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新材料作文的写法
一、考情分析
在新高考作文的背景下,审题立意的准确性与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读懂材料是审题立意的逻辑起点,对于单则材料,可以通过给材料划分层次,勾画并理解材料中的特殊词与关键句,从整体揣摩命题情感倾向的方式来读懂。对于多则新材料作文,则通过找准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来读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写作任务更容易实现精准立意、深度立意,还能够此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命题趋势
1.坚持贯彻高考语文“立德树人”的命题宗旨和全面育人的价值导向。
2.考查文体稳中有变,侧重于议论文写作,兼备对应用型写作的考查。
3.新高考卷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力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现象。
4.2023新课标I、II卷沿用简明清晰的命题风格,引语式材料作文,不在审题方面设置难度,利用具体语境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
考试说明中关于作文的要求
1、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能根据不同题目形式进行写作,通通 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爱好采用不同的文体进行写作。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能根据写作需要,确定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健康,内容充实。
5、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6、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7、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8、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字体端正,文面整洁,格式规范。
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给材料作文:
此种作文的限制性特强,根据命题,审清题意,确定体裁和中心,再组织材料进行写作。异中求同,千篇一律。
此种作文的限制性较小,确定一写作范围,自拟题目,自定中心,自选文体,自选表现形式,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求创新,求个性。
此种作文集中了以上两种作文的优点,限制性与开放性结合,根据所给的材料,确定中心,自己拟题,自定文体和表现形式,也要求创新性。
1、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2、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
5、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6、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7、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
材料类型
给材料作文注意事项
一、写好给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
审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的不同意蕴,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抓住材料的中心 。
二、必须“保持一致”。
(一)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
(二)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三、必须把握“要求”
“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四、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
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材。
五、精心布局
若写成记叙文,可采用“纵式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横式结构”(即从不同方面选择不同材料,分别叙述,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 若写成议沦文,可按“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模式,或稍作调整去写作。若写成说明文,可采用“特征式结构”(即是什么、怎么样、对象特征)和“顺序式特征”(空间方位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前者多用于写实体事物说明文,后者多用于写事理性说明文。
建议一
给材料作文最好不写成记叙文,因为初中生生活阅历尚浅,很难写出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还有可能因对材料中心的理解偏差写偏题或跑题,所以,最好写成议论文。
建议二
给材料作文最好选择材料后面已给的论点作为自己作文的论点。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概念:所谓“新材料作文”,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与传统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联系和区别:
1、新材料作文:它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限文体;
2、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 作文围绕“话题”范围展开;
新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作文围绕提炼的观点展开。
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读材料——析材料——揭寓意——定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在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标题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1.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2.磨难出人才;
3.珍惜生命
4.永不放弃生命;
5.知识改变命运;
6.生存需要经验
7.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8.成功等于健康加经验
请看下面拟定的题目(讨论):哪个更符合材料主旨?
×
×
×
×
角度?最佳角度?
角度不是一句话?角度不能偏离材料整体。角度是看问题的出发点。如何理解材料的角度问题?
1. 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
2,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
3,有几种情感,态度,就有几个角度;
角度分优劣;主要人物,主要原因,新颖独特,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角度,贴近生活 的角度,自己驾轻就熟,材料丰富的才是最佳角度。
一、审读材料,选准角度
从……角度(对象),谁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二、突破材料,深刻立意
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上升到“人”的高度,立意写作。
三、升华主旨,巧拟标题
拟一个凸显文章主题或让人深思的标题
审题出现偏差的原因:
角度理解有误;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主旨;
整体把握材料的审题方法:
1,概括中心法(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2,由果溯因法(最方便快捷,但有风险的方法;)
3,关键词提炼法(最易操作,提炼观点的方法;)
概括中心法
三步走:
1、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
2、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第一种方法:概括中心法
示例
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 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外一方面……
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3、组织观点,压缩成主谓宾句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第二种方法:由果溯因法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
第二步: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第三步:组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结果:创造奇迹
原因:身体素质 经验 变通 改变
组句:健康的体魄 创造 奇迹
用丰富的经验 打造人生奇迹
变通成就人生奇迹
请运用由果溯因法,完成下面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
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简单:有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放入水中,有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闯入落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收紧。孔愈紧,马嘉鱼愈激怒,瞪起鱼眼,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结果为渔民所获。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马嘉鱼死了
第二步:找出原因(关键句):不爱转弯,不思改变
①改变,为自己开一扇天窗(比喻手法好5分)②适时改变,人生大智慧③灵活变通,柳暗花明④死于固执,生于变通⑤执而不化与灵活变通⑥拐个弯,天堑变通途⑦退一步,海阔天空(引用好5分)
⑧死板之路,死亡之路⑨墨守成规,自掘坟墓⑩有改变,才能生存(绝对了一点3分)
⑾冲动等于死亡(用词不准确0分)⑿错误越深,陷得越深(没有写出结果、原因0分)
第三步:组成观点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2.因果分析法
例1 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 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
立意:戒贪婪
审题立意之方法
原因
结果
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楯,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2.因果分析法
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审题方法:以果溯因法 本文的主要形象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得出“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等立意及命题了。
由这几则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以看出“因果分析法”立意是把握材料主旨的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甚至可以按照议论文行文的思路来规定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思路。
即审题立意可按此过程进行: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办)
教师小结: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种方法:关键词提炼法
1.找出关键句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外一方面……
2.提炼出关键词
奇迹 身体素质 经验 变通 改变
3.组句:关键句中的 关键词﹢谓语﹢关键句中的关键词
体魄 奇迹
经验 奇迹大门的金钥匙
审题立意之方法
抓关键句法
开头句
结尾句
对话句
结语句
审题立意之方法
抓关键句法
有人问巴西球员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
立意:永不满足 再接再厉
追求是无止境的
例1
析: 关键句——“手放下即实地也”
立意——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
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楯,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手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例2
教师小结: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第四种方法:多向立意法
例2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 ”
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寓言类材料
从青蛙角度看:
①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
② 指导别人要具体,要耐心。
从螃蟹角度看:
①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
②没有正确的方法,“横着爬”是很难实现理想的。
③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自查原因,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无济于事。
◆常用方法
关键词句法
因果分析法(由果溯因法)
审题立意
多向立意法
概括中心法
1 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
2 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3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审题应注意之点
审题立意方法小结:
1、全面把握材料,重点突破关键句
2、紧扣材料中内容之间的联系
3、突破生活表象,挖掘材料寓意
4、由浅入深,寻找最佳立意层面
布 局
六
步
成
文
法
——“引”、“析”、“提”、“联”、“深”、“结”
“引、析、提、联、深、结”是写好供料议论文的六字诀。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
引述时应注意:
1、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2、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特别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材料的引用不可过长,三五句话,50字即可。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析: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如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也不能长,100字左右即可,不能举例。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注意,论点一定要明确,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最好用判断句,或祈使句。文字要简炼,一两句话即可。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应从材料说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文章水平的高低关键看联的功夫。有的同学思维打不开,只知道就事论事,围绕材料讲了许多废话,结果得不到高分。这里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三四百字,或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深:深即深入分析,这是使论证深刻有力的最好手段。怎样深入?析原因,说危害,找症结。这是整篇议论文写作的亮点,也是最难点,关键还不在写作技巧上,而是在同学们认识事物的思想高度上,所以平时要多加强学习和训练。如果暂时还做不到这点,这部分也可以省去,在联的部分多写一点。
表述观点的角度:
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
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
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材料作文之大忌
1、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2、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
3、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
4、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既然要求根据材料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材料作文要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由此可见,写材料作文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5、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
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
给材料议论文开头方法
一、开头要简单引用材料。这样能更好地防止一动笔写就出现偏题、离题现象,同时能给阅卷老师一个信息——我的作文是围绕材料来写的。
二、引用材料后要分析材料。材料一般会有多个立意、写作的角度,我们要围绕下面自己将会得出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定向分析,使材料和观点之间更好地过渡、衔接。这样能进一步防止出现偏题、离题现象,也能再给阅卷老师一个信息——我的观点是分析材料后得出的,不是简单的套作。
三、引用、分析材料后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明确、突出、集中。
上面的三个步骤在第一段中完成。(不超过100字)
“引材——评材——观点”
作文材料: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可周围暗礁遍布,岛上住着长着鹰的翅膀的塞壬女妖日日夜夜唱着动人的魔歌引诱过往的船只。它们的歌声非常优美动听。每看到有船只经过,它们就在岛上放声歌唱。而那些船只经受不住歌声的诱惑,前往小岛,结局只能是触礁,船毁人亡,成为妖怪们的猎物。
示例1: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在美丽的小岛上有许多暗礁,而岛上住着女妖,她每天唱很动听的歌来引诱过往的船只,而船只经受不住诱惑,最终船毁人亡。可见,面对诱惑,我们应该抵抗它。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
点评:这段文章的开头“引材”简洁,语言流畅,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引材”与中心论点之间没有“评材”部分的过渡。在概括材料之后,用一个 “可见”生硬地将材料与观点拼凑在一起。
示例2: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利用她那充满诱惑力的歌声令无数过往的船只成为她们的猎物。现实生活中,诱惑更是无处不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陷阱,我们要理智,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还要有抵制诱惑的意志。 示例3: 传说中人们经受不住那动人的魔歌的诱惑,最终触礁,船毁人亡。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中,处处充满诱惑。我们只有在面对诱惑的时刻保持清醒,拨开迷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评:该两段开头部分比较成功地打造了“引材——评材——观点”式开头模式。胜在语言简洁上,而且用“现实生活中,诱惑更是无处不在”和“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中,处处充满诱惑”这两句评材,将材料与中心论点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但美中不足是这种结合显得过于简单,衔接比较呆板。
示例4:
芸芸众生之中,我们都只是平凡人。我们都有欲望,那些诱惑我们的东西就像古希腊神话中塞壬女妖的歌声,动听美妙。可我们若禁不住诱惑就会像寻歌而去的船只,落得个船毁人亡的结果。生活中,诱惑无处不在。面对诱惑,我们不能迷失自我。
评:这段开头与前面三个例子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引材”与“评材”结合成一体,在引中评,边引边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中心论点上。
给材料议论文结尾方法
在作文的结尾部分,要注意再提材料、再点观点。这样能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同时能再在文章的结尾给阅卷老师一个信息——我的作文始终是围绕材料来写的。(结尾段约100字)
例二
步飞烟,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因敢于挑战权威、放出“我要革金庸们的命”之类的话而名声大震!抨击者有之,“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盛赞者亦大有人在,“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引材)说句实在话,金庸们的小说长期以来对我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霸占了我们生活的太多空间!总得有人大胆的站出来,向金庸们挑战,步飞烟就是第一个!(评材)停笔沉吟、闭目沉思,顿觉步飞烟的大胆可爱:生活中就是要有这种勇于、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和狂妄,否则我们的生活怎么会斑斓多彩?(观点)
…… ……
步飞烟,你实在是勇气可嘉! 步飞烟,你实在是我们年轻人的偶像!(再点材料)每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年轻朋友,不要老是迷信权威,拿出你的勇气去向权威挑战吧!(再提观点)明天将会因你而更美好,世界将会因你而更精彩!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的泥土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要求:① 根据材料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题目自拟。
②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
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导引:
这则材料是一则寓言,寓意比较明显。雏菊失去了依赖,反而生存得好,说明只要努力就能生存。所以,这则材料透露出来的“自立”“自信”“自强”的主题是非常明显的,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议结合,表述自己的真切感受。具体说来,这则材料给考生提示了一下立意角度:从雏菊的角度来思考,可以提炼出“人贵自立” “人生当自强”的立意;从小女孩的角度来思考,则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溺爱孩子的现状,来写 “放手让孩子自己飞”的主题;从材料的整体来思考,可以从“逆境也可成才”这一角度来写;或者从不做温室里的花草的角度来写“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主题,也可以提炼出“直面生活中的磨难、挫折’’这一立意。
【范文】
人贵自立自强
一株生长在路边的小雏菊,自从小女孩不再为它浇水后,就开始担心起来。但之后,小雏菊又开始鼓励自己,它相信总会有办法生长的。于是,她开始努力使自己的根扎得越来越深。终于,小雏菊长得越来越壮,并开出新的花朵。(定向摘引材料------引)
这株雏菊为什么最终能开出灿烂的花朵呢?我认为,雏菊正是因为有了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与挫折,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分析材料——析)由此可见(这表明 由此可知等),自立自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提出观点——点)
小草经过暴风雨的吹打后仍能欣欣向荣,是因为自立自强;河流经过山路十八弯后终汇入大海,是因为自立自强;鹰能在羽毛未丰满之时就翱翔于蓝天,是因为自立自强。
事实不正也如此吗?(在动植物界中,任何动植物都要自立自强,何况人呢?)(过渡段)
自立自强,是成功的基石。
梅兰芳曾去拜师学艺,但老师拒不收留,说他有一双死鱼般的双眼,不是学戏的料,但梅兰芳并没有放弃。每天,双眼随着池塘里的鱼儿游动,紧跟着空中的鸟儿飞翔,不断练习着,因为他在朝他的梦想不断奋斗,并脚踏实地的努力着。历经那么多辛勤的奋斗,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成了最着名、红透演艺圈的京剧大师。(叙例)试想,如果当初他放弃了,没有自立自强,而是用金钱贿赂他人,哪有他脚踏实地的实在,哪有他辉煌的演艺生涯?所以说自立自强,是成功的基石。(议例)
自立自强,使人奋发向上。
杨光,一个从来没有沐浴过阳光的人。他小时候就双目失明,这对于一个热衷于音乐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对音乐的热衷,对生命的热爱,没有逃避上天的圣意,而是用实际行动向上天发出挑战——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然而,他在家不断努力练习着,自强不息,练习着走上台阶的步伐,练习着如何正确、自然对待他人的表情、动作,再加上自己对音乐的热衷和努力向上,最终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实现了他的梦想,向他人证明自己还是有用的人。(叙例)如果他没有自强、自立,因此而消沉,就不会为了那个本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奋斗,就不会成功。所以说自立自强,使人奋发向上。(议例) (联)
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上,困境、挫折都等着我们,而我们都必须自立自强,像小雏菊那样,通过自己的脚踏实地,自己的辛勤,大胆的向命运发出挑战,使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翱翔于属于自己的蓝天!(结 回扣材料)
[作文示例]
为腾飞蓄势 为成功沉潜
面对滑溜溜的冰层,身躯笨重的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企鹅猛地扎入海中,拼力沉潜,然后犹如离弦之箭般突然蹿出水面,腾空而起。(引材)企鹅的沉潜看似笨拙、简单,但你可明白它的沉潜实则是为了后来的腾飞蓄势?(评材)辍笔沉思,忽悟企鹅的沉潜启迪我们:生活中的困难都是考验,应该学会沉潜蓄势,以期爆发。沉潜蓄势,实力爆发,成就更高。(观点)
曾记否?韩信,那个少年时代曾默默忍受无赖胯下之辱的小子韩信;那个后来统领百万雄师、英姿飒爽的汉军元帅韩信;那个后来帮助刘邦建立汉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功臣韩信。对他的丰功伟绩,大家一定都记得,但却很少有人沉思他当年为什么能忍受一班无赖市井之徒的胯下之辱。也许你会认为他当时无能,无法,也很无奈。但你可知,正是那次胯下之辱激发了韩信的斗志,此后,他勤奋苦读,潜伏书斋,蜡烛相对,星光相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物换星移,十载潜伏寒窗,多年勤奋努力,终于换来了丰硕的回报,让他腾空而起,从一个无名小子成了汉军元帅,成了汉王朝的大功臣!是沉潜使他蓄势待发,是沉潜让他以实力爆发,是沉潜助他成就更高。
(正面例证一)
无独有偶,中国女排,那支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后便与奥运金牌无缘的中国女排,那支二十年后希腊雅典奥运会重夺金牌的中国女排,那支今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寄予无限厚望的中国女排。她们也是在历经二十年的沉潜,二十年的苦炼,二十年的披星戴月,二十年的挥汗如雨,才得以再次腾飞,再创辉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奥运她们一样会给我们惊喜,因为那二十年的沉潜!(正面例证二)
纵穿古今,横越中外。我们欣喜地看见很多人因懂得沉潜蓄势而腾飞、而辉煌,也揪心地看到一些人为不懂得沉潜而失落颓废甚至走向消亡!(衔接过渡)
曾记否?项羽,西楚霸王,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曾经视刘邦为无物的西楚霸王。为什么会在楚汉战争失败后自刎于乌江边上?就是因为他的不可一世,让他面对不了失败的事实!其实如果他能静下心来,接受——这无法接受但不得不接受的——现实,重新研究对手刘邦,沉潜蓄势,卷土重来,那么楚汉之争中鹿死谁手真的很难说!杜牧为此曾痛心地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因为不懂得“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的沉潜之理,因为不懂得包羞忍耻以期卷土重来,令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扼腕长叹!(反面例证)
看看沉潜水中、腾空而起的企鹅,(再点材料)看看沉潜茧中、破茧而出的蝴蝶,看看沉潜泥中、破土而出的春笋。你是否有所醒悟,得到启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考验,我们应该学会沉潜蓄势,以期爆发。用沉潜蓄势,以实力爆发,成就会更高。 (再提观点)
写作要注意“五个一”
一个靓丽的题目:题目文章的眼睛,一个精炼又吸引人的题目,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处理自己的作文题目,在拟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句点明主旨的话: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因此要想明确主题,至少人要有一句点明主旨的话。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像是乐曲结束时的音符,越是回味无穷,越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一个整洁的卷面:试想谁愿意读一篇“龙飞凤舞”的潦草字迹的作文?我想你也不愿意读,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