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地形图 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地形图 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3 21:1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形图》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分层设色地形科和地形剖面图的作用与绘制步骤。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概念。
2.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和表示海拔高度变化的通行做法。
3.知道地形剖面图的作用和绘制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学生进行巩固训练1: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
小组合作讨论,回答: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A 是陡崖,B是鞍部,C是山谷,D是山脊,E是山顶。
学生继续进行活动探究2: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部位。
读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材P26的“活动”。
1.判断这两幅图中哪幅图表示山谷,哪幅图表示山脊。
2.本节节首的探索活动中,绘制了用硬币搭成的“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如果改变一下硬币的摆放,请你完成对应的地表图的绘制并判断图中哪里代表实际地形中的陡崖,哪里代表缓坡。
3.把代表各种一形的字母填写到上图适当的位置:山峰-A,山脊-B,山谷-C,陡坡-D,缓坡-E,鞍部-F,陡崖-G。
生:(可能的答案)1.a图为山谷,b图为山脊。
2.左侧为陡崖,右侧为缓坡。(如下图所示)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它在军事上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接下来看一段视频。
【课程引入】
从以上的电影片段可以看出,等高线地形图在军事上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地形图家族除了等高线地形图以外,还有哪些形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两种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看一看这两种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形图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板书)1.概念、优点
1.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有何优点?
生:(可能的答案)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以一定次序的颜色、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地势的起伏,这样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优点:醒目,有立体感,提高地图的直观性和清晰度。尤其是在小比例尺地图和教学用地图上,应用更为普遍。
(板书)2.表示海拔高度的方法
(问题承上)2.分层设色地形图怎么表示海拔高度变化的?国际通行做法是怎样的?
生:(可能的答案)2.常常用“陆高海深”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用绿色-黄色-褐色的颜色渐变表示陆地上地势由低到高的变化。
绿色表示平原,黄、褐等颜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用浅蓝到深蓝的变化表示海水由浅到深的变化
(板书)3.绘制方法
思考: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
第一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第二步:在绘制得到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着色。
第三步:得到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形类型。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材P28的“复习题”。
请把本节提到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名字列出来,并对照第27页的等高线分层设色图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 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盆地
海拔 500米以上 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一般在500米以上 一般在200米以下 —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用色 黄、褐色 浅绿色 黄、褐色 绿色 中间是浅绿色,四周是黄、褐色
地势的起伏程度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范围宽广,外围较陡,内部起伏和缓 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周围高、中间低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第二种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知道它在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着色而得到的,从而使地形图变得更为直观形象,醒目、有立体感。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三种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它又与 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关联呢
(板书)五、地形剖面图
1.概念、作用、形成
观看图片资料《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自主学习教材P28“阅读” 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形剖面图?
2.绘制地形剖面图的作用是什么?
3.地形剖面图是怎么绘制而成的?
生:(可能的答案)1.地形剖面图:按一定比例沿地表某一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
2.作用:能够更直观地显示沿剖面方向线上的地面起伏状况和坡度的陡缓。
3.形成: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
教师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大致了解我国地势的变化特点及地形坡度陡缓的变化。
(板书)2.绘制步骤
(问题承上)4.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4.地形剖面图的一般绘制步骤如下:
(1)首先按一定比例绘出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再根据需求确定剖面方向线。
(2)根据剖面线确定水平基线:基线与剖面线长度一致,并且保持平行;
(3)建立坐标系: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纵坐标表示海拔高度(垂直距离)。
(4)确定比例尺大小:水平比例尺一般采用原比例尺,垂直比例尺一般为原比例尺的5、10、15、20倍。倍数越大,地形剖面图的起伏状况越明显。因此,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水平比例尺。
(5)标示出纵坐标上的高程:小刻度的高度值间距一般与图中的等高距相同。
(6)描点:从剖面线与各等高线的交点处向下作垂线,至纵坐标上该交点相对应的刻度处停止(或相交于对应高度值的水平辅助线)。
(7)连线:用平滑曲线将各点依次连接而成的曲线,就是该剖面线方向上的地形剖面图。
【课堂小结】
【当堂练习】
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大面积的绿色表示的地形是(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2.图中可能有瀑布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陡崖的高度可能是( )
A.120米 B.149米 C.250米 D.249米
【参考答案】1.C 2.B 3.C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