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17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民俗文化,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泼水节为背景,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感人故事,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的形象,以及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但对于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对于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感受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民族文化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泼水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会认“泼、度”等15个生字,会写“忘、泼”等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括泼水节的图片、视频资料、生字新词等。
2. 课文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3. 角色头饰:用于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
1. 故事引子:
老师拿着一本色彩斑斓的绘本,上面画着一个热闹的场面,看起来十分有趣。“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神秘的故事,你们猜猜看,这个故事是关于什么节日的呢?”老师一边翻开绘本,一边展示泼水节的图片。
2. 互动猜测:
老师将绘本放在讲台上,学生们兴奋地围上来,争相猜测。A学生说:“是春节吗?”B学生说:“是中秋节吧!”听到这些回答,老师笑着摇摇头,“都不是哦,这是我们的傣族同胞们庆祝的一个特殊节日——泼水节!”学生们纷纷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对这个神秘的节日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通过这个互动环节,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兴趣,还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课文初探
1. 初读挑战:
“现在,我们要一起挑战一下这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看谁能最快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理解其中的生字新词。”学生们纷纷翻开课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有的闭上眼睛,默默地背诵课文,有的和同桌一起小声地练习,还有的在认真地做着笔记。
2. 生字新词大比拼:
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认读。有的学生大声地读出了生字,有的学生流利地读出了新词,还有的学生解释了词语的意思。看到学生们如此积极,老师不禁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赞扬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情感体验
在情感体验环节,教师通过情感朗读大挑战、角色体验和互动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的情感和内涵,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1. 情感朗读大挑战:
教师首先邀请学生们上台进行情感朗读。教师通过引导和示范,让学生们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并鼓励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来朗读。学生们纷纷举手,教师选择了几位学生上台朗读。通过情感朗读,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情感和内涵,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除了让学生们上台朗读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内的情感朗读比赛,让学生们互相评价和指导,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角色体验: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角色头饰和道具,引导学生们进行角色体验。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角色体验,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和情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角色体验也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让他们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他们更好地表现出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们注意表演的技巧和礼仪,确保表演的质量和效果。
3. 互动评价:
表演结束后,教师邀请其他小组的学生上台进行评价。学生们互相评价表演的表现和效果,讨论表演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通过互动评价,学生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互动评价也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强课堂互动性和感染力。
在互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让他们从评价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四、深入理解
1. 问题抢答:
老师快速翻到绘本中关于泼水节的某一页,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泼水节让傣族人民特别难忘呢?”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纷纷举手抢答。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周总理曾亲自参加过泼水节,有的学生说是因为泼水节上大家可以尽情地玩耍,享受欢乐的氛围。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思考泼水节的意义和价值。
2. 情感分享:
老师引导学生们分享自己在泼水节时的感受和想法。“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道:“我会对周总理说谢谢他来看我们,还和我们一起玩。”另一个学生则表示:“我会告诉他,泼水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团结和友爱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情感分享,学生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泼水节的意义,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这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互动氛围,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拓展延伸
1. 创意绘画:
老师宣布了今天的拓展任务——创意绘画。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纷纷拿出彩笔、画纸,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选择画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的场景,描绘出欢乐的泼水场面;有的学生则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泼水节,充满了奇幻和浪漫的色彩。学生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展示交流:
画完后,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过程。有的学生描述自己是如何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们不仅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美和建议,还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这也激发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兴趣,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2.写作练习:老师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的短文,介绍节日的起源、习俗和自己的感受。字数不限,但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生字新词、课文内容、人物特点以及所感所悟。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还强调了课文中体现的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情感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情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除了回顾所学内容,教师还注重总结情感体验环节中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教师通过强调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后评价与反思
课后,教师设计了一份课后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参与度等方面。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教师还要对本次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反思内容可以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回顾教学过程,找出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