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题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目标 学生利用初中知识、图文进行实证和解释秦的统一,利用地图查看秦朝郡县分布和疆域范围,体会国家统一的意义。(时空观念)了解秦朝大一统国家制度创新和巩固措施,学生通过史料研习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学生利用图文史料探讨秦朝速亡的原因,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作用,逐渐学会多种角度的解释历史现象。(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探究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笔记本、教材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浅读文言文《阿房宫赋》、《过秦论》 二、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 设问:大家知道兵马俑的排列面向何方吗? 预期学生回答:坐西朝东 ,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军阵面向东方,可能是为了显示其雄踞西方,横扫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威风和功业;也可能是其完成统一后,担忧六国旧贵族的反抗,而对六国旧地实施军事高压政策的象征。那么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原因有哪些?过程怎样,有何重大意义?为何强大的秦朝会短命而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秦朝历史,学习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三、新知探究 (一)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1、秦统一的条件 教师: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及ppt展示材料,归纳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有哪些? 材料:(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古之士大夫也。其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 · 强国篇》 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预期学生回答:(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6)远交近攻策略 教师:展示秦朝统一后疆域图及过秦论相关片段,提出思考问题:面对辽阔的疆域,秦朝采用了怎样的统治措施?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秦维护统一的措施 预期学生回答: 政治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乡里制;经济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户籍制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秦法;焚书坑儒其他修建长城,驰道,直道;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教师讲解: 制度层面的统一 教师补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君臣关系)(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中央和地方关系)(矛盾:中央vs地方) 皇帝制度 特征: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本质: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皇诏,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虚设)) 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少府:掌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廷尉:掌司法审判。 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皇权为中心,君主专制) 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比较完备的官僚 制度。 郡县制 教师:面对疆域辽阔的帝国,地方该如何去管理,群臣展开了一场讨论,这就是朝议制度。朝议制度:朝议又称廷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国家遇到重要事务,由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的兼听独断。秦朝的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朝议。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一次班级大讨论,一二组同学站在丞相王绾这一方,三四组的同学站在李斯这一方,先讨论五分钟,然后选派代别说出各自的主张及理由,展示辩论材料。
材料: 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诸侯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互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廷尉议是。 设问: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朝议的焦点是什么?说出各自的主张和理由。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意见? 教师:1、焦点是实行什么样的地方行政制度?丞相王绾主张推行分封制,理由是国家刚统一,疆域辽阔推行分封制有利巩固统治。廷尉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认为推行分封制会重蹈西周覆辙,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秦始皇最终采纳了廷尉李斯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2、朝议制度在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A.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注意) B.推广: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推行 C.内容:郡--县--乡—里—亭(郡由中央直接管辖) D.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长、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乡、里百姓自选) E.a.形成了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统治。b.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到政治体制之中。c.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实行俸禄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 (3)其他:制定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3、秦统一的意义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提出设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材料: 直到今天,我们得以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 预期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结束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流 (4)对后世:奠定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秦的暴政(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1、秦朝的暴政:横征暴敛,负担沉重 教师展示秦帝国四大工程图片及相关材料介绍 2、秦朝的暴政:严刑峻法,人人自危 3、秦朝的暴政: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教师:秦始皇为了控制思想,统一文化,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即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批评“郡县制”主张实行分封。丞相李斯认为以淳于越为代表的诸生秉持私学,以古非今,制造思想混乱,对统治不利。因此,李斯建议,非秦国的史书,非博士官掌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全部被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被毁于一旦。秦始皇以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为由,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 本来,为了巩固统一,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太过极端,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严重损害了文化发展。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起义 教师: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lv)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qi)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陈胜、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虽然前后仅6个月,但它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正如司马迁所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陈胜吴广以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 楚汉之争 教师: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霸上。秦王子婴仅当了46天的秦王便素车白马,以绳系颈,捧着御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朝自此灭亡。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有很大的优势,在鸿门相遇时,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甚至在公元前206年,项羽还假借楚怀王的命令对十八路诸侯进行了分封,占尽优势。但是,为什么最终楚汉战争的胜利者是刘邦呢? 预期学生回答: 刘邦项羽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广纳贤才,势力壮大刚愎自用,众叛亲离,依赖武力,实力削弱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教师小结:楚汉之争不再是之前的农民起义战争,而是转变为争夺全国控制权的战争。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创造者 四、巩固拓展 【探究】除了因为暴政而失民心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秦的速亡? 材料:由于地域不同各国文化上存在一些差异并不奇怪,不仅秦与六国之间存在差异,即是六国彼此之间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六国在军事上的抵抗随着秦统一天下而以失败告终,但东方六国与秦在文化上的这种冲突和对抗,并没有随着秦灭六国而消解。统一天下后的秦在实施各项制度、政策方面,都对原来东方六国的文化施行压制与征服。 ——何晋《秦称“虎狼”考》 材料:封建君主集权对简单再生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征收繁重的赋税和征发沉重的徭役上。……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简单再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它面前只剩下灭亡这一条路了。——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 材料: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吕思勉《中国简史 》 教师小结:秦朝对东方六国的文化进行高压政策,缺乏对六国文化的融合与疏导 ;秦朝专制强权破坏了社会再生产 ;秦朝缺乏和平时期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 五、课堂小结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板书设计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统一的背景 维护统一的措施 统一的意义 秦的暴政 横征暴敛 严刑峻法 钳制思想 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速亡 楚汉战争
课后作业 1.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构建本课时间轴 3.完成同步训练
教学反思 本课亮点 1、坚持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方面相对做的较好。 2.以材料为抓手,以问题为依托,通过提供多种材料,创设新情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存在问题: 1、课本体量大,内容多,没有大胆的取舍与整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学科关键能力提高、核心素养培养二者如何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