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课件 说课教案共2份(张店三中)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课件 说课教案共2份(张店三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1-22 21:04:53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用表
学校
张店三中
姓名
郝燕 李娟 任敬远
课题
辛亥革命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叙述: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解认识: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的。对于这样的内容要求,学生的探讨必须是在了解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展反清斗争、提出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及辛亥革命的史实这一基础上来展开的。
教材分析
分析出内容核心、主线、要点,并用简单图示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课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为依托,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经历了组织与思想上的准备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通过辛亥革命发展的始末,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是辛亥革命的准备——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的结果---辛亥革命的影响。
依据以上分析,合理整合内容、创意重构知识,并画出纲要信号图: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利用教科书,提取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三层次的目标,则必须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制作历史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为依托,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查找材料,了解革命功绩,探讨革命意义,培养学生整合分析问题、知识迁移问题和运用史料解析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价设计
1.通过历史大事年表的填充,考察学生对于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的了解。
2.对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分析,考察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3.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材料的分析,考察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4.通过辛亥革命的评价观点提问,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辨证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5.小论文写作的情况,考察其历史应用能力,掌握学生的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度。

教学设计
环节
估时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说明
点评与反思
【导入新课】
【自学质疑】
【整体建构】
【精讲点拨】
【总结建构】
【作业】
  
同学们,最近这个宫廷剧可谓是很流行啊,像老师我就羡慕那个皇帝啊,对吧,想怎样就怎样。那么现在皇帝已经没有了,皇帝什么时候没有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学生自主看书总结本节课需要掌握问题并理出一条主线,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所提问题一般有(“中国同盟会为什么会在日本成立?为什么辛亥革命在武昌进行?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如何?辛亥革命为什么有成功一面?也有失败一面?如何理解三民主义?)
(教师可点拨人物活动)
学生回答解决基础知识。
教师出示幻灯片 孙中山革命活动
探究一:革命组织成立的背景
随着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清政府的统治依然腐朽,一心救国图强的孙中山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使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同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共20多人,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历程。兴中会成立以后一个个革命团体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出现极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教师出示形势图,师说:“大家看一下地图想一想,为了更好的去推动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者们应该怎样做才好呢?为什么?”
生回答。
探究二:理解三民主义
师说:“对啊,为了更好的开展革命活动,孙中山等人把各个革命团体
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理解中国同盟会纲领 三民主义
学生看小字部分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视频,并提出问题 什么是专制?怎样理解三民主义?
学生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用示意图总结。
讨论:三民主义有什么局限性?
(提示:联系社会性质)
探究三:探究辛亥革命意义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党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武装起义,虽然大都失败,但是却传播了革命的火花,促使更多的人投身革命,最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
教师可简单出示材料说明在武昌爆发革命的原因)
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但很多地方清朝原地方官员把衙门牌子一换,马上就变成了革命党人,一个个投机革命,阵营不纯。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护革命果实。
分析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材料一: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民主共和的第一缕复兴的力量。袁世凯做皇帝只有83天,张勋复辟帝制的丑剧仅仅12天就草草收场。
材料四:辛亥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到了,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了。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

由于革命阵营的复杂以及袁世凯本身实力强大加上帝国主义的支持,最后孙中山等人妥协退让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探究四:如何评说辛亥革命
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结合对三民主义的理解评价辛亥革命。理解为什么说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
写一篇评价辛亥革命的小论文。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
列宁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民主革命,为“四亿落后的亚洲人争得了自由”,它是“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
毛泽东认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说辛亥革命胜利,在于“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说它失败,在于“没有巩固它的胜利”,“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从学生生活导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自主看书理出线索,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提出不明白问题便于教师及时二次备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孙中山革命活动贯穿全文。
教师阐释孙中山建立兴中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也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
通过示意图让学生明白资产阶级革命是大势所趋,同时让学生思考回答认识到团结才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为后面理解武昌起义成功做铺垫。
视频对比君主专制和三民主义区别,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指导思想。
此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孙中山等人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这是他们的局限性。也是他们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
让学生理解革命不彻底性
约法内容
通过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培养论从史出理念。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材料得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
学生对照三民主义就能得出民族主义实现,民权建立民国但阵营不纯,民生主义无从谈起。
学生结合材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写我看辛亥革命。
反思性陈述总结
设计亮点
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处通过引用历史资料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教师点拨方式突破。
小论文写作考察学生本课知识理解应用能力。
设计不足
在细节条理上存在不足。
更多思考
历史教学还是应该要以学生为主,把孩子们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结合教师本身的思考,而不应该教师牵着学生走。历史课教学一开始还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