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以大唐为中心看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族交融
一、教材设计思路
本单元主题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分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和隋唐——中国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以及唐末藩镇的延续——五代十国。前后长达700多年,这一时间段内隋、唐虽然是盛世,但时间并不长,而从三国到南北朝,实际是在为隋唐盛世奠基。所以就联想到阎步克先生的《波谷和波峰》:“乱世波谷并非一片漆黑,它在蛰伏中也酝酿出了种种生机;盛世波峰也并非无源之水,波谷中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正是它的盛世之源。” 第一,从第一单元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拥兵自重,形成三国割据开始,至隋唐统一,这中间的三百多年政权更迭、南北对峙,在汉族政权中豪强地主逐渐形成门阀政治,威胁君主专制。同时来自西、北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国家分裂,在民族战争中又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第二,隋朝结束战乱统一中国,虽短命而亡,但唐朝继承了它的功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时期,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融的成果,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又进一步推动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在吸取前代的教训后,唐朝前期的统治者们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第三,唐后期出于应对少数民族的需要改变府兵制,加强节度使的权力,导致“外重内轻”爆发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严重,在唐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本单元共4课,第5课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第6课交代了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第7课讲述隋唐制度的变化和创新,第8课讲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从内容安排上可以看出,既有通史又有专题。从教材的安排来看,第6课侧重于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的成就。
对于隋唐和五代十国的历史,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涉及,只是了解不够深入,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尚且肤浅。高中应侧重培养学生辨析史料、阅读史料、分析概括的能力,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此在设计上,我将本课的主题定为:通过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以大唐为中心探讨封建王朝兴衰的原因,认识隋唐民族交融的新发展,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历史是富有连续性的,它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进程。在它的历史上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于是有了历史发展的波峰与波谷。 ——阎步克《波谷与波峰》
师:阎步克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形容“秦汉是它的一个波峰,其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晋南北朝则陷入波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在走出低谷之后,隋唐大帝国来临了。”可见,魏晋的波谷既是“危”也是“机”,在危险中蕴含生机,那么隋唐是怎样化危为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以大唐为中心来看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和联系的观点,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少数民族内迁虽然造成政治动荡、民族战争但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过渡:隋既是南北朝的终结者,又是唐文明的先驱者,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气贺则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一、隋:二世而亡
师: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由此可见,隋朝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隋无德而有政”,结合教材,你认为隋朝哪些措施是“有政”的?哪些“无德”呢?
生:答(有政:兴修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无德: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
师:关于大运河的开通,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大运河的开凿带动沿线城市发展,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也有人说此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是一场灾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结合教材32页学思之窗,你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生: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和原则,知道要论从史出,一分为二辩证看待。
师:展示隋炀帝时期大事年表:
结合材料,概括隋亡的原因。
生:答。
师:大型公共工程并非不能兴办,但要掌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计成本滥用民力,驱民于水火,无视民生,必然会产生暴政,最终引起人民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够知道国富民穷,不爱惜民力,封建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从而认识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
过渡:隋朝盛极一时,二世而亡,会给唐朝留下怎样的教训呢?
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师: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为唐高祖。626年唐太宗继位开创“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712年唐玄宗“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巅峰,经济繁荣,文明开化,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大唐的中华文化圈,在当时的世界独一无二。结合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措施,你认为“盛世”的出现和哪些政策有关?
生:答
【设计意图】归纳“盛世”出现的政策性原因,认识封建王朝发展的因素。同时,在民生上,前期的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往往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师:通过图片展示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归纳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生:答
【设计意图】得出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打通魏晋和隋唐在经济上的联系。
师:经济发展带来文化自信,在与少数民族交往中,唐朝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气度。结合所学和视频,概括唐太宗时期的民族观念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生:答(观念:民族平等;原因:民族交融的加强、唐朝国力的强盛、开放的民族政策)
师:观察地图,唐朝(669年)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大唐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答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不同类型的史料,概括唐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归纳特点,理解隋唐“汉胡互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民族交融的结果,“互化”体现为唐朝与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不仅促进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对汉族自身也融入新鲜血液造就蓬勃活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师:让我们再把眼光转向普通百姓,在这样的盛世是否安居乐业?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材料二:天宝时的农民生活,并不像旧史所渲染的那样美满,根据敦煌和吐鲁番发现的物价资料的探讨,好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差的必至破产流亡。所谓‘开元盛世’尚且如此……
——韩国磐,历史学者《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敦煌吐魯番資料阅读劄记之一》,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4期
请问:1、两份材料对唐朝开元盛世期间人民生活的描述一致吗?
2、从史料类型来看,哪份更可信?
3、影响史料的因素有哪些?
4、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出百姓生活状况如何?
生:答
【设计意图】通过两段不同类型的史料来了解百姓生活,知道史料类型不同研究价值也不一样,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由于创作手法的原因,作为史料使用时一定要慎重,要与可信的史料相互印证。知道影响史料的因素有哪些。在盛世中,百姓尚且只能勉强能维持生活,一旦天灾人祸就民不聊生了。
师:在歌舞升平中,危机已经滋生。观察《天宝十年节度使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答
师:“唐朝对待被征服的异族,亦和汉朝不同。汉朝多使之入居塞内,唐朝则仍留之于塞外,而设立都护府或都督府去管理他。所以唐朝所征服的异族虽多,未曾引起像五胡乱华一般的杂居内地的异族之患。然环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国政治力量减退时,就不免又被其侵入的危险了。”——吕思勉《中国通史》
为应对少数民族的侵扰,唐睿宗时设立节度使,唐玄宗时节度使有何权力?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生:答
【设计意图】唐朝时采用羁縻府州的方式统治民族地区,既加强交融也隐藏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师:唐玄宗耽于享乐,重用奸臣,政治腐败,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763年在少数民族的帮助下平定叛乱。唐朝能否重现昔日盛世呢?安史之乱造成什么影响?
生:答
师: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扩大。朝廷内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唐朝最终走向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十国开始。
三、五代十国
师:观察五代十国创立者的身份,有何共同点?反映出五代十国本质上依然是什么问题?
生:答(节度使;唐模藩镇割据的延续)
师:纵观隋唐统治,分析兴衰的历史启示。
生:答
【设计意图】在历史的兴衰发展中寻找规律,为今天提供借鉴。
本课小结:乱世波谷并非一片漆黑,它在蛰伏中也酝酿出了种种生机;盛世波峰也并非无源之水,波谷中蓄势待发的勃勃生机,正是它的盛世之源。 ——摘编自阎步克《波谷与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