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南阳市二十二中 鲁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科幻片《日本沉没》引到图瓦卢被淹没。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大约在50年以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在世界地图上人们再也找不到这个国家的位置。 ?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化石
将实现准备好的化石放在各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传看观察化石。
(二)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让学生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互相评价。)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荷兰为什么面积在变大?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模拟实验
?通过撕报纸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通过报纸轮廓吻合、文字对应、图画拼合证明原来是一张报纸。
(二)问题导引 带问自学
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是什么?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请你寻找证据来证明。(让学生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互相评价。)
(三)观察预测 寻觅证据
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四)动画展示 体验假说
?以学生讲故事的形式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
?(五)知识运用 练习提升
?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模拟实验
两名学生慢慢用力去推原来平整连在一起两块泡沫板(会发现在推力的作用下两块泡沫板在交界部位慢慢隆起),两名学生再慢慢用力去拉原来平整连在一起两块泡沫板(会发现在拉力的作用下两块泡沫板在交界部位慢慢裂开)
让学生总结出泡沫板的边缘部分容易变形,泡沫板的内部不容易变形(帮助学生理解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由“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转入这部分
问题导引 带问自学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球主要分为哪六大板块?(让学生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互相评价。)
(三)大胆猜想 预测结果
观察图上板块运动的方向主要有几种形式?并猜想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结果?(让学生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互相评价。)
看图请对红海的命运作出预测?请对地中海的命运作出预测?(让学生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四)知识运用 练习提升
由“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请试着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五)查找探寻 找出规律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地区:
南美洲西海岸、北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堪察加、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新西兰。
喜玛拉雅山地区,伊朗高原、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通过以上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归纳总结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震来临 学会自护
通过动画小游戏,模拟在不同场景中,找出正确的地方躲藏。(让学生以小组为整体集体做出抉择)
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板块的运动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南阳市二十二中 鲁刚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这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重点应用实例揭示了海陆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在结构上,该教材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也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我对教材的分析,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表形态,探究发现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3)?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知道海陆变迁形成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次之),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最难)。
四、学生情况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是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教法选用
课堂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结合本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新课的导入这一个环节,通过科幻片《日本沉没》影片片段和图瓦卢消失的材料,一个科幻、一个现实两种资料引到海陆的变迁这一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学生主动参与,并根据已有的体验,想象这种变迁形成的过程,这可以从分发挥学生学生的思维。
(二)、实验教学法
这节课在了解了大陆漂移说前,通过“撕报纸找证据”这一环节去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证据。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之前,通过两块泡沫板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比较活跃这一观点。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说及地理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自主掌握、内化和领悟,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并轻松的化解本节课的一些难点。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这节课的知识对初一是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我在课上采用了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知识的简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游戏教学法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和比赛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推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六、???学法指导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组时,我根据我们南阳四圣将学生分为诸葛组、仲景组、张衡组、范蠡组。本课中,我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读图方法、语言表达、阅读方法、讨论方法、观察方法、归纳推理方法的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我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的。由三部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组成。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首先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由科幻片《日本沉没》影片片段和图瓦卢消失材料,一个科幻、一个现实两个资料引到海陆的变迁这一课,从而学生引发对海陆变迁的思索,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调动学生思维和兴趣的同时,营造了活跃的气氛氛围。
(二)、合作探究 新课教学
1、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1)展示化石
首先将事先准备好的化石放在各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传看观察化石。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化石,切实感受到苍海桑田的真实性。
(2)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海陆变迁的实证和原因
为了突破第一个难点,用ppt展示“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这三组图片,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为了突破第一个难点,用ppt展示“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这三组图片,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产生这种沧海桑田的原因是什么?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遗迹和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过去这里是什么状况?这种桑田变沧海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反映了什么活动也能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让学生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互相评价。这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总结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指导学生由这节课探讨海陆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从观察——发现——猜想这一思维过程,通过证据和解释最终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即海陆是变迁的,并归纳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即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1)模拟实验
?做实验演示:通过撕报纸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通过报纸轮廓吻合、文字对应、图画拼合证明原来是一张报纸。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并寻找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2)问题导引 带问自学
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是什么?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请你寻找证据来证明。让学生看教材38-40页内容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在课本上找出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以及“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海牛、鸵鸟在非洲、南美洲的分布”这组图,这些都是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并互相评价。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
(3)动画展示 体验假说
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让学生观察:(1)两亿年前的地球共有几块大陆?(2)?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
?(4)知识运用 练习提升
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运用大陆漂移说去解释这一现象,学以致用。
以学生讲故事的形式简介以学生讲故事的形式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并让学生谈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对学生进行献身科学、探究真理、勇于攀登的情感教育。
3、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1)模拟实验
两名学生慢慢用力去推原来平整连在一起两块泡沫板(会发现在推力的作用下两块泡沫板在交界部位慢慢隆起),两名学生再慢慢用力去拉原来平整连在一起两块泡沫板(会发现在拉力的作用下两块泡沫板在交界部位慢慢裂开)
让学生总结出泡沫板的边缘部分容易变形,泡沫板的内部不容易变形从而能帮助学生理解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这一知识难点。
(2)问题导引 带问自学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球主要分为哪六大板块?让学生看教材41-43页内容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在课本上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以及全球主要分为哪六大板块。并互相评价。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胆猜想 预测结果
接着多媒体演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看图提问①图中的 “← →” “→ ←”符号都出现在哪?②“←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并让学生并猜想这两种运动方式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结果?让学生自学并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互相评价。这样做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接着引导学生总结以上问题的答案,这样锻炼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自己思考,归纳问题。为了使学生掌握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张裂运动,一种是挤压运动。我设计了两个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张裂和挤压运动的结果。在讲到张裂运动时,展示东非大裂谷图,让学生思考问题:红海是如何形成的?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有什么变化?这里给学生看分解下来的红海成因图,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海洋生产过程。板块的运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我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的形成过程。分析“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分布图,总结出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最后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它们形成的原因。从而可以解释这两个问题:(1)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分析原因。(2)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4)知识运用 练习提升
知识运用 练习提升
展示日本多火山、地震相关材料,让学生们试着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查找探寻 找出规律
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地区:
南美洲西海岸、北美洲西海岸、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堪察加、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新西兰。
喜玛拉雅山地区,伊朗高原、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并根据这些地区的分布特征,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这样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
(6)地震来临 学会自护
接着通过动画小游戏,模拟在不同场景中,在地震来临时找出正确的逃生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整体集体做出抉择,启发学生地震突然发生时需采取的主要应急措施,让学生明白地震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畅所欲言 课堂小结
??让四个小组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谈谈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体验?体现了以教材为中心回归课本的教学原则。
八、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板块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