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点
一、走进分子世界
1.探测微观世界的工具有 放大镜 和 显微镜 等,科学家探究物质结构时,采用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 建模法 法。
2.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 大量分子 构成的,分子间有 空隙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 无规则运动 中,物体的 温度 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不仅存在 吸引 力,还存在 排斥 力。
3.夏日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这是 扩散 现象;这个现象说明:①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②分子间有空隙;
4.清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吸引 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分子间存着 排斥 力。
5.酒精和水混和总体积 变小 ,原因是 分子间有空隙 ; 在实验中,在直玻璃管中应先注入 水 ,目的是: 记录酒精和水混合前的总体积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细(小) 的玻璃管。
6.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
(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很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
7.用纳米量级的陶土粉末烧结成的陶瓷制品能更 耐高温 和具有良好的 韧性 。
二、静电现象
1.摩擦起电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摩擦起电 ,带电物体能够吸引 轻小物体 ;
(2) 电荷只有两种,一种是 正 ,一种是 负 ;
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
(3)人们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 正 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 正 电荷.
(4)摩擦起电并不产生电荷,只是 电子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负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正 电。
2.静电现象的应用: 静电复印 、 静电植绒 ;
3.静电现象的危害: 雷电 、 静电产生的电火花会引起煤矿瓦斯、粉尘等爆炸 ;
4.验电器的作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5.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甲和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与甲互相排斥、跟乙互相吸引.于是可以判定: 甲带 负 电,乙 不带电或带正电 。
6.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现头发越梳越蓬松,这是因为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了,这是因为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梳子还会吸引桌面是的纸屑,这是因为 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
7.(1)吃棒冰时,舌头“粘”在棒冰上,“粘”的原因 舌头上的水放热凝固 ;
(2)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粘”的原因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3)荷叶上的两滴水珠接触后“粘”在一起合成一滴大水珠,“粘”的原因 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
(4)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粘”的原因 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1.英国的物理学家 汤姆生 首先发现了 电子 ,从而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2.物理学家 卢瑟福 建立了类似 行星绕日 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 原子核 和带负电的 电子 构成的,且正负电荷数量 相等 ; 原子核 位于原子的中心, 电子 受原子核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3.经过科学家不懈地探索又发现原子核是由 质子 和 中子 构成的, 质子 带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
4. 加速器 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20世纪30年代劳伦斯就发明了 回旋 加速器。我国于1988年建成了北京 正负电子 对撞机。加速器在生活中可用于 癌症的治疗 、工业探伤、食品的防腐与保险、复合材料的生产、医疗用品消毒 等。
5.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 盖尔曼 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 夸克 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6.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产生了电荷,只是将 电子 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负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正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等量的异种 电荷。
7.被甲材料摩擦过的乙棒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则乙棒带 负 电荷,是因为乙棒在摩擦过程中 得到 电子,而甲材料和毛皮因为 失去 电子而带 正 电。
四、宇宙探秘
1.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提出了以 地球 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
2.16世纪, 哥白尼 创立了“日心说”,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3.牛顿创立了 万有引力 理论,使人们第一次用统一的理论来认识神秘的天体运动。
4.在晴朗的夜空中,有一条横亘天际的光带,它是由 群星 和 弥漫物质 集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称为 银河 系,其直径大约为 8万 光年。
5.太阳是银河系中数以千亿计的 恒 星中的一颗,目前人们观测到的星系约为 1000亿 个。
6.光年是天文学中经常用到的 长度 单位,我们把光在 真空中传播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称为1光年(l.y.),1 l.y.= 9.46×1015 m.
7.关于宇宙的起源,大多数宇宙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约 137亿 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始于一个“原始火球”,“原始火球”发生了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 下降 (上升/不变/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形成了行星和恒星、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等.
8.宇宙是一个 有层次 的天体结构系统。
9.为了形象地说明宇宙大爆炸,课本上将一个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看成宇宙,如图所示,将 小金属粒 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周围的其他金属粒都在离它远去.这里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 类比法 (等效法/类比法/转换法)。
10.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 长波 方向偏移,称之为 “谱线红移” ,这一现象说明, 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即宇宙仍然在 膨胀 。
11.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 原子 的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带 正 电的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电子 就相当于行星。
12.按照物体的尺寸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