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说来,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的学习,已经对辛亥革命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探究革命的原因及重大意义有一定的兴趣。因此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本课的一些基本史实,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历史探究活动。但他们还未完全具备开放性学习的能力,还不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历史方法探究这段历史。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
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历史解释:认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与局限性,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的必然过程。
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分组学习法结合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礼记》中载“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一个时期的音乐会反映一个时期政治和经济。而其中国歌有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代表,是被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追求,那么请大家欣赏一下中华民国时期的国歌。思考一下,歌词中“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指的什么事件?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拟稿
生:辛亥革命
师:大家说的很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又一次尝试,主要学习的就是欧美的民主共和制。今天我们就从时代——辛亥革命的背景,抗争——辛亥革命的过程,遗产——辛亥的意义三个角度,来学习《辛亥革命》。
新课讲授
师:辛亥革命的发生自鸦片战争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社会上各个阶层一直在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辛亥革命以前我们都有哪些阶层进行过探索?首先我们来看辛亥革命的背景,这是一个需要思考革命还是改良的时代。请大家看PPT上展示的这张图片,思考一下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生: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师:说的很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进行的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都以失败结束,没能使中国获得解放。而在1901年庚子事变《辛丑条约》,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十年是近代中国在遭受内忧外患的一再冲击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在这十年里,除外部国际形势继续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之外,国内则出现了三股政治势力,都在为中国寻找出路。这三股政治势力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那么请大家阅读教材教材的第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结合PPT上的这段话,找一找是哪三股政治势力。
在大清王朝的最后十年,真正推动清政府进行大规模政治变革的动力,其实就来自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人。革命与改良确实在那十年间进行着激烈赛跑,改良终于在各种利益集团的内讧中走向终结,孙中山原本“一个人的革命”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自觉和统一行动。
——马勇《容忍历史不完美》
生: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
师:这三股政治势力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对于如何改造中国有着不同的看法,清政府和早期的立宪派是寄希望于体制内改革,革命派则想通过革命的的手段挽救民族危亡,那请大家阅读教材,先归纳一下清清政府和立宪派进行了哪些改革。
生:1901年,清政府宣布“新政”;1910年,立宪派发动三次“国会请愿运动”;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体制内的改革过程。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1901年,清政府宣布“新政”: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0年,立宪派发动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13个席位中,满人占据9席,而满人皇族又占了其中7席)
师:清政府进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动立宪运动。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首先来看清末新政的措施。
师:这历时十年的新政,代表了清廷为自身存亡所做的最后一次挣扎。然而清廷不会想到的是,十年新政,也一步一步为自己挖好了灭亡的坑,著名的史学家陈旭麓这样评价清末新政。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 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师:清政府在1908年颁布了宪法,大家看看宪法中的条文。宪法规定了怎样的政治制度?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生:君主专制制度。
师:《钦定宪法大纲》给了立宪派一个打击,但是他们仍对清政府报有幻想,最终击碎他们幻想的则是“皇族内阁”,幻想破灭的立宪派做了怎样的决定呢?
生:立宪派对清政府失望,转而支持革命。
师:清政府在晚期的一系列内部变革活动,不但没有挽救危机,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大家阅读托克维尔的这段话,思考原因。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候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生:它的改革,根本上还是维护自身的利益,没能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使得立宪派失望。另一方面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师:清末新政使得清政府更加孤立。孙中山在1904年的时候说“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碍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于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基本主张就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与改良派不革命,只是用温和的手段进行改良是有根本的不同的。那既然要革命,我们就得看看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革命的条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的二三自然段,思考一下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发动革命作了哪些准备?老师提醒一下,这些准备可以从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归纳。
学生一: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为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学生二: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起义;以秋瑾,徐锡麟为代笔的革命党人组织了多次起义。
师:说的很好。那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以及局限呢?和革命纲领又有怎样联系呢?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材料一: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纲领 三民主义 主张 评价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前提) 民族革命: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反映了人民意愿与时代要求,但是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没有提出民族平等的原则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核心) 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重视国家政权形式,忽略人民群众的作用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保障) 社会革命:通过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反映了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但是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师:大家完成了这个表格,我们看出三民主义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整体来看是进步的,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各种革命团体发动的反清起义约近三十次,可是由于力量悬殊,大部分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了。其中最著名的是黄花岗起义,教材史料阅读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我们来听一下朗诵,感受革命烈士以天下为先,不怕牺牲的精神。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理想难以实现呢?
生:因为当时的社会“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师:“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是革命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武装起义对于发展革命势力,号召各地反清势力武装夺取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革命高潮——武昌起义的到来。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二目的内容,将上面的几幅图片排序。
生:阅读教材,梳理时间线。
师:大家应该都梳理清楚,大致的时间线应该是这样的。除了在刚刚我们说的3种政治力量外,人民也是这一时期不容忽视的力量,自1901年新政改革启动以来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广大人民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禁烟、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各种形式的“民变”,连绵不断,风起云涌,多达1300余起,“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四川保路运动则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紧急调动驻扎湖北的清军入川镇压,这就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抓住机会,发动了武昌起义。
师:在刚刚的时间线中,我们看到袁世凯就任了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为何会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手里呢,革命党人为何会把如此重要的位置拱手让人呢?
生:袁世凯背后有列强和清政府的支持。
生:革命党人的实力不够强大。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袁世凯1901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因办新政出色而逐渐掌握了清政府的巨大军政实权。武昌起义爆发后,周旋于清政府和革命党人之间,逼迫清帝退位,促成南北议和在退位诏书中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最终袁世凯全票当选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这个意义上看袁世凯在当时人民看来在建立民国这件事上是有功劳的。
老师:袁世凯最终在北京就职。大家还记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在哪里?
学生:南京。
老师:对,那为什么袁世凯不在南京就任,而是跑到离南京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建立政府呢?很明显,袁世凯一直都在北方活动,如果他离开经营数十年的北方,就会置于南方革命势力的监督之下。在这场南北建都之争中,袁世凯通过各方势力给革命党人施加压力,最终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老师节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请大家结合材料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均称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
《临时约法》中规定主权属于谁?
《临时约法》中对民权是如何规定?
《临时约法》中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各归属于谁?体现什么原则?对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是如何限制的?
生一: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
生二:民权自由、平等
生三: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国务员的限制。
师:大家说的很对。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国务员的限制是责任内阁制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独裁。这部法律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虽然有这样一部宪法,但是仍不能阻止袁世凯的走向独裁,《临时约法》也如一纸空文。以至于孙中山先生也说“只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那么辛亥革命有哪些局限性呢?
材料一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
——《中华民国成立孙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
材料二
大清宣统五年(1913),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退想斋日记》
材料三
它(同盟会)是许多革命小团体(加上许多革命单干户)所联合组织的一个革命大同盟或革命大拼盘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四
纲领 三民主义 主张 评价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前提) 民族革命: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反映了人民意愿与时代要求,但是没有明确反帝主张,没有提出民族平等的原则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核心) 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重视国家政权形式,忽略人民群众的作用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保障) 社会革命:通过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反映了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但是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生一:材料一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生二: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很多群众对于民主认识的并不清楚,没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
生三:材料三能看出当时的革命党存在一些弊端,并不严密。
生四:材料四可以看出三民主义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辛亥革命没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虽然它具有这些局限性,但是“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我们从这则材料看一看,辛亥革命有哪些积极意义。
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兴,旧内阁灭;新官制兴,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1912.03.05《时报》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民国时期颁布的法令
生:政治上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式的教育和军队。
师:除此以外,这一时期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毛泽东评价辛亥革命说“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 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小结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
师:从帝制到共和,这是一次旷古未有的尝试,革命先驱们为了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之地,为了实现民族振兴,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埋葬了腐朽没落的专制皇权,建立了模式一新的中华民国,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最终并没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曾经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至此,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的一系列探索都没能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们也明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也被证明在中国行不通。孙中山对此有进行了反思,有如下的评价,他从以欧美为师,转向了以俄为师。而中国也孕育了新的力量——无产阶级来领到中国的革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