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冷战》教学设计
课题 第16课 冷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知道“冷战”发生的宏观原因,以及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大致过程。 (2)从“冷战”的发生到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杜鲁门主义标志开始——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标志初步形成——“北约”和“华约”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在教学中,老师应给学生勾勒这个过程。 (3)柏林危机是“冷战”中的第一场重大危机,也是“冷战”的第一个高潮,使学生通过这一具体事件体会“冷战”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含义。 (4)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方面,只需重点讲述德国的分裂和“北约”与“华约”这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
2.教学内容: (1)内容要点: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了解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2)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同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多的历史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习历史学科的方法和技巧,也储备了一些历史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学生不怎么关注世界局势,又会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对一些概念术语及问题本质可能不容易掌握,比如对“极权政治” “冷战”的理解,以及美苏在二战中和二战后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分析和引导。
4.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了解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德国的分裂;了解北约与华约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 (2)能力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概括出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长期对峙,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会威胁到世界和平与发展。
5.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请同学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同学读的流畅、准确,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价任务(2)在研读材料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朗读,分析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通过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回答问题积极而准确的同学在课堂上给予及时的赞扬和评价,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引导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评价任务(3)教师在讲完新课后布置的“图说美苏争霸”手抄报。这个活动的评价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冷战与两极格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评价方法:教师评价;评价过程:学生制作手抄报,教师对手抄报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学生是否能正确认识冷战和两极格局;学生是否能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提取关键的历史信息;学生制件的手抄报是否美观、大方。 评价任务(4)通过课堂检测题,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由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6.练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教师出示历史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教师出示材料: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斯大林 师:同学们,请看历史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说一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是什么关系? 师:斯大林的话说明了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英、苏等国分别控制了原来被轴心国占领的地区。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美、苏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那么,美、苏是如何对抗的?它们的对抗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冷战》。学生活动1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下同) 生:并肩作战的盟友 生:斯大林预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的关系可能要发生变化。由于意识形态和各自利益的不同,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 生:进行新课学习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观看照片《雅尔塔会议三巨头》,注意力一下子会集中起来,随之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也顺带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雅尔塔会议。紧接着,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美、英、苏从二战时的盟友到二战后的对抗关系,给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释疑的本能驱动去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环节二:研读材料,探寻本质教师活动2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材料二: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 国会宣读咨文,声称:“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危害着美国的安全……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师:材料二中的“极权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干涉他国内政以什么作为幌子? 师:材料二体现了美国的什么企图? 师:杜鲁门的言论说明美国要推行什么政策?学生活动2 生:美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领袖。 生:“极权政体”指的是苏联。美国常常以“维护世界和平”“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他国内政。 生: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生:美国要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本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读材料的能力,在教师的分析帮助下,引导学生透过杜鲁门国会咨文表达的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达到通过材料研讨探寻历史本质的培养目标。环节三:课后活动教的活动3 教师在讲完新课后,布置一个题为“图说美苏争霸”的活动。 活动要求: (1)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有关美苏争霸的材料,如漫画、图片、文字资料等。 (2)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3)教师最后对手抄报进行评比,表彰,总结。学的活动3 学生先搜集整理有关美苏争霸的材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制作手抄报。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冷战与两极格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7.板书设计 (
冷战的含义
) (
冷战的背景
) (
冷战的发生
) (
冷战的开始
) (
冷战的表现
) (
由来
) (
柏林危机
) (
德国的分裂
) (
冷战
)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 (
德国分裂
)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 (
影响
)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 (
北约与华约对峙
) (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 (
影响
)
8.作业设计 第1题: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定资本主义 B.遏制共产主义 C.称霸世界 D.帮助欧洲恢复经济 第2题:.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事件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马歇尔计划提出 D.北约组织建立 第3题:世界政治格局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中心格局逐渐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苏联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第4题: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这里“双雕”的含义是( ) A.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第5题: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 A.二战和冷战 B.二战和中东战争 C.一战和二战 D.二战和科索沃战争
9.教学反思与改进 (1)本节课一些新的概念和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冷战”“极权政体”“铁幕”“北约”“华约”,这些都需要老师的分析和引导,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 (2)本节课还需要解决一个认知问题:了解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影响。为此设计了活动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3)制作手抄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搜集一些资料,把课堂延伸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4)学生不怎么关注世界局势,不喜欢关心政治问题,尤其是世界政治问题,对于学习世界历史下册的内容是有一些阻滞后果的。
第16课 “冷战”作业设计
【课标要求】
1.“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知道“冷战”发生的宏观原因,以及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大致过程。
2.从“冷战”的发生到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杜鲁门主义标志开始——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标志初步形成——“北约”和“华约”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在教学中,老师应给学生勾勒这个过程。
3.柏林危机是“冷战”中的第一场重大危机,也是“冷战”的第一个高潮,使学生通过这一具体事件体会“冷战”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含义。
4.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方面,只需重点讲述德国的分裂和“北约”与“华约”这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
【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1: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和影响;了解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德国的分裂;了解北约与华约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安全的威胁。
作业目标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概括出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作业目标3: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长期对峙,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会威胁到世界和平与发展。
【必备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同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作业内容】
1.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 )
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十分强烈
③美国试图用武力颠覆苏联等国政权
④美国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原为哪些国家占领区( )
A.美、英、法 B.英、法、意 C.美、日 D.美、苏
3.第二次大战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所以意图称霸世界的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政策表现的是( )
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 ④“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华沙条约》缔结以前,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以双边条约为基础的。华约的建立,使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政治、军事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给苏联提供了可以借机向“兄弟国家”发号施令的超国家权力机构。这一变化 ( )
A.保证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 B.顺应了苏联对抗美国的需要
C.消除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 D.促进了东欧各国进一步发展
5.识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面年代尺中的四个阶段能够完整反映“冷战"过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1.C 2.A 3.A 4.B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