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江城子·密州出猎
1.《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 ,字子瞻,号 ,
(朝代)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 》和词
。
2.《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体裁是 ,属于 派的词作。“江城子”是 ,“密州出猎”是 。
苏轼
东坡居士
北宋
记承天寺夜游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
豪放
词牌名
题目
内容理解: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暂且抒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
炼字:“狂”字,贯串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既写出狩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出狩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情态。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用“锦帽”“貂裘”的实写与“千骑”的虚写,突出狩猎大军席卷山冈的盛大声势。
用典:“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孙权“亲乘马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
修辞:前三句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鬓微霜,又何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用典:后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许,期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情感: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自己,给予机会去建立功业。抒发了词人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修辞:这三句使用了比喻和用典,把“拉开的弓”比作“满月”,形象地勾勒出一位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报效朝廷,为国立功的决心,以及建功立业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
[主旨]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写密州出猎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为国效力、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时间:5分钟 满分:11分)
1.词人将一个“狂”字贯串全词,对“狂”字的内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不足40岁便自称老夫,志得意满,此一狂也。
B.太守出猎而须“报”知百姓跟随去看,此二狂也。
C.出猎必须射虎,自比孙郎,英姿勃发,此三狂也。
D.词人将自己写成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此四狂也。
A
导析:A A项,此时的苏轼正在被贬期间,仕途不顺,并非“志得意满”。
2.请对下片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做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
3.词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分)
答案: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谢谢观赏!(共12张PPT)
满江红(小住京华)
1.《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是 ,号竞雄,别署 ,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2.《满江红》(小住京华)是一首 (体裁),“满江红”是 。
秋瑾
鉴湖女侠
词
词牌名
内容理解: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又”字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拭”字写出了秋色的澄明,十分传神。然而,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内容理解:家事国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端,无可名状。这让词人更加思念远在东南、不能常回的故乡,也痛恨自己是女儿之身,不能走出家庭,为挽救民族危亡尽心尽力。
用典:前句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后句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
内容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词人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是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的情感。
内容理解: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展现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内容理解:“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意在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肝胆”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 “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词的最后几句,感慨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
用典:“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写词人心中所想,表达了词人因知音难觅而产生的无限悲情与惆怅。
[主旨]这首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时间:5分钟 满分:11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A
导析:A A项,“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被擦拭过一般明净。
3.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别署鉴湖女侠。请从词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女侠”特点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示例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个短句,对比和反衬,格调高昂,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渴望投身革命的豪迈气概,表现出“竞雄”的大侠精神。
(示例二)“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明确表明不被普通俗人理解的苦闷和不怕经受磨难挫折的豪气。
谢谢观赏!(共11张PPT)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体裁是 ,“破阵子”是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 。这首词属于 派的代表作品。作者是 ,字幼安,号 ,
(朝代)爱国词人,与苏轼合称“ ”, 派代表人物,有《 》留世。
词
词牌名
题目
豪放
辛弃疾
稼轩
南宋
苏辛
豪放
稼轩长短句
内容理解:“醉里”点明词人在酒醉之中,“挑灯看剑”写动作,表现词人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梦回”这里指梦中回到,是词人的想象而非现实,“吹角连营”表现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描绘了一幅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旅生活图,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内容理解:“八百里”“五十弦”与“吹角连营”相照应,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衬托出军容的威严和气氛的肃穆。“点兵”二字透露出战斗即将开始。“秋”点明了季节,烘托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词人想再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愿望。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马、写弓,都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内容理解: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美好愿望,也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思想情感:“可怜”二字使感情一落千丈,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愤懑。这是梦醒后的叹息,与前面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壮志未酬而人已老的抑郁、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主旨]词人通过回忆从前火热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他渴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好愿望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时间:5分钟 满分:11分)
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4分)
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战士们欢欣鼓舞分食酒食、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热闹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句式整齐,韵律和谐。
3.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3分)
答案: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能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现实与上文的梦境形成鲜明对照,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4.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本词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谢谢观赏!(共12张PPT)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的体裁是 ,“渔家傲”是 ,“秋思”是 。作者是 ,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 》。
词
词牌名
题目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北宋
内容理解:“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用典:化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塞外天气极其寒冷。
内容理解:“四面边声连角起”写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特有的声音;“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的景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内容理解: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诉尽杯酒难消乡愁。
用典:用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表现出词人保卫边境安宁之心,尽显炽热之情。
情感: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出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情调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主旨]本词上片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感情诚挚,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表现了边关将士的爱国和思乡之情,也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时间:8分钟 满分:12分)
1.下面对这首词的内容与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异”字概括了边塞景物的特点。
B.下片前两句正面揭示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
C.下片“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是宋词中的精品。
C
导析:C C项,“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的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这句写的是霜,不是月光。应改为“以霜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异同 试简要分析。(3分)
答案:同:都描写了边塞奇景,凸显空旷、阔大的边塞特点。异:《渔家傲·秋思》描写了边塞苍凉又悲壮的风光,隐含军事态势严峻、戒备森严的情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绘景为主,凸显边塞风光奇美、壮丽、深邃的特点。
3.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3分)
答案: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雁”字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字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4.“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3分)
答案: (示例一)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示例二)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氛围,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 之感。
(示例四)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