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06议论文阅读(解析版)
目录
【中考预测】预测考向,总结常考点及应对的策略
【误区点拨】点拨常见的易错点
【抢分通关】精选名校模拟题,讲解通关策略(含新考法、新情境、押题型等)
议论文命题材料贴近最新时事,普遍选取课外材料,强调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部分考生过于拘泥于课本的知识,无法实现课内外的迁移。需要考生拓宽视野,结合原材料和实际,进行综合作答。
从考点频率看,议论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比说明文略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能力;考察论证方法、论证的特点及作用;开放性试题将逐步增加,如补写相关论据、链接材料和图文结合等。
从题型角度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是中考议论命题的中心内容,提倡多样化的命题方式。客观题逐步减少,突出主观题的主导地位。
【例】)阅读议论文《边界感与成熟》回答各题。
边界感与成熟
和菜头
①边界感,指一个人对自己责任和义务边界的清晰认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维护这种边界的存在。一个人怎样算是成熟?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有明确的边界感就算是真正成熟了。
②成熟不是指智力和心理发育完毕,而是说一个人终于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彼此之间能保持相对合适的距离。
③小时候父母子女之间没有什么边界感,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就不再愿意向父母倾诉所有了,他有了自己的秘密。等到孩子再大一些,父母过问他的衣着、爱好、社交生活,孩子就会不乐意了,因为他觉得父母在干涉自己的私人生活。有时候双方会发生冲突,其实就是孩子试图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建立边界感。
④一个人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样。
⑤有的人责任感很强,有的人关怀欲很强,这类型的人边界感会变得很弱,有时候会因此造成反感。从接受者的一方来看,责任感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的诸多干涉和挑剔,关怀欲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本质上是一种贬低和否定。
⑥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争执,朋友之间的相互指责,同事之间关于责任和争吵,都指向边界问题。冲突消失了,感觉不费吹灰之力也能维护好人际关系,就有了边界感,人也就算是成熟。
⑦除了和他人的关系之外,边界感还要解决个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⑧世界极为广大,个人极为渺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世界对我们自己如何折腾完全抱有一种漠不关心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景象是一个人绕开倒在地上的自行车继续前行,心中却为非洲某国的战火而焦灼不已。然后这个人在餐桌上慷慨激昂地谈论就业公平,转身却像是呵斥奴仆一样呵斥饭店服务员。那我会认为这样的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整个世界变成了他家的后花园,同时他也不会为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承担任何责任。边界意味着自我限制,无论针对他人,还是针对世界,边界感都是一种约束。在这种约束之下,关系会达到某种平衡。而在这种平衡之下,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就是自由。
⑨不去控制别人,也不为他人所控制;不对全世界负责,也不回避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社会责任。去除了心灵上的压力,可以在不伤害他人和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活着,在别人看来就是成熟。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认为怎样才算真正的成熟?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
一个人绕开倒在地上的自行车继续前行,心中却为非洲某国的战火而焦灼不已。然后这个人在餐桌上慷慨激昂地谈论就业公平,转身却像是呵斥奴仆一样呵斥饭店服务员。( )( )
联系全文分析,为什么说“有的人责任感很强,有的人关怀欲很强,这类型的人边界感会变得很弱,有时候会因此造成反感”?
【答案】1.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有明确的边界感就算是真正成熟了。
2.个人终于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彼此之间能保持相对合适的距离。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边界感弱:不能对自己责任和义务边界清晰认知(自己越负责任,对别人越关怀其实越是超出了边界感)反感:从接受者的一方来看,责任感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的诸多干涉和挑剔,关怀欲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本质上是一种贬低和否定。
【解析】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第①段 “一个人怎样算是成熟?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有明确的边界感就算是真正成熟了。”这句话直接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一个人如果有明确的边界感,就可以被视为真正成熟了。文章接下来通过描述父母子女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边界感对于成熟的重要性。这些描述和论述都围绕着边界感和成熟这两个主题展开,强调了有边界感的人能够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和自由,这就是成熟的体现。因此,可以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一个人有明确的边界感就算是真正成熟了。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与概括。
第②段“成熟不是指智力和心理发育完毕,而是说一个人终于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彼此之间能保持相对合适的距离。”直接阐述了作者对于成熟的看法。这里提到的“游刃有余地处理关系”和“保持相对合适的距离”都是成熟的标志,而这些都建立在有清晰的边界感的基础之上。
因此,可以明确地知道作者认为真正的成熟是指一个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关系,并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与边界感密切相关。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句子通过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即一个人在看到倒在地上的自行车时选择绕开,但内心却为非洲某国的战火而焦灼,以及他在餐桌上慷慨激昂地谈论就业公平,却对服务员态度恶劣。这个例子直接展示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态度的差异,从而支持了作者关于人与世界关系处理的论点。可以看出运用了举例论证。
句子通过对比这个人对非洲战火的关心和对服务员的态度,突出了他的双重标准。这种对比强化了作者关于边界感缺失导致的关系处理失衡的论点。可以看出运用了对比论证。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首先理解两个关键点:“边界感弱”和“反感”。要分析为什么责任感强或关怀欲强的人边界感会弱。这需要理解“边界感”的含义,即一个人对自己责任和义务边界的清晰认知。责任感强或关怀欲强的人往往容易过度介入他人的事务,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这是他们的责任或出于对他人的关心。然而,这种行为很容易超出他们应有的责任边界,导致边界感变弱。紧接着,分析为什么这种边界感的缺失会造成他人的反感。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过度的责任感和关怀可能被视为干涉和挑剔,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在本质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贬低和否定,从而引发接受者的反感和抵触。
综上所述,责任感强或关怀欲强的人由于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边界,容易过度介入他人的事务,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他人的反感和抵触。因此,这类人的边界感会变得很弱,并且有时候会因此造成他人的反感。可以得出结论:责任感强或关怀欲强的人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边界感,避免过度介入他人的事务,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减少引发他人反感的可能性。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要鲜明准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严密。
2、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1)举例论证:也称例证法,就是用事例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又可叫“摆事实”。要求所列举的事实确凿、充分、有代表性。
(2)道理论证:亦称讲道理,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由对立事物构成论证,对比强烈,观点鮮明。
(4)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论证,又称喻证法。它着眼于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打比方说明道理、证明论点。运用喻证法,可以将抽象的、深奥的、比较生硫的、一时难以理解的事物和道理形象地、具体地、深入浅出地阐明。
3、议论文语言:严密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
4、常见结构形式:议论文的常见结构主要有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等。
5、概括理解内容: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根据题干要求锁定区间;摘录重点语句,概括作答。
6、品味语言特色:词语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句式的变化等。
7、综合评价:整体感知,把握观点;联系生活,综合作答。
【例1】(押题型,提能力)
阅读议论文《木秀于林风必助之》,回答问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另外还有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 )
(2)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 )
(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
3.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答案】1.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2.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3.挑战可以变成机会,挫折可以变成成功,我们只要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勇气和能力,(挫折是成功的基础,能磨练意志,也能增长能力),无惧困难努力前行,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意思对即可) 4.B
【解析】1.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
首先,选文从传统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观念出发,通过反其道而行之的论述方式,强调了个人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时代,个人的优秀特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鼓励人们不要害怕困难和挑战,而是要勇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相信自己的优秀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其次,选文通过具体实例和论证,进一步阐释了中心论点的合理性。例如,爱迪生和马云的故事展示了优秀个体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巨大成功。这些实例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和信心,使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提升自己,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此外,选文还通过反驳杨修的例子,说明了个人失败的原因并不总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立场。这一论述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品质和能力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困难和挑战,将它们视为成长和进步的机遇。综上所述,选文的中心论点是: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1)句子“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解析:在这句话中,作者将困难比作“阻路石”、“铺路石”、“试金石”和“磨刀石”,这四个比喻分别强调了困难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通过比喻,作者将抽象的困难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困难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这种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式,就是比喻论证。
(2)句子“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解析:这句话中,作者举了杨修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通过杨修因为过于显露才华而最终丢掉性命的事例,作者强调了过分炫耀自己的才华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后果。这种通过具体例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
(3)句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解析:这句话中,作者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来阐述观点。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表达了一种经历磨难后才能成功的道理,与后文的“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形成了呼应。这种通过引用权威观点或名言警句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这种论证方式不仅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还可以使文章更具文学性和深度。
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这句话告诉我们,困难与挑战并非绝对的阻碍,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困难可以是阻路石,让我们止步不前;也可以是垫脚石,助我们跃升新高度。其次,“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困难的多重作用。它既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又是考验我们意志和能力的关卡。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对自己意志和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最后,“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这句话强调了积极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只有以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毅力去迎接挑战,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大的成功。综上所述,该画线句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道理,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勇于挑战自我,以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事实论据的辨析。
B.有误,荆轲的事例主要表现的是知恩图报,勇敢无畏。而本文观点是“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故选B。
【例2】(新考法,蕴素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
李晓霞
①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枯燥的事情若是放在春天里去做,也会变得无比地美妙起来。
②古人有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
③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所以,读书只管去读就好。只要摒弃杂念、抱着修身养性的目的去读书,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读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
④还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再怎么努力都写不出好文章,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简直比生个孩子都要困难。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读书,总有一天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且,读万卷书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⑤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是许多人经常困惑的问题。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古籍、读经典、读名著,而不是阅读那些鸡汤类的文章,也不是去读那些碎片式的文字,更不是拿着手机进行浅表性的所谓的阅读。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所涉人物)、通其典(所列典故)、解其事(相关事件),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延伸。
⑥热爱读书的人,总能从书中寻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能获得生活的动力和前行的勇气。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心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是身在幼年还是时至迟暮,也不管其年方几何,他的生命必然是“时时有诗意,处处皆春季”。
⑦读书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人变得很单纯、活得很快乐;可以让人精神独立、思想丰盈;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开阔、眼界更高远。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它可以让人避免很多是非,不至于陷入家长里短的泥淖中;它能让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俗常生活时,还能拥有风花雪月的高雅情怀……一人读书,塑造的是自身;人人读书,改变的是社会。
⑧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诗句为标题,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第⑤段加点词“通常”是“一般”,“常常”的意思,用在此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D.第⑦段画线句中三个“可以”后的内容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三个句子之间存在着“生活—思想—境界”这样由浅入深的客观逻辑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述思路的梳理。
引出话题:在春天里读书 第①段:在春天里读书的感悟。
第②段:对“读书不觉春已深”的理解。
展开论述 第③段:A
第④段:B
第⑤段:论述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去读的问题。
第⑥段:热爱读书的人就会热爱生活。
第⑦段:总论读书对自身的好处,同时拓展对社会的益处
深化论点: 第⑧段:C
3.从论证方法的角度为选文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批注。
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
【答案】1.B 2.A读书要有一颗纯粹之心,不能有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
B读书要经过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C启发、呼吁人们要以书为伴,热爱读书。
3.比喻论证,把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比作久居花室的花匠,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观点,从而有力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B.结合第②段内容“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可知,这里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再结合第②段“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可知,作者在此处强调了在春天读书的好处,中心思想是表示“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并非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故选B。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梳理和内容概括。
①空:结合第③段中“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可概括为:读书要有一颗纯粹之心,不能有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
②空:结合第④段中“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概括为:读书要经过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③空:结合第⑧段中“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的内容可知,第⑧段深化中心论点,强调了读书的积极意义,同时启发、呼吁人们要以书为伴,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结合句子“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将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比作久居花室的花匠,结合第③段“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可知,这里论证了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书的影响而被塑造和改变,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形象,更利于读者理解。
(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青春之笔勾勒奋斗画卷
邱有平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前进的道路上,广大青年要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一往无前、勇毅拼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
②蘸一滴赤子红,勾勒忠诚底色。过去的一年,从经济稳健发展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攻克一个个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光辉业绩。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筑牢信仰高地,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要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日常一言一行中,做到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心向党、与党同行”的铮铮誓言。
③涂一抹奋斗青,描摹奋斗基色。过去的一年,尽管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取得极为不平凡的成绩,但我们远没有到达歇一歇、松一松的时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青年要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率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终生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
④守一片纯洁白,渲染清廉本色。当前我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林林总总的考验,稍有松懈就可能犯错误,一步步走向错误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经得住诱惑,抗得住侵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时刻紧绷纪律这根弦,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杜绝“四风”,绝不“纸上谈兵”,绝不“涂脂抹粉”,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地,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⑤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青年要挺膺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用实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点明并提出中心论点。
B.李大钊的“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段话可放入第③段作为道理论据。
C.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事例论证,通过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话,具体有力论证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中“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三个短语之间有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不能调换位置,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恰逢学校校报“廉政小语”栏目征文,语文老师要求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请你将自己的发言投递给校报吧!
【答案】1.C 2.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以青春之笔勾勒奋斗画卷”;接着,从“蘸一滴赤子红,勾勒忠诚底色”“涂一抹奋斗青,描摹奋斗基色”“守一片纯洁白,渲染清廉本色”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发出呼吁:广大青年要挺膺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用实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示例: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忠贞爱国,筑牢信仰高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日常一言一行中。要把强国兴国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努力学习,奋斗不止。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经得住诱惑,抗得住侵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干净做事,清白做人。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结合画线句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可知,运用道理论证,而非事例论证;
故选C。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论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结合内容概括作答。表达时,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阅读全文可知,文章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O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话,引出中心论点广大青年应“以青春之笔勾勒奋斗画卷”;接着从“蘸一滴赤子红,勾勒忠诚底色”“涂一抹奋斗青,描摹奋斗基色”“守一片纯洁白,渲染清廉本色”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发出呼吁:广大青年要挺膺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用实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作答此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谈谈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结合第①段“广大青年要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一往无前、勇毅拼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第②段“筑牢信仰高地,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要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日常一言一行中,做到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心向党、与党同行’的铮铮誓言”,第③段“当代青年要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率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终生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第④段“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经得住诱惑,抗得住侵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等内容以及结合学生的身份,抓住我们的责任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执青春之“笔”,蘸青春“色彩”,以奋斗为强调色,以清廉为背景色,筑牢信仰高地,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率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努力拼搏绘时代之画卷。
(2023·湖北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徐本禹
①“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日,学习《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用心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一股股暖流充盈心间,神圣的使命感激励着自己牢记嘱托、奋勇前行。
②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九0后”党员的回信,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七大的贺信……读着一封封习近平总书记写给青年或青年群体的书信,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是时代的最强音,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③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种下青春梦想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勉励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这是每一位青年人都必须答好的“青春之问”。答案在哪里?答案在被需要的青春里,因为被需要的青春里蕴含着高“当量”的人生价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实现青春价值的最佳路径。把青春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老百姓的真情与大爱来浇灌,用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梦想之花就会绚丽绽放、持久芬芳。
④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奋斗的汗水。奋斗是青春“字典”里的关键词,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是为民服务的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情为民,就会收获幸福的青春。作为青年人,要自觉把青春安放在平凡的岗位上,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始终做到不因岗位平凡而放弃梦想、不因岗位平凡而消磨意志、不因岗位平凡而丧失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永久奋斗、倾情奉献,把执着坚守当作一种精神境界,以“忘我”的真情付出实现“大我”的人生追求。
⑤一刻不停增强能力本领,积蓄青春远航的能量。拔节生长的青春,只有汲取丰厚的养分,才能枝繁叶茂、长成栋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青年人提升能力本领指明了成长路径。我们青年人要在艰难困苦中麼砺意志,练就无惧风雨不怕摔打的“金刚体”;要保持谦虚的心态、饥饿的状态,永远做小学生,始终处在充电模式,做主动吸收各种知识、充分武装自己的“海绵体”。主动投身伟大实践,在实践这面镜子中看到自身能力的不足,进而更加自觉地,上好知行合一这堂青春“必修课”。
⑥“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重任在肩,只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齐声唱响青春奉献之歌,我们的青春才会无悔,你和我才是新时代最美的人。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02日06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⑥段加点的两个词语不可调换,意思上是一步步递进,情感上也更强烈,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具体有力,而又生动形象。
C.“青年干部黄文秀扎根脱贫攻坚一线 ,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这个事例展现了青年人的青春姿态和青春梦想,可以作为选文的论据。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4.“青年人要以“忘我’的真情付出实现‘大我’的人生追求,个人小我应融入国家‘大我’。”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找一个合适的人物或某部名著的作者,结合你对他(她)的认识,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2.比喻论证(或道理论证)。将在历练中磨砺意志,主动学习中武装自已的青年人比成“金刚体”“海绵体”,生动形象地论述了“青年人要一刻不停增强能力本领,积蓄青春远航的能量”,论述浅显易懂,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A 4.示例1:艾青。“小我”只有融入国家“大我”,才会给人生增值。就像艾青,只因对国家的无比热爱,才愿意“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只因对国家的热爱,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只有自觉地把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示例2:鲁迅。生活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我们在《朝花夕拾》中读到的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日本留学。从“医学救国”到“文学救国”,始终映射着对民族变革和发展的初心。鲁迅启示我们,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与时代、国家紧密相连。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可以采取位置分析法:一看标题。通读全篇,理解文章大意,即可判断出文章是否围绕标题展开论述,从而判断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二看开头。仅用于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中心论点也在首段末尾点出;三看结尾。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论点。可留意一般标志性词语,如“总之”“所以”“因此”“总而言之”“归根到底”等。四看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和直接表述句。尤其是注意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表述句。
结合①段中“‘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日,学习《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用心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一股股暖流充盈心间,神圣的使命感激励着自已牢记嘱托、奋勇前行”的内容可知,文章引用《习近平书信选集》的内容引出“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论点;
结合③段中“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种下青春梦想的种子”,④段中“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奋斗的汗水”,⑤段中“一刻不停增强能力本领,积蓄青春远航的能量”可知接着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结合⑥段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重任在肩,只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齐声唱响青春奉献之歌,我们的青春才会无悔,你和我才是新时代最美的人”的可知,最后总结并深化论点;
据此可知,文章标题“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最美丽”即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及作用分析。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解答时,首先根据句子内容判断论证方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结合“我们青年人要在艰难困苦中麼砺意志,练就无惧风雨不怕摔打的‘金刚体’;要保持谦虚的心态、饥饿的状态,永远做小学生,始终处在充电模式,做主动吸收各种知识、充分武装自己的‘海绵体’”的内容,由“金刚体”“海绵体”可知,句中将在历练中磨砺意志,主动学习中武装自已的青年人比成“金刚体”“海绵体”,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分论点“青年人要一刻不停增强能力本领,积蓄青春远航的能量”,论述浅显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必须,表示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副词,有强调的语气,多作状语。必将,用来表示不可避免性的意思。并不是“一步步递进”的关系;
故选A。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青年人要以“忘我’的真情付出实现‘大我’的人生追求,个人小我应融入国家‘大我’”即将个人的梦想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据此结合名著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叙述即可。
示例:江姐。《红岩》中的江姐,经受住了最残酷的严刑拷打。即使走向刑场,也把死亡当作一场告别,一场隆重而庄严的典礼。若非心怀国家与人民,哪来这样的平静与从容?如今,我们面对的不是死亡,但有民族复兴的责任。我们要融入国家“大我”,让红岩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2023·河南郑州·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文化自信“三喻”
①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战狼》到《长津湖》,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近百亿的票房堪称奇迹……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
②文化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③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④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⑤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⑥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⑦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海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⑧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⑨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文本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悠久、优秀的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中国元素处处可见、大放异彩。赛场内外,丰富的中国元素成为世界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造”的卢赛尔体育场见证了阿根廷队和巴西队的亮相,中国新能源客车成为公交出行主力,中国裁判亮相赛场,中国企业成为本届世界杯最大赞助商,世界杯周边商品七成“义乌造”,球迷观赛前会先去看大熊猫……这些“中国元素”的出镜,承载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的中心论点是“文化何以自信”。
B.文本一③至⑧段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严密。
C.文本二加点词“唯一”表明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未曾中断过文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文本一主要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中国元素”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文化自信,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B 2.示例一:首先通过列举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引出“文化自信”的论题;接着用三个比喻,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何以自信”;然后列举目前阻碍文化自信的现象,指出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最后,总结全文,明确怎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示例二:首先用排比句引出“文化自信”的论题;然后围绕三个分论点“文化,可喻之为河”“文化,可喻之为山”“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从时间、精神、世界三个角度,层层深入论证如何去理解文化、把握文化和发展文化;接着列举目前阻碍文化自信的现象,从反面强调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最后总结全文,明确怎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3.文本一侧重论述怎样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用形象的比喻剖析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指明理解文化、把握文化、发展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文本二侧重剖析卡塔尔世界杯赛会上“中国元素”大放异彩的意义,用事实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文本一①段用“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的事例,引出②段“文化何以自信”的思考,进而③至⑨段用三个比喻,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何以自信”的根源,得出⑩段“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结论,中心论点在最后一段,可概括为:怎样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是“文化何以自信”。
B.根据③④论述“文化,可喻之为河”、⑤⑥论述“文化,可喻之为山”、⑦⑧段论述“文化,也可喻之为海”可知,③至⑧共分三个层次,每两段一个层次,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并非“总分结构”。
故选AB。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首先第①段通过列举“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战狼》到《长津湖》,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近百亿的票房堪称奇迹”的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概述“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现状,进而引出第②段“文化自信”的论题;
接着第③至⑧段用“文化,可喻之为河”“文化,可喻之为山”“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三个比喻,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何以自信”;
然后第⑨段列举目前阻碍文化自信的现象——“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指出“复兴之路”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最后第⑩段总结全文,通过“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明确怎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文本一】第③至⑧段用“文化,可喻之为河”“文化,可喻之为山”“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三个比喻,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何以自信”和第⑩段“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总结了“怎样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的中心论点,可知文本一侧重论述怎样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根据【文本二】“赛场内外,丰富的中国元素成为世界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造’的卢赛尔体育场见证了阿根廷队和巴西队的亮相,中国新能源客车成为公交出行主力,中国裁判亮相赛场,中国企业成为本届世界杯最大赞助商,世界杯周边商品七成‘义乌造’,球迷观赛前会先去看大熊猫”,可知用中国双奥会上“中国元素”大放异彩的事实,印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23·河南安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最是书香能致远
①春天正是读书天。3月28日,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向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从立德树人“根基”架起教育强国“柱梁”的战略安排,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塑造自立自强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的重要途径。
③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凿壁偷光”到“孙康映雪”;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理学家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杨绛说“每本书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
④好书如师如友,有着穿透人心、跨越时空的力量。读史书,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读诗歌,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读哲学,可以观世界、知规律、辨思维……我们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书卷气”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养成、一种生活方式,内化为陪伴一生的自主学习行动,拓展出未来人生的无限可能。要倡导广泛全面阅读,定期完善更新阅读指导目录,引导青少年学生博览群书、拓宽视野。要注重激发读书兴趣,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读书热情,引导其在读书中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
⑤我们走过书信时代,经过电邮时代,来到读“屏”时代,网页挤占书页,“输写”代替书写。我们无法回到“从前慢”的过去,但也不能丢失知识的传承、文化的涵养、精神的赓续。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把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阅读提质“最大增量”的关键一招。要主动融入、积极创新,加强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形式,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服务学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
⑥最是书香能致远。在浙江,省级财政为农村学校配置图书,16年累计投入3.54亿元;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漂流”“毕业阅读卡赠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好习惯……在读书行动启动仪式上,一些省市、学校分享了开展读书活动的做法与经验,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分享了读书故事与体会,书香校园建设蓬勃开展。
⑦读书关乎个人成长,更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书香校园才能满溢为书香中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积蓄青春力量,筑梦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9日,作者吴丹,有删改)
文本二
①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②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③为已,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已,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已”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④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选自《人民网》,2022年10月4日)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①段,开篇点题,从最适宜读书的时间入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本一第③段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式,正面论述了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C.文本一第⑤段,主要论证了读好书如师如友是因为读书能让人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
D.两个文本思路都条理清晰,语言都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符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2.请简述文本一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两个文本都围绕“读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A 2.文本一第⑤段首先提出我们面临的时代就是数字时代;接着从反面论述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要同样赓续文明;然后提出把数字技术转化为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一招是开展青少年阅读行动;最后提出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平台便利青少年读书。(意思对即可) 3.文本一侧重论述“最是书香能致远”,从时代需要、文明延续、读书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强调现今时代读书学习对国家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必要性;文本二侧重论述读书三个层次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读书对个体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文本一第①段“春天正是读书天”从最适宜读书的时间入手,点明了文章的论题“读书”,未点明中心论点;
故选A。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文本一第⑤段“我们走过书信时代,经过电邮时代,来到读‘屏’时代,网页挤占书页,‘输写’代替书写”可知,首先提出我们面临的时代就是数字时代;“我们无法回到‘从前慢’的过去,但也不能丢失知识的传承、文化的涵养、精神的赓续”,从反面论述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要同样赓续文明;“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把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阅读提质‘最大增量’的关键一招”,提出把数字技术转化为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一招是开展青少年阅读行动;“要主动融入、积极创新,加强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形式,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服务学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最后提出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平台便利青少年读书,点明如何面对数字时代。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本一围绕文题“最是书香能致远”展开论述;联系第②段“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第③段“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第⑤段“我们走过书信时代,经过电邮时代,来到读‘屏’时代,网页挤占书页,‘输写’代替书写。我们无法回到‘从前慢’的过去,但也不能丢失知识的传承、文化的涵养、精神的赓续”“要主动融入、积极创新,加强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形式,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服务学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第⑦段“读书关乎个人成长,更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书香校园才能满溢为书香中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积蓄青春力量,筑梦美好未来”可知,从时代需要、文明延续、读书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强调现今时代读书学习对国家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必要性;
根据文本二首段“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第②到④段首句“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已,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已,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知,文本二侧重论述读书三个层次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读书对个体的作用。
(2024·河南洛阳·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化自信“三喻”
①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出圈,人们在综艺中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
②文化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③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④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⑤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⑥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⑦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海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⑧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⑨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文本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悠久、优秀的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此次北京冬奥会上处处可见、大放异彩。篆刻与汉宇巧妙融合,飘逸灵动的冬奥会徽“冬梦”应运而出;国宝大熊猫与传统红灯笼华丽转身,软萌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呈现眼前;同心圆玉璧、西汉长信宫灯、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分别被植入奥运奖牌、火种灯、火种台的设计中……这些“中国元素”的出镜,让人不禁大呼,这就是中国人的奥运,是独具中国味的盛会,它们承载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B.文本一第③~⑧段采用总分结构,从时间、精神、世界三个角度阐述要去理解、把握、发展文化。论证严密。
C.文本二加点词“唯一”表明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未曾中断过文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文本一主要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文化自信,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作分析。
【答案】1.B 2.示例一:首先通过列举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引出“文化自信”的论题;接着用三个比喻,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何以自信”;然后列举目前阻碍文化自信的现象,指出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最后,总结全文,明确怎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示例二:首先,用排比句引出“文化自信”的论题;接着,第③~⑧段围绕三个分论点“文化,可喻之为河”“文化,可喻之为山”“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从时间、精神、世界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地正面论证了如何去理解文化、把握文化和发展文化;然后,第⑨段列举目前阻碍文化自信的现象,运用反面论证,强调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最后,第⑩段总结全文,明确怎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3.文本一侧重论述怎样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用形象的比喻剖析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指明理解文化、把握文化、发展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方法;文本二侧重剖析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元素”大放异彩的意义,用事实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根据③④论述“文化,可喻之为河”、⑤⑥论述“文化,可喻之为山”、⑦⑧段论述“文化,也可喻之为海”可知,③至⑧共分三个层次,每两段一个层次,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并非“总分结构”;
故选B。
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文本一①段通过列举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概述“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现状,进而引出②段文化自信的论题;此为引论部分。③至⑧段用“文化,可喻之为河”“文化,可喻之为山”“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三个比喻,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何以自信”;⑨段列举目前阻碍文化自信的现象——“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指出“复兴之路”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此为本论部分。⑩段总结全文,明确怎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此为结论部分。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文本一】的本论部分的③至⑧段用“文化,可喻之为河”“文化,可喻之为山”“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三个比喻,从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重要内容、前行方向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何以自信”和结论部分(或中心论点)“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可知文本一侧重论述怎样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根据【文本二】“同心国玉璧、西汉长信宫灯、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也被植入奥运奖牌、火种灯、火种台的设计之中,这些‘中国元素’的出镜,让人不禁大呼”,可知用中国双奥会上“中国元素”大放异彩的事实,印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关06议论文阅读(原卷版)
目录
【中考预测】预测考向,总结常考点及应对的策略
【误区点拨】点拨常见的易错点
【抢分通关】精选名校模拟题,讲解通关策略(含新考法、新情境、押题型等)
议论文命题材料贴近最新时事,普遍选取课外材料,强调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部分考生过于拘泥于课本的知识,无法实现课内外的迁移。需要考生拓宽视野,结合原材料和实际,进行综合作答。
从考点频率看,议论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比说明文略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能力;考察论证方法、论证的特点及作用;开放性试题将逐步增加,如补写相关论据、链接材料和图文结合等。
从题型角度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是中考议论命题的中心内容,提倡多样化的命题方式。客观题逐步减少,突出主观题的主导地位。
【例】)阅读议论文《边界感与成熟》回答各题。
边界感与成熟
和菜头
①边界感,指一个人对自己责任和义务边界的清晰认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维护这种边界的存在。一个人怎样算是成熟?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有明确的边界感就算是真正成熟了。
②成熟不是指智力和心理发育完毕,而是说一个人终于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彼此之间能保持相对合适的距离。
③小时候父母子女之间没有什么边界感,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就不再愿意向父母倾诉所有了,他有了自己的秘密。等到孩子再大一些,父母过问他的衣着、爱好、社交生活,孩子就会不乐意了,因为他觉得父母在干涉自己的私人生活。有时候双方会发生冲突,其实就是孩子试图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建立边界感。
④一个人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样。
⑤有的人责任感很强,有的人关怀欲很强,这类型的人边界感会变得很弱,有时候会因此造成反感。从接受者的一方来看,责任感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的诸多干涉和挑剔,关怀欲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本质上是一种贬低和否定。
⑥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争执,朋友之间的相互指责,同事之间关于责任和争吵,都指向边界问题。冲突消失了,感觉不费吹灰之力也能维护好人际关系,就有了边界感,人也就算是成熟。
⑦除了和他人的关系之外,边界感还要解决个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⑧世界极为广大,个人极为渺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世界对我们自己如何折腾完全抱有一种漠不关心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景象是一个人绕开倒在地上的自行车继续前行,心中却为非洲某国的战火而焦灼不已。然后这个人在餐桌上慷慨激昂地谈论就业公平,转身却像是呵斥奴仆一样呵斥饭店服务员。那我会认为这样的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整个世界变成了他家的后花园,同时他也不会为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承担任何责任。边界意味着自我限制,无论针对他人,还是针对世界,边界感都是一种约束。在这种约束之下,关系会达到某种平衡。而在这种平衡之下,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就是自由。
⑨不去控制别人,也不为他人所控制;不对全世界负责,也不回避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社会责任。去除了心灵上的压力,可以在不伤害他人和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活着,在别人看来就是成熟。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认为怎样才算真正的成熟?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
一个人绕开倒在地上的自行车继续前行,心中却为非洲某国的战火而焦灼不已。然后这个人在餐桌上慷慨激昂地谈论就业公平,转身却像是呵斥奴仆一样呵斥饭店服务员。( )( )
联系全文分析,为什么说“有的人责任感很强,有的人关怀欲很强,这类型的人边界感会变得很弱,有时候会因此造成反感”?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要鲜明准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严密。
2、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1)举例论证:也称例证法,就是用事例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又可叫“摆事实”。要求所列举的事实确凿、充分、有代表性。
(2)道理论证:亦称讲道理,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由对立事物构成论证,对比强烈,观点鮮明。
(4)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论证,又称喻证法。它着眼于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打比方说明道理、证明论点。运用喻证法,可以将抽象的、深奥的、比较生硫的、一时难以理解的事物和道理形象地、具体地、深入浅出地阐明。
3、议论文语言:严密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
4、常见结构形式:议论文的常见结构主要有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等。
5、概括理解内容: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根据题干要求锁定区间;摘录重点语句,概括作答。
6、品味语言特色:词语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句式的变化等。
7、综合评价:整体感知,把握观点;联系生活,综合作答。
【例1】(押题型,提能力)
阅读议论文《木秀于林风必助之》,回答问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另外还有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 )
(2)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 )
(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
3.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例2】(新考法,蕴素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
李晓霞
①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枯燥的事情若是放在春天里去做,也会变得无比地美妙起来。
②古人有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
③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所以,读书只管去读就好。只要摒弃杂念、抱着修身养性的目的去读书,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读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
④还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再怎么努力都写不出好文章,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简直比生个孩子都要困难。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读书,总有一天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且,读万卷书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⑤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是许多人经常困惑的问题。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古籍、读经典、读名著,而不是阅读那些鸡汤类的文章,也不是去读那些碎片式的文字,更不是拿着手机进行浅表性的所谓的阅读。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所涉人物)、通其典(所列典故)、解其事(相关事件),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延伸。
⑥热爱读书的人,总能从书中寻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能获得生活的动力和前行的勇气。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心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是身在幼年还是时至迟暮,也不管其年方几何,他的生命必然是“时时有诗意,处处皆春季”。
⑦读书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人变得很单纯、活得很快乐;可以让人精神独立、思想丰盈;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开阔、眼界更高远。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它可以让人避免很多是非,不至于陷入家长里短的泥淖中;它能让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俗常生活时,还能拥有风花雪月的高雅情怀……一人读书,塑造的是自身;人人读书,改变的是社会。
⑧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诗句为标题,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第⑤段加点词“通常”是“一般”,“常常”的意思,用在此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D.第⑦段画线句中三个“可以”后的内容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三个句子之间存在着“生活—思想—境界”这样由浅入深的客观逻辑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述思路的梳理。
引出话题:在春天里读书 第①段:在春天里读书的感悟。
第②段:对“读书不觉春已深”的理解。
展开论述 第③段:A
第④段:B
第⑤段:论述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去读的问题。
第⑥段:热爱读书的人就会热爱生活。
第⑦段:总论读书对自身的好处,同时拓展对社会的益处
深化论点: 第⑧段:C
3.从论证方法的角度为选文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批注。
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
(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青春之笔勾勒奋斗画卷
邱有平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前进的道路上,广大青年要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一往无前、勇毅拼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画卷。
②蘸一滴赤子红,勾勒忠诚底色。过去的一年,从经济稳健发展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攻克一个个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光辉业绩。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筑牢信仰高地,做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要把对党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日常一言一行中,做到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心向党、与党同行”的铮铮誓言。
③涂一抹奋斗青,描摹奋斗基色。过去的一年,尽管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取得极为不平凡的成绩,但我们远没有到达歇一歇、松一松的时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代青年要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率先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终生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
④守一片纯洁白,渲染清廉本色。当前我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林林总总的考验,稍有松懈就可能犯错误,一步步走向错误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经得住诱惑,抗得住侵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时刻紧绷纪律这根弦,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杜绝“四风”,绝不“纸上谈兵”,绝不“涂脂抹粉”,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工作落实、政策落地,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⑤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青年要挺膺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用实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点明并提出中心论点。
B.李大钊的“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段话可放入第③段作为道理论据。
C.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事例论证,通过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话,具体有力论证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中“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三个短语之间有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不能调换位置,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恰逢学校校报“廉政小语”栏目征文,语文老师要求大家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执青春之笔,勾勒忠诚底色,描摹奋斗基色,渲染清廉本色。请你将自己的发言投递给校报吧!
(2023·湖北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徐本禹
①“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近日,学习《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用心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一股股暖流充盈心间,神圣的使命感激励着自己牢记嘱托、奋勇前行。
②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复信,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九0后”党员的回信,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七大的贺信……读着一封封习近平总书记写给青年或青年群体的书信,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是时代的最强音,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③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种下青春梦想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勉励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青春价值?”这是每一位青年人都必须答好的“青春之问”。答案在哪里?答案在被需要的青春里,因为被需要的青春里蕴含着高“当量”的人生价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实现青春价值的最佳路径。把青春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老百姓的真情与大爱来浇灌,用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梦想之花就会绚丽绽放、持久芬芳。
④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奋斗的汗水。奋斗是青春“字典”里的关键词,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是为民服务的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情为民,就会收获幸福的青春。作为青年人,要自觉把青春安放在平凡的岗位上,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始终做到不因岗位平凡而放弃梦想、不因岗位平凡而消磨意志、不因岗位平凡而丧失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永久奋斗、倾情奉献,把执着坚守当作一种精神境界,以“忘我”的真情付出实现“大我”的人生追求。
⑤一刻不停增强能力本领,积蓄青春远航的能量。拔节生长的青春,只有汲取丰厚的养分,才能枝繁叶茂、长成栋梁。“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青年人提升能力本领指明了成长路径。我们青年人要在艰难困苦中麼砺意志,练就无惧风雨不怕摔打的“金刚体”;要保持谦虚的心态、饥饿的状态,永远做小学生,始终处在充电模式,做主动吸收各种知识、充分武装自己的“海绵体”。主动投身伟大实践,在实践这面镜子中看到自身能力的不足,进而更加自觉地,上好知行合一这堂青春“必修课”。
⑥“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重任在肩,只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齐声唱响青春奉献之歌,我们的青春才会无悔,你和我才是新时代最美的人。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02日06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⑥段加点的两个词语不可调换,意思上是一步步递进,情感上也更强烈,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具体有力,而又生动形象。
C.“青年干部黄文秀扎根脱贫攻坚一线 ,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这个事例展现了青年人的青春姿态和青春梦想,可以作为选文的论据。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4.“青年人要以“忘我’的真情付出实现‘大我’的人生追求,个人小我应融入国家‘大我’。”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教科书“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推荐”的名著中找一个合适的人物或某部名著的作者,结合你对他(她)的认识,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河南郑州·三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文化自信“三喻”
①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战狼》到《长津湖》,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近百亿的票房堪称奇迹……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
②文化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③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④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⑤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⑥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⑦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海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⑧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⑨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文本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悠久、优秀的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中国元素处处可见、大放异彩。赛场内外,丰富的中国元素成为世界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造”的卢赛尔体育场见证了阿根廷队和巴西队的亮相,中国新能源客车成为公交出行主力,中国裁判亮相赛场,中国企业成为本届世界杯最大赞助商,世界杯周边商品七成“义乌造”,球迷观赛前会先去看大熊猫……这些“中国元素”的出镜,承载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的中心论点是“文化何以自信”。
B.文本一③至⑧段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严密。
C.文本二加点词“唯一”表明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未曾中断过文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文本一主要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中国元素”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文化自信,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3·河南安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最是书香能致远
①春天正是读书天。3月28日,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向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从立德树人“根基”架起教育强国“柱梁”的战略安排,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塑造自立自强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的重要途径。
③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凿壁偷光”到“孙康映雪”;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理学家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家杨绛说“每本书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
④好书如师如友,有着穿透人心、跨越时空的力量。读史书,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读诗歌,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读哲学,可以观世界、知规律、辨思维……我们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书卷气”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养成、一种生活方式,内化为陪伴一生的自主学习行动,拓展出未来人生的无限可能。要倡导广泛全面阅读,定期完善更新阅读指导目录,引导青少年学生博览群书、拓宽视野。要注重激发读书兴趣,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读书热情,引导其在读书中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
⑤我们走过书信时代,经过电邮时代,来到读“屏”时代,网页挤占书页,“输写”代替书写。我们无法回到“从前慢”的过去,但也不能丢失知识的传承、文化的涵养、精神的赓续。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把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阅读提质“最大增量”的关键一招。要主动融入、积极创新,加强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形式,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服务学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
⑥最是书香能致远。在浙江,省级财政为农村学校配置图书,16年累计投入3.54亿元;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漂流”“毕业阅读卡赠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好习惯……在读书行动启动仪式上,一些省市、学校分享了开展读书活动的做法与经验,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分享了读书故事与体会,书香校园建设蓬勃开展。
⑦读书关乎个人成长,更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书香校园才能满溢为书香中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积蓄青春力量,筑梦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9日,作者吴丹,有删改)
文本二
①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②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③为已,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已,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已”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④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选自《人民网》,2022年10月4日)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①段,开篇点题,从最适宜读书的时间入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本一第③段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式,正面论述了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C.文本一第⑤段,主要论证了读好书如师如友是因为读书能让人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
D.两个文本思路都条理清晰,语言都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符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2.请简述文本一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3.两个文本都围绕“读书”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2024·河南洛阳·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化自信“三喻”
①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出圈,人们在综艺中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
②文化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③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④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⑤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⑥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⑦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海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⑧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⑨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文本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悠久、优秀的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此次北京冬奥会上处处可见、大放异彩。篆刻与汉宇巧妙融合,飘逸灵动的冬奥会徽“冬梦”应运而出;国宝大熊猫与传统红灯笼华丽转身,软萌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呈现眼前;同心圆玉璧、西汉长信宫灯、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分别被植入奥运奖牌、火种灯、火种台的设计中……这些“中国元素”的出镜,让人不禁大呼,这就是中国人的奥运,是独具中国味的盛会,它们承载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B.文本一第③~⑧段采用总分结构,从时间、精神、世界三个角度阐述要去理解、把握、发展文化。论证严密。
C.文本二加点词“唯一”表明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未曾中断过文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文本一主要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文化自信,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