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用表
学校
张店七中
姓名
刘晓莉、张娜、沈洪国
课题
辛亥革命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叙述: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2、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解认识: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穷其一生致力于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革命活动。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组织基础。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并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终以失败告终。
教材分析
分析出内容核心、主线、要点,并用简单图示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内容核心:辛亥革命及意义。
主线及要点:以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为主线,要点涉及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依据以上分析,合理整合内容、创意重构知识,并画出纲要信号图: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思维较活,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然,这个年龄
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
学习目标
1、知道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基本史实。
2、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认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感受孙中山为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
评价设计
1、通过图片、材料、视频,认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材料探究,让学生理解并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
环节
估时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说明
点评与反思
激趣导入
教学过程
总结提升
3分钟
导入设计:猜猜看
出示一组关键句:
在广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
国民党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国共产党赞誉他为“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江泽民如此评价:20世纪,中国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孙中山
师:同学们,你们对孙中山先生的主要事迹了解多少呢?下面就通过对 “辛亥革命”这一课的学习作一些了解。
活动设计:很多同学喜欢旅游,老师也很喜欢,就让我们以旅游的方式,寻访辛亥足迹,感受它所带来的中华巨变吧。
第一站:檀香山
师:这是美国檀香山的一处旧址,结合课本,你知道在这里成立了哪个革命团体?
(学生看书了解兴中会)
师:那么为什么要建立革命团体?为什么要推翻清王朝?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些史料,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史料,自学和合作学习得出结论)
师:伴随着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成为可能。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第二站:东京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中国同盟会的一员,你能给大家简单
介绍一下同盟会的基本情况吗?
(学生准备,合作交流,代表展示)
课件屏示:解读同盟会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 明确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政权。
“说说看”拓展思维:为什么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主要在国外呢?
(学生分析思考,了解当时国内的严峻形式)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正是由于当时的严峻形式,1895年-1910年,孙中山先后领导和策动了多次起义,从1895年的广州首义,接着经历了惠州起义、潮州黄冈起义等一系列其一,这些起义均遭失败,但却为辛亥武昌首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第三站:武汉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武昌首义的基本情况。
结合课本,填充表格,班级展示。
师:革命胜利后,为了避免革命功亏一篑,远在海外的孙中山匆匆回国,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
第四站:南京
出示图片: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史料补充,使学生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民主共和国)、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基本史实。
探究意义,辨析成败:出示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出正确的认识,界定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学生自主、合作总结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知识建构,深入理解本课所学。
导入设计活动化,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一个整体的“寻访辛亥足迹、感受中华巨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图片、文字史料分析,了解革命组织成立的背景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读三民主义,承上启下,突破重点
拓展知识,自然过渡
引用视频资料,丰富认知,完整了解武昌起义。
图片、史料,直观的认识历史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突破本课的难点,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基本历史素养。
课堂总结
反思性陈述总结
设计亮点
巧妙的情境设计,成为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动力场。比如,导入的猜测环节,既可以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又能搭建起学生已有社会知识与课堂知识的结合点,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而贯穿全场的“寻访辛亥足迹”的活动设计,通过寻访革命地点,来充分挖掘这些城市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使历史发展脉络的呈现更清晰。
史料的使用恰到好处。比如第一站中的图文史料,很好的为学生弥补了历史发生的特殊背景;第三站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全景式的、框架式的了解了武昌首义的全貌;图表史料的使用,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革命影响之迅猛和共和国成立之仓促差异;第四站中法令和名人专家观点的呈现,则让学生在辨析中更明了历史影响,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评价历史。
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知识现状。通过站点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境外特征,从而引发思考;通过法令等当时实证资料的运用,让学生探究意义,辨析成败,把握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坚定了其现代科学史观。
活动方式多样。既有读书、自我思考,也有观看视频、自我构建表格,还有深层的发现和历史的辨别。多变新颖,可使学生始终处于高昂的学习状态。
五、课尾的留白和启迪,恰到好处。没有争论,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历史思维的培养和科学史观的建立。
设计不足
评价设计不够精细,不能很好的体现“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要求。评价设计的模糊性,制约了教学设计的指向性和准确性。只有课标内容和行为具体化的目标,才能使评价设计找到核心和着力点。
二、问题的语言表述缺乏设计。问题设计力求简约、有趣、精当,指向性要强,让学生一看就来劲,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有时,问题预设角度很好,但是语言表述缺乏吸引力,同样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真正要依托情境和史料,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考验着我们教师的历史和语言智慧。
更多思考
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我们常说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就考什么,评什么;反过来,我们要评什么,就决定了我们要教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当反思整个课例设计时,才发现评价设计的先决性和重要性。
二、要体现标准、教学、评价、反思的一致性。即高屋建瓴、整体设计,一致即和谐统一。
三、用史料说话,让历史更真实可信,但是要精选巧用,用一点即可击中和突破问题的要害。
四、历史要留有遗憾和悬念,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和选择,使历史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课件35张PPT。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课例展示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学习目标评价设计张店七中 刘晓莉、 张 娜、 沈洪国反思性陈述总结课标解读内容标准: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知道武昌起义。
2、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理解认识: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穷其一生致力于改变中国社会面貌的革命活动。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为辛亥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组织基础。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但它并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终以失败告终。 教材分析内容核心:辛亥革命及意义。 主线及要点:以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为主线,要点涉及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知识整合(纲要信号)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
学习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
问题能力,思维较活,具有较强的
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这个年龄
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学习目标
1、知道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
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基本史实。
3、认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感受孙中山为革命鞠躬尽瘁
的精神。 2、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评价设计1、通过图片、材料、视频,认识
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等基本史实。2、通过材料探究,让学生理解并
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广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
国民党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国共产党赞誉他为“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江泽民如此评价:20世纪,中国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猜猜看?兴中会檀香山 旧址 列强瓜分中国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
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统治下去了……1901
年,清政府宣布实行 “新政”,内容有奖励实
业,兴办新式学堂……但“新政”过程中,清
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清政府“新政”失败中国同盟会 假如你是中国同盟会的一员,你能给大家简单
介绍一下同盟会的基本情况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 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改革土地制度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民权主义(核心)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为什么主要在国外进行呢?说说看 1895年-1910年,孙中山先后领导和
策动了多次起义,从1895年的广州首义,
接着经历了惠州起义、潮州黄冈起义等一
系列起义,这些起义均遭失败,但却为辛
亥武昌首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观看视频,感知历史——武昌起义同学们,视频看完了,你能结合课本,将下面的表
格填充完整吗?武
昌
首
义试试看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今日何日,乃革命党员熊秉坤开枪发难,清朝协统黎元洪被迫而起革命军于武昌之日也。随而冯国璋焚烧汉口,随而袁世凯病起彰德……无如党人遍布国中,响应四起,遂致清朝江山不可收拾,于是而南北和议开,于是而非袁莫属之论起,时予方在伦敦从事于外交问题之解决,正当着手举世同情,乃屡促共和国体之速定,正式政府之成立,欲乘时要求友邦之承认,乃迁延两月,头绪全无,加以远闻国人,尚有主张清帝之君宪者,予深恐革命大功亏于一篑,故不得不舍外交之良机,而奔驰回国……于是草创政府于南京,而共和国体乃定焉。
——孙中山 革命形势,时不我待;草创政府,笃定共和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或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3. 鼓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解 读 历 史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部分法令、措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提出
辞职(1912.2.12—13)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周恩来
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
——何香凝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复兴之路》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你怎么看?探究意义,辨析成败成功: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寻访完辛亥革命的足迹后,
你能概括一下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吗?孙中山组织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点燃辛亥革命之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寻访辛亥足迹、感受中华巨变孙中山等组织兴中会 近年来,有一种观点是否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首要地位,贬低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重大作用。孙中山当然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辛亥革命。
孙中山自己说,民国徒有其表,打倒一个皇帝,出来无数“皇帝”官僚军阀者,所以孙中山最后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革命解决一切任务,它只是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所以孙中山的革命虽然终究是失败的,但它是一个伟大的失败。孙中山仍无愧于“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的历史称号。——张磊(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知名孙中山研究专家)在争论中洞悉历史设 计 亮 点
反思性陈述总结一、巧妙的情境设计,成为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的动力场。
二、史料的使用恰到好处。
三、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知识现状。
四、活动方式多样。
五、课尾的留白和启迪,延伸思维,余味无穷。设 计 不 足反思性陈述总结一、评价设计不够精细,不能很好的体现“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要求。
评价设计的模糊性,制约了教学设计的指向性和准确性。只有课标内容和行为具体化的目标,才能使评价设计找到核心和着力点。
二、问题的语言表述缺乏设计。
问题设计力求简约、有趣、精当,指向性要强,让学生一看就来劲,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有时,问题预设角度很好,但是语言表述缺乏吸引力,同样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真正要依托情境和史料,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考验着我们教师的历史和语言智慧。 更 多 思 考反思性陈述总结一、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
我们常说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就考什么,评什么;反过来,我们要评什么,就决定了我们要教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当反思整个课例设计时,才发现评价设计的先决性和重要性。
二、要体现标准、教学、评价、反思的一致性。
即高屋建瓴、整体设计,和谐统一。
三、用史料说话,让历史更真实可信。
但是要精选巧用,用一点即可击中和突破问题的要害。
四、历史要留有遗憾和悬念。
让学生学会思考和选择,使历史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