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课件(共3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边城》课件(共3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3 21: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沈从文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醇厚善良,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沈从文,了解写作背景及创作动机。
赏析景物特点,了解风俗习惯,感知风景美、风俗美。
赏析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总结翠翠、爷爷等人物的形象特点,感知人情美。
在了解古老的风俗习惯、分析质朴的人物性格基础上,探究作品主题。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乡土文学之父”。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 原始古朴的人性。
- 沈从文(1902--1988) -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
长篇小说《长河》
走近作者
代 表 作
01:湘西生活
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
02:都市生活
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创作动机
沈从文在自己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却是针对满目疮痍的湘西现实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混乱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
因为一本书,红了一座城。这也许并不是沈从文写作《边城》一书的本意。那么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他通过《边城》传达的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此时,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正在走向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向。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他的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感悟,构成了《边城》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
字词
蘸酒 茶峒 老鹳河
泅水 傩送 氽着
碧溪岨 鞶鼓 喧阗
镇筸 歇憩 拮据
睨着 角隅 怏怏
糍粑 擂鼓 擂台
埋怨 埋没
zhàn
dòng
guàn
qiú
nuó
tǔn漂浮

pán
tián 声音大而杂
gān

Jié jū


yàng
Cí bā
léi
lèi
mán
mái
《边城》情节梗概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一个偏远的小城——茶峒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1、如何理解题目《边城》?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小说节选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
端午节前夕,翠翠回忆两年前和二老傩送在龙舟赛后的美好邂逅,以及这次邂逅在翠翠心里荡起的感情涟漪。
文本探究
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边城与众不同的特色。思考: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边城美
青山绿水
古朴和乐
纯朴真挚
风景美
风俗美
人物美/人情美
活动一:梳理节选内容
2.小说节选围绕“端午节”,写了哪些事情?(按文本顺序进行梳理)
1.《边城》里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有哪些,节选部分重点是哪一个?
中秋节——唱情歌
过春节——赏花灯
端午节——赛龙舟(重点写)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当地端午节的风俗 (第三个端午节)
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一个端午节)
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二个端午节)
祖父对翠翠的试探 (现在)
顺叙
插叙
3.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
本文的情节结构的营构特点是采用顺序和插叙,主体部分(四)、(五)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
作用:
①在结构上,
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②在内容上,
丰富文本内容,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纯净自然古朴宁静和平恬静
①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第4部分1段)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③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第六部分结尾)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端午的龙船赛会、
赶鸭子游戏、P29、30、36
中秋与新年的男女对歌、
观赏狮子和龙灯、
放烟花、鞭炮
锣鼓烟花等。P35
→ 军民同乐、和谐安定
举城欢庆、热闹非凡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文本探究:
小说着重描写茶峒端午节对赛龙舟这一古老风俗的传承、延续和重视,这种描述风俗的画面就显得有声有色有什么作用?
(1)情节结构上: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做了铺垫,使文章整体避免平铺直叙,形成跌宕美。
(2)人物上: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主旨上:全茶峒人在端午节倾城而出到河街看划船,反映了当地古老的风俗和淳朴的民风,捉鸭游戏表现军民同乐,衬托出边城和睦安乐的风貌。



爷爷与翠翠:
翠翠与傩送:
天保对翠翠:
爷爷与乡人:
祖孙之爱:关爱、呵护
男女之爱:纯洁、执着
男女之爱:纯洁、执着
乡邻之爱:互助、和睦
隔绝而保守
安定而喜乐
质朴而原生
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六】
1、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2、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课文鉴赏:边城之美
人物分析
翠翠
爷爷
过渡的乡民
任务:
阅读相关语段,找出描写相关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傩送
天保
顺顺
语言描写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行为、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
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淳朴善良而又微微带些胆怯与羞涩的女孩儿。在她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乡村少女的自然清纯,她是“美”的化身。
翠翠
父母早逝,与爷爷相依,和黄狗相伴
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
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诗意的孤独
翠翠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清纯美丽
天真活泼
乖巧伶俐
敏感善良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思考: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
“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
内在的、精神的、灵魂的美
爷爷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玩,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时留下一枚,“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③善良、纯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里虽着急回去找翠翠,但为了责任,他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老船夫要还钱。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后来又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淳朴厚道的老人
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天宝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傩送
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
祖 父
翠 翠
天 保
傩 送
亲 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回顾:小说是怎样体现纯朴的人性之美?
顺顺
乡情
清纯
古朴
自然
浓郁的亲情
淳朴的乡情
懵懂的爱情
魅力点评
1、请思考沈从文想通过《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结合课文,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 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①赞美:边城质朴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②批判: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和人们精神的堕落。
③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重新找回美好的人性。
2、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读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边城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亲情:祖父—翠翠
爱情:翠翠—傩送
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
乡情:渡河人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1.了解散文化小说及其特点
2.拓展深化
3.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学习目标: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散文化小说
知识卡片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传统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的比较
角度 传统小说 散文化小说
环境 以社会环境和情节取胜 注重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的描写,注重意境烘托
人物 典型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圆形人物) 虚化淡化人物性格,扁平而单纯,借助对话和感情变化表现人物心理。
情节 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荡 淡化情节,结构松散,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
主题 反应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美丑 主题美化,往往隐去或淡化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语言 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符合人物特征 语言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
1.【具体答题思路】: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知识卡片
1.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边城》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请结合选文,简要介绍《边城》的艺术特色。
(1)小说结构散文化。
没有传统小说的悬念,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如课文第三章主要叙述了边城的端午风俗,后面三章分别采用追忆过去、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的情形,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和内心纠葛。
(2)人物散文化。散文化小说不在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翠翠是自然纯朴的湘西民俗哺育出的健康善良之化身。
(2)意境散文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大手笔描绘,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一个艺术世界,
(2)语言散文化。
①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
②语言既质朴自然,又浮沉蕴藉,以诗和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中,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边城》中对小溪、白塔、老船工工作的渡口环境、气候、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等,都赋予诗情画意的散文之美。
2.思考:为何同时代的鲁迅和沈从文,一个选择未庄世界“审丑”,一个选择湘西世界“审美”,书写如此两极化?
“两极化”书写的背后,反映的是两位作家思想追求、审美理想、艺术个性和创作动机的差异与分野。
①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所秉持的是一种启蒙文学观,鲁迅更注重启蒙的社会意义,反对抽象的“人性论”。沈从文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他一生致力于人性探索,所秉持的是一种人性文学观。
②鲁迅侧重对国民劣根性不遗余力地批判,对负面黑暗、丑陋、险恶一面的揭露,深刻解剖着中国人的病态灵魂,对民族痼疾给予彻底暴露和批判。
而沈从文侧重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素朴、美好、善良、纯真的张扬。二者的创作动机并不相同。
③鲁迅一生都在关注和思考国民性问题,他的着眼点不在国人身上的闪光之处,而专注于其“红肿之处”“溃烂之时”,即且不论其“美”,而只论其“丑”,恰如“审判家”。而在沈从文的作品里,对人性美的探索与追求从未间断,一以贯之。人性美作为一种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和审美倾向,在沈从文的生命意识里早已根深蒂固。
④文如其人,一个作家的人格、个性和气质必然或显或隐地浸润到自己的作品里。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人,具有憎恶、刚烈、韧性、开放等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质决定了他在作品中更多地描绘丑陋、病态、畸形和低劣这些否定性审美范畴的东西,形成了鲁迅作品风格、内容上鲜明的审丑取向。
而沈从文则是一个纯朴和蔼、谦逊仁慈的人,在看似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倔强的灵魂。沈从文这种外柔内刚的气质,促使他一生不懈致力于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拓展深化
在《边城》中,除了“美”和“爱”之外,
你能体会到孤独吗?
1、翠翠的孤独
2、天保的孤独
3、傩送的孤独
4、爷爷的孤独
5、作者的孤独
由湘西的封闭、农业文明社会性质决定,人们内心流露出了一种“孤寂”的色彩。
翠翠
外公虽无微不至,但无法真正理解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孤独,“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父母早逝,与爷爷相依,和黄狗相伴;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只能从虚幻的梦境中来开始体会爱情;对于两兄弟的“决斗”,她更是不知道前因后果,最后只能孤独、凄凉地等待不可知的将来。
检测提升
爷爷
女儿女婿的悲剧在老人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不敢直接告诉孙女天保兄弟的选择。“温和悲悯的笑”表现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走其母的老路;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而对此引起孙女的悲剧,他既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
天保兄弟
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拓展深化
作者这么热爱美好的世界,可是为什么故事以悲剧结局?
原文: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翠翠于是大哭起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1.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和不能完全把握,更加凸显写意的悲凉的美。
2.更能表现作者对“人”的关照和悲悯的情怀。
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城》
小说环境 浙东的酒店赌摊,造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人物形象
人性特征 阶层关系:欺压霸道,屈从媚上 乡里关系:欺凌戏弄,冷漠自私 国民思想:奴性病态 阶层关系:官民同乐,乐善好施乡里关系:友善互助,热情淳朴
国民思想:自然健康
思想主题 改造国民劣根性 重塑民族品格和美德
未庄阿Q:妄自尊大、愚昧无知、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奴性十足恃强凌弱——人性之丑
边城翠翠:天真纯洁、羞涩可爱、孝顺懂事、善解人意、情窦初开的少女——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