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22:4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史料实证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难点:全面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讲到人类文明,我们肯定要讲到人类的起源。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很多很多的说法,有说我们人类是从深海中进化而来的,有说我们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还有的说我们其实外星人他们的囚犯流放到地球后的后代,在这些说法中,大家对人从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说法相对来说比较认同。这个说的是人类产生的方式。那人最早是从哪个地方产生的呢?在学术界其实也有很多观点,也说是人最早在非洲产生,随后迁移到了世界各地,也有说是亚洲起源的,也有多地起源的说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1)标志: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2)文化遗存:
①170万年 元谋人
②70万-20万年 北京人
(3)生产方式:采集、渔猎
(4)生活方式:群居,学会用火
无论是云南的云谋人还是北京人,他们都属于我们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
生:原始社会。因为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成果。所以按照马克思所说的5种社会形态分类,它被称为是原始社会。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遗存 年代 位置 特征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粟(半坡遗址)姜寨聚落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下游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下游 黑陶(蛋壳陶)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长江下游 养蚕缫丝、水稻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长江下游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长江下游 玉器、祭坛、神庙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①分布广泛;
②多元一体、
③中原为核心
二、从部落到国家的变动
1、三皇五帝传说(阅读教材归纳相关知识)
古史传说,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曾被列入三皇的主要人物包括教人驯服鸟兽的伏羲氏,教人构木而居的有巢氏,教人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叫人播种五谷的神农氏,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氏。三皇传说名目不一,其形象充满了神话色彩,但仍然隐约地反映了中国早期人类逐步积累生存经验的历史进程。五帝的时代晚于三皇,事迹亦较为具体,其传说故事主要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鼎盛以及解体时期的历史内容。
考古学证明,尧舜时期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指统治者生前活着的时候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
①部落联盟
②万邦时代
③禅 让 制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的记载,你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可能存在着斗争
材料 大汶口遗址的面积达82万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54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窑,其中14座有木椁式葬具,很多墓葬内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壶、背壶、罐、杯、尊、瓶、盔形器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镶嵌绿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遗物。考古发掘还发现,在43座墓中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猪骨,最多的墓中有14个猪头骨。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①遗址规模大;②随葬品种类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③出现私有财产与贫富分化。
探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2、文明时代的开始——夏朝的建立
▲统治时间:约前2070—约前1600,禹建桀亡。夏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鲧时,夏部落已是雄踞大河南岸的著名部落,号为有崇氏。鲧治水失败,禹接替他父亲的职位,改堵塞为疏通,治水成功,通过禅让制接替了舜的职位。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通过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击败益,成功夺得王位,“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
▲国家治理: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机构。夏朝仍是聚族而居。实行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统治时间:约前1600—前1046年,汤建纣亡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 ,在亳(今商丘)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史料依据:甲骨文、《史记》
▲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国家治理:
①国家机构更加完善;②内外服制度。
商代地方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含义:内服是指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指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包括周边方国(诸侯)及部族。
材料:《史记》有言:“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根据材料思考商朝内外服制度特点?
商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各部族有较大的自主权,商王实际上相当于外服各方国及部族联盟首领。
2.西周
▲统治时间: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建;周幽王亡
▲史料依据:青铜铭文(金文)
▲国家治理: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井田制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探究学习1 分封制
①目的:加强对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内容:
分封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的后代
分封内容: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权力:在封国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探究学习1:西周分封制
材料1:《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大禹之后于杞……封功臣,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2:周公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思考:①分封的对象有哪些?②如何评价分封制?
生: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后代
评价: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但容易形成割据
探究学习2:宗法制
含义: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形成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③“世卿世禄”
内容:①大宗: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②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③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 “世卿世禄”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商周经济:根据教材第7页归纳相关问题
①农业
a.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等,青铜农具很少
b.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土地不得随意买卖
②手工业:
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