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22: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辛亥革命
学 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1课,上承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编排上看,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各环节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看,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但它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及重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较系统地学习过辛亥革命,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一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认知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故此,本节课的重难点设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理念与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说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有利时机。2.通过史料分析,解释三民主义主要内容,说明其进步意义及局限所在。3.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列举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积极影响,分析其局限性。4.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青年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担当,渗透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国庆70周年,天安门广场出现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要求思考原因。 观看,思考,回答。 热点切入,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呼唤共和共和之由 PPT出示文献、图片、历史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有利时机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1.晚晴王朝 大势已去2.革命思潮 风生水起3. 团体政党 八方雄起4. 武装起义 此伏彼起5. 保路运动 恰逢时机引导学生逐条分析,然后找学生试着概括总结,得出完整结论。重点讲解:三民主义引导总结三民主义的内容,理清与十六字方针、三种革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方法引领:回顾以往学习,分析历史原因时,一般从哪些方面考虑?试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阅读、分析、概括,逐条得出革命爆发的原因。学生尝试概括:时代背景:民族危机,政府腐败无能 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以及政党的建立 军事基础:先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提供有利时机思考:从必要性、可能性角度或外因、内因角度,或其他合理的方法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外因:民族危机的加重内因:军事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等可能性:军事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等必要性:民族危机的加重 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训练论从史出。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概括能力。穿插在【思想基础】或【组织基础】部分进行,加深理解,突出重点。学以致用,渗透学法指导。
走向共和共各之路 1.PPT出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排序。强调三大成果: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有哪些?3.阅读《临时约法》条文,概括其主要原则,分析其性质和意义。引导:代表哪个阶级?什么类型的法律?针对什么制定提出的?第1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2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享有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3、4、6章 以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第5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4.学以致用:朝阳2019高三期中试题【小人物 大事业】结合所学,说一说20世纪初为什么“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能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体会时势造英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排序,并说明理由。明确重点,掌握基础知识。阅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答案。阅读思考,得出: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性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意义: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总结: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人物入手,分析湖北新军和湖北地区自身的优势,再次梳理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经过,并形成成文表述,得出时势造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 通过史料实证,建立时空观念,梳理时空脉络。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回归教材,充分依托教材文本进行分析概括。提取有效信息,体会论从史出,渗透学法指导。立足基础,立意高考,借鉴优秀试题进行高考能力训练,提升历史认识。
回望共和共和之思 出示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辛亥革命对政治、经济、思想、习俗各方面有哪些重要的促进作用?又有哪些局限性?引导学生回答,逐条得出结论。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 ——《时报》1912年2月22日材料二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三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一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吴玉章文集》材料四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 ——许金城《民国野史》 引导学生从近代化角度分析思考革命的意义,体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史实和材料,思考辛亥革命有哪些局限性?材料五 (辛亥革命)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概括总结:政治: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习俗:推动社会生活习俗变革。概括总结: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自由化习俗——文明化结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分析概括: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半封建的性质。 体现合作探究,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印证论从史出,训练概括能力。多角度思考,深化理解,提升认识。辩证评价,全面认识,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课堂小结 出示十九大报告内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阅读思考,体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 首尾呼应,渗透热点,升华情感。
课后作业 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纪念日,如果你在纪念仪式上介绍孙中山先生,你会如何写? 课后完成,同学间交流,修改后上交。 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习成果,学习活动向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背景 时代背景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军事基础 有利时机过程评价 里程碑意义、局限性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立意新颖,资源丰富,教学分析准确到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关注学科能力核心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运用国庆70周年时事导入新课,生动有趣,恰如其分。本课以往的教学设计比较多,想有新颖的设计较为困难,因而结合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合格考要求进行调整,才能更适用于新形势下高一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