼谷”位于海湾地区,风浪小,静水环境好,有利于鱼类的生存以及捕鱼活动的进行;注意材料“鱼群从外海向盐度较低的威尼斯潟湖洄游,夏季在潟湖产卵繁殖,入冬之前回到温暖的外海”,受地表溪流来水的影响,其营养物质较多,盐度较低,有利于渔业的发展。另外,结合图示信息,与威尼斯潟湖相比,“捕鱼谷”的水域面积相对较小,便于人们建设沙堤,从事渔业捕捞。
【小问2详解】
注意材料信息“春季人工引导鱼类进入捕鱼谷的水域,秋季部分鱼类回到外海,部分被收获”、“收获时引导小鱼游入养殖池越冬”,由此可知,在秋季,正处于渔获量较大的收获季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加之秋季除了渔业捕捞作业以外,还需要引导小鱼入养殖池,工作内容多,需要的劳动力多。
【小问3详解】
15世纪起,原住民在潟湖沿岸修筑人造沙堤,将天然水湾改造成“捕鱼谷”,并接纳地表溪流来水,而在20世纪捕鱼谷开始拥有水泵、闸门,并增设越冬养殖池。与15世纪相比,20世纪拥有水泵、闸门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捕捞作业劳动强度降低;由于增设越冬养殖池,养殖技术进步,渔获量增大,渔业发展速度加快。结合图示信息,人造沙堤更多,捕鱼空间划分更小,鱼群集中程度更高,捕鱼难度降低。
【小问4详解】
注意材料信息“修筑人造沙堤,将天然水湾改造成捕鱼谷,并接纳地表溪流来水”,由于接纳地表溪流来水,营养物质增多,吸引鱼类洄游;由于建设了沙堤,有效减缓了捕鱼谷与外海的水体交换,其盐度较低且稳定,有利于鱼类洄游繁衍;另外,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由于沙堤的建设,洄游通道变窄,结合材料“春季人工引导鱼类进入捕鱼谷的水域”可知,有人工引导的作用,也促进了鱼类洄游。
【小问5详解】
将小鱼留在养殖池越冬,将鱼群留在了捕鱼谷内养大,可以增加渔获量,降低捕鱼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同时,也减少了鱼类洄游的人工引导,渔获量更加稳定。
18. 印度尼西亚是我国“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蓝色经济通道是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洋合作,中国提出建设三条连接亚洲与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其它地区的海上"蓝色经济通道"的设想。
材料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年捕鱼量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7.8%,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近日,瑞士空气质量技术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城市,市中心常常被雾霾笼罩。
材料三:印度尼西亚海运、航空交通较为发达,但其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年来铁路、公路、隧道和跨海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一直以来都是投资的重点方向。2023年10月17日中印尼合作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1)印度尼西亚纬度位置处于____(A低纬/B中纬/C高纬),地表热量大,有利于植物生长;向东通过____洋与亚洲、大洋洲连接,向西通过____洋与亚洲和非洲、欧洲连接。
(2)近年来印度尼西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印尼合作建设高铁项目,简述这些做法的理由。
(3)从污染物来源的角度,解析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的原因。
(4)从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提出蓝色经济通道,并帮助印度尼西亚建设雅万高铁,对印度尼西亚区域发展的意义。
【答案】(1) ①. A ②. 太平 ③. 印度
(2)理由:印度尼西亚岛屿众多,国土分散,联系不便;铁路网稀疏,仅部分岛屿建有铁路。
(3)印度尼西亚能源以煤炭、石油为主,工业烟尘和燃煤发电厂排放,大量燃油汽车尾气的排放,带来大量污染物;印度尼西亚多火山,火山喷发也带来大量尘埃物质;印度尼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植被茂盛,经常发生森林大火,带来有害尘埃。
(4)印度尼西亚资源丰富,渔业资源、能源资源和农林产品丰富,蓝色经济通道有利于该地区资源运输到世界各地,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随着蓝色经济通道的发展,印尼加强各岛屿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本国整体功能和发展水平。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印度尼西亚及一带一路为材料设置四小问,涉及交通建设、污染物来源等知识点,考查材料分析和解读、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片可知,印度尼西亚主要位于赤道附近,属于低纬度,地表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向东通过太平洋与大洋洲、亚洲连接,向西通过印度洋和亚洲、非洲连接,地理位置优越。
小问2详解】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国家,国土比较分散,彼此之间的联系非常不便。且铁路网稀疏,仅部分岛屿建有铁路,铁路网的密度较小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中国的高铁建设技术比较成熟经验丰富,所以近年来印度尼西亚选择和中国建设高铁以加强印尼的铁路。
【小问3详解】
印度尼西亚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国内的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污染物较多,火电厂和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在自然方面,印度尼西亚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火山,火山喷发会带来大量的尘埃物质。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森林覆盖率高达87.8%,植被茂盛,人们在耕作过程中及生活中容易发生山火,产生大量污染物。
【小问4详解】
交通运输方面,印度尼西亚海运、航空交通较为发达。而印度尼西亚由丰富的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和化石能源,蓝色经济走廊能够帮助印度尼西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资源输送到世界各地,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铁路、公路、隧道和跨海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一直以来都是投资的重点方向。印度尼西亚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各岛屿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对印度尼西亚的整体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都起到提升和推动作用。2023-2024学年(下)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
高二地理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三角洲的岸线变化是判断流域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图为2002、2022年某河口三角洲等深线分布图,①②③④分别为四个观测点。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丁字坝修建的目的是( )
A 阻挡泥沙北移 B. 减弱海浪侵蚀 C. 增强沿岸堆积 D. 打造人工海港
2. 关于图中四个观测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22年①点水下坡度最大 B. 2002年之后②点侵蚀显著
C. 2022年③点海面流速最快 D. 2002年④点海域深度最浅
3. 关于该区域方框内两段海岸线变迁差异的成因,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 上游筑坝拦沙,泥沙来源少 B. 北侧流速较快,沉积作用弱
C. 河口河道摆动,沉积差异大 D. 南侧风小浪低,侵蚀强度弱
某沿海山谷中的机场时有雾出现,影响飞机起降。图示意该地雾消散频率的时间分布,粗线表示该地日出和日落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机场位于( )
A. 欧洲南部 B. 北美洲西部 C. 南美洲东部 D. 非洲南部
5. 下列时间段中该机场1月份飞机起降受雾影响较小时段为( )
A. 4-6时 B. 6-8时 C. 8-10时 D. 10-12时
6. 该机场雾形成主要条件是( )
A. 沿岸寒流水温低,白天暖湿空气流经后降温
B. 夏季风携带水汽,白天谷底冷空气聚集降温
C. 副高控制晴天多,夜间山腰处水汽上升降温
D. 西风携带水汽多,夜间谷底冷空气聚集降温
下图示意1979~2018年1—3月鄂霍次克海平均海冰浓度(单位面积内海冰覆盖率)分布。有研究发现,冬季鄂霍次克海海冰浓度异常与我国气候变化具有相关性,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效应。完成下面小题。
7. 影响1—3月鄂霍次克海平均海冰浓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海水深度 ②海陆分布 ③盛行风向 ④纬度高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鄂霍次克海海冰浓度变化可以影响我国气候,主要是因为( )
A. 阿留申低压强度发生了变化 B. 日本暖流强度发生了变化
C. 副热带高压位置发生了变化 D. 海面风速大小发生了变化
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之比,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及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均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属荒漠—绿洲过渡区)不同季节地表反照率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①②③④曲线对应的季节分别为( )
A.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B. 夏季春季冬季秋季
C. 秋季冬季夏季春季 D. 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10. 四季地表反照率变化均呈现出“早晚大、中午小”的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太阳高度 B. 大气温度
C. 地表湿度 D. 云层厚度
壤中暴流主要指在降水过程中,由于山坡表层透水性很强,降雨会快速下渗并蓄积在相对不透水层或者土壤—基岩界面上,形成了土壤暂态饱和区,进而产生饱和(或近饱和)侧向流动现象,区别于水体在土壤非饱和区的流动,是诱发自然灾害的重要的产流机制之一。非饱和土是指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不完全饱和的状态。下图为壤中暴流形成机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包气带中甲、乙、丙、丁的合理分布是( )
A. 枯枝落叶层、沉积层、有机质层、风化层
B. 风化层、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沉积层
C. 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层、沉积层、风化层
D. 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风化层、沉积层
12. 壤中暴流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
①土壤入渗率上层小、下层大 ②水源供给量充足
③饱和带透水性强 ④坡面坡度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以下地形区中,滑坡灾害多由壤中暴流诱发是( )
A. 黄土高原 B. 华北平原 C. 内蒙古高原 D. 东南丘陵
2024年,“南方小土豆”成为网络热词,东北三省的人口问题也随之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下图示意1953—2020年不同时段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平均状况(人口性别比通常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人口性别比在横轴以上表示人口在净迁入,横轴以下表示人口净迁出阶段
14. 依据东北三省净迁移的人口性别比,东北三省( )
A. 1953—1964年的人口净迁出以男性为主
B. 1964—1982年的东北三省人口数量减少
C. 2000—2010年迁出的女性人口数量达到峰值
D. 2010—2020年净迁出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15. 依据东北三省人口迁移现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B. 有利于缓解了当地的人口老龄化
C. 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扭转迁移现状 D. 有利于缓解春节期间的交通压力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表明,约200万年前,我国东北松辽平原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湖泊(常称为古松辽湖),西接大兴安岭,东抵长白山地,面积约为青海湖的10倍,有松花江、嫩江、蛟流河等众多河流汇入。后因地壳运动,湖水外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松辽平原。平原内有着巨厚的沉积地层,从平面上看,粘土层的粒度由外围向中心由粗变细;从剖面上看,粘土层下部细,上部略变粗。
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草原和湿地是白城主要的原始生态类型。受多重因素影响,白城市草场、湿地退化严重,盐碱化日益加重。吉林省政府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启动实施的“西部治碱”工程,经过长期探索并形成了以品种选育、表土改良、排灌结合等为主要方式的“以稻治碱”治理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弱碱地优质稻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左图为白城及其周边区域简图,右图为白城气候资料。
(1)根据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差异,分别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角度,推测松辽平原巨厚沉积地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2)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
(3)据图文信息推测白城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以稻治碱”模式的作用原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威尼斯潟湖渔业资源丰富,每年春季,鱼群从外海向盐度较低的威尼斯潟湖洄游,夏季在潟湖产卵繁殖,入冬之前回到温暖的外海。15世纪起,原住民在潟湖沿岸修筑人造沙堤,将天然水湾改造成“捕鱼谷”,并接纳地表溪流来水。春季人工引导鱼类进入捕鱼谷的水域,秋季部分鱼类回到外海,部分被收获。人造沙堤的修筑加快了当地鱼类的洄游。随着渔业生产的进步,20世纪捕鱼谷开始拥有水泵、闸门,并增设越冬养殖池,收获时引导小鱼游入养殖池越冬。下图示意“捕鱼谷”的结构变化。
(1)与威尼斯潟湖相比,说明“捕鱼谷”发展渔业的优势水域条件。
(2)判断“捕鱼谷”需要雇佣劳动力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与15世纪相比,说明20世纪“捕鱼谷”发展渔业的优势。
(4)“捕鱼谷”促进了鱼类洄游,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5)简述当地渔民将小鱼留在养殖池越冬的好处。
18. 印度尼西亚是我国“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蓝色经济通道是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洋合作,中国提出建设三条连接亚洲与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其它地区的海上"蓝色经济通道"的设想。
材料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年捕鱼量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其森林覆盖率高达87.8%,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近日,瑞士空气质量技术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城市,市中心常常被雾霾笼罩。
材料三:印度尼西亚海运、航空交通较为发达,但其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年来铁路、公路、隧道和跨海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一直以来都是投资的重点方向。2023年10月17日中印尼合作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1)印度尼西亚纬度位置处于____(A低纬/B中纬/C高纬),地表热量大,有利于植物生长;向东通过____洋与亚洲、大洋洲连接,向西通过____洋与亚洲和非洲、欧洲连接
(2)近年来印度尼西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印尼合作建设高铁项目,简述这些做法的理由。
(3)从污染物来源的角度,解析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的原因。
(4)从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的角度,阐述我国提出蓝色经济通道,并帮助印度尼西亚建设雅万高铁,对印度尼西亚区域发展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