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课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 课标内容要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和斯大林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2.教学内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本课主要简述苏联的社会建设,本课内容包括四部分内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20世纪20年代,饱受战争之苦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不盾加剧。列宁根据国情,提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后,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也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1937年,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历史发展的纵向横向联系能力较为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扼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抽象逻辑思维。
4.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分析材料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发展史料实证素养。 学习目标2: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梳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发展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目标:3: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梳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内容,发展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学习目标4:学生通过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发展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5.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 学生通过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检查目标1、2) 评价任务:2:学生通过结构化苏联模式,理解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检测目标3) 评价任务3:学生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对中国的经验和启示,辩证看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目标4)
6.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教师提问设疑导入新课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仍然面临战争与饥饿问题,国内外形势严峻。并不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学生活动1 学生聆听,联系所学,激发思考。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导入新课,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以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为线索串联授课环节。环节二:应对困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师活动2 1、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1:列宁时期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教师示范从P42的相关史事中梳理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3、教师布置学习任务1,分析材料了解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 材料1: “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入瘫痪状态……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虽然以往一向是布尔什维克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时却也起来造反,提出来“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学生活动2 1、学生聆听教师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是相关历史知识——战时共产主义 2、学生聆听,总结教师梳理的方法(经济类政策:从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方面梳理。) 3、学生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工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示范表格梳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为学生自学梳理新经济政策做铺垫,教师开展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战时共产的弊端,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环节三:探索起步——新经济政策教师活动3 1、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2——自学课本P47的内容,梳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评价任务1,评价学生完成情况。 “梳理完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的梳理后,同学们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3、教师出示新经济政策的图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上述图表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3 1、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新经济政策内容的梳理(农业上:以征收粮食税代 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商业上:允许自由贸易;分配上:按劳取酬代替国家统一分配) 2、学生根据梳理的表格内容,回答新经济政策新的何处(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结合起来。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学生根据图表材料,从图表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反映了新经济政策使得苏联工业恢复发展,农业粮食产量增加;说明: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开展自主学习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任务,引导学生自学梳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同时教师利用表格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新经济政策。教师展示新经济政策的相关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的成就。环节四:大国崛起——苏联模式教师活动4 1、教师结合课本讲述苏联的成立,并简单梳理俄国名称的变化 2、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2:斯大林时期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3、教师布置学习任务3,自学课本P48-50的内容,梳理苏联模式的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评价任务2,评价学生完成情况。 “同学们模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结构图,以小组合作尝试绘制苏联模式结构图,并进行分享。 提示学生关注课本P50的两个相关史实的内容。 5、教师出示工业化成就的图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的成就 请结合上述图表概括工业化的成就?学生活动4 1、学生聆听并在课本上并完成相应的记录。 2、学生聆听教师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是相关历史知识——苏联模式 3、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苏联模式内容的梳理(农业上:农业集体化;工业上: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商业上和分配上: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叫调节。) 4、学生分小组结合表格内容和结构图,讨论苏联模式的结构绘制,并进行分享(国家,工人,农民,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要为工业牺牲……) 5、学生根据图表材料,从图表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 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开展自主学习苏联模式的内容任务,引导学生自学梳理苏联模式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同时教师利用结构苏联模式的任务,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苏联模式中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关系。教师展示工业化的相关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的成就。环节五:经验启示教师活动5 1、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经验和教训?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4,结合材料,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 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就是法令”……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短期内(1928-1937年)就实现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这些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都被固定下来,……以致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评价任务3,评价学生完成情况。 “同学们你能不能结合学,思考一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经验和教训?” 提示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民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活动5 1、学生聆听并结合本课所学进行思考 2、学生阅读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3、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启示(①政治上: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政策要符合本国国情;②经济上:要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协调发展,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③民生上: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活动意图说明 教师开展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弊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启示,检查学生是否辩证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7.板书设计
8.作业设计 一、基础性作业 1. 1921年7月,苏维埃俄国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由私人经营。这表明当时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1928—1937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是在( ) A.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C.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后 D.苏维埃俄国成立时 3. “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二、扩展性作业 4、绘制一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 A.内容要求:思维导图的内容与本课相关,可以以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等为主题,不可抄袭。 B.评价方式:依靠评价量规进行教师分级评价。
【作业参考答案】
1、B 2、A 3、A
4、思维导图量化评分表
优 良 需努力
内容 准确、清晰表达主题的多个概念及其关系,无明显知识性错误 较准确、清晰表达主题的多个概念及其关系,有一点小的知识性错误 没有表达主题的多个概念及其关系,有大量知识性的错误
结构清晰明了,全面反映中心主题的有关内容 结构较清晰明了,反映中心主题的大部分内容 结构不清晰明了,只反映中心主题的小部分内容
构图 关键词精炼简洁,没有使用较长的语句 关键词较为精炼,使用了一些较长语句。 关键词不精炼简洁,较多使用较长语句。
布局合理;色彩协调;有创意 色彩丰富;布局规范 呈现内容比较单调,色彩单调或者混乱
版面整洁,书写工整清晰 版面较整洁,书写较工整 版面不整洁,书写潦草,影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