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1995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规定》,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次明确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选举农民工代表。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
A.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B.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缩小
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政府管理结构得到优化
2.(本题3分)1933年,中央苏区在举行民主选举时,采取了“乡村居民,百把个人的村子或屋子,就可单独开会”的办法,开创了以“村选”为形式的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先例。苏区的乡村选举( )
A.助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落实了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
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D.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设
3.(本题3分)1940年3月,陕甘宁边区实施“三三制”建政原则后,政权监督机制分别由党内监督、参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党外人士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这些实践( )
边区政府和参议会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
A.保证了战时民众权利和合法权益 B.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经验
C.是我国权力监督思想的首次运用 D.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本题3分)中共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中共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在“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中,小康社会的目标离我们更近了,也更加令人振奋。“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意味着
A.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量变
B.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质变
C.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量的积累
D.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促成质变
5.(本题3分)民国初年的政党数量虽多,然细究各党之政纲,几难以分别其间之差别,而且政纲表述虚化,语意含混,解释各异,难以付诸实践,更有许多党派全无政纲可言。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 B.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D.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6.(本题3分)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7.(本题3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一种“总统的表面特权”(尊严)与“总理的实际权力”(效率)并存的二元体系,致力于使总统政治资源处于不断流失的状态。该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临时总统制 B.三权分立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立宪制
8.(本题3分)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动,派宣传队进村,通过发传单、贴标语、召集群众大会、打锣喊口号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动员,而且创造性地发明了投豆法、画圈法、烧洞法、投纸团法等具体投票办法。这些举措意在( )
A.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需要 B.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
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 D.丰富边区选举方式的需要
9.(本题3分)1943年,晋察冀边区的冬学教材有《反法西斯课本》《减租减息课本》《妇婴卫生》《怎样种庄稼》等。冬学课程的设置包括政治、军事、识字、唱歌、算数等,不同时期侧重点略有变化。这说明,当时晋察冀边区( )
A.极力构建红色政权政治文化 B.重视文化建设与军事并举
C.有利于土地改革的全面实现 D.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10.(本题3分)《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废除国务院和国务总理,改为政事堂和国务卿,各部归总统直辖;恢复清朝的都察院和御史台,分别改名为平政院和肃政厅,以监察官吏,贪污五百元以上者死罪;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以统一军权”。这一规定( )
A.体现了集权性质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避免了权力滥用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民国初期——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1)诞生:1912年1月1日,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2)国旗:中华民国采用 为国旗。
(3)纪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年为民国元年。
(4)法律: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防止 独裁。
②内容:以 、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2.(本题3分)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知识点136】
①时间: 年10月10日 ②革命后形势: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但封建 、 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137】
①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 成立,定都 ,以 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年为民国元年
②政权性质: 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点138】
①内容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B.规定了国民的 权利一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C.确立了 的政治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D.实行 制——限制 权利,防止专制独裁②性质:中国第一部 性质宪法。③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 制度的灭亡和 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 进程的一座丰碑
(4)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灭。【知识点139】
(5)失败:1912年3月,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第八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四)国民大革命( — 年)
13.(本题3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国民党的训政时期
①开始: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训政纲领》: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 总揽执行;国民党 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评价:国民党的所谓“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 。
(2)国民党的宪政时期
①概况: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 ”,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 ”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4.(本题3分)袁世凯夺取胜利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
② 国等列强的支持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 ,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 ,清帝下诏退位。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
15.(本题3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 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 原则和 原则。 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和 制度、民族 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7.(本题2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8.(本题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19.(本题2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20.(本题2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很多的第一次,如:《资政新篇》是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临时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等。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尤兼三四,所属文武官,奚自置属,未尝请命于朝,力达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宋以臣知州事,历代因之,遂无复弱干强枝之患。宋太祖及赵普之计虑(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深矣,而议者徒谓宋之弱由此,是但知御侮力薄,不足以自强,而不知消患于未萌。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后唐代出现了什么现象?宋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种解决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3)以上内容出自哪一历史文献?简要说明该文献的历史地位。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2、3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图1、2、3体现了哪些共同的政治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从中外政治文明发展中得到哪些启示?
23.(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商周时代的国家,我们常称为宗法制国家。它是家族的扩大,是血缘关系的政治化。或反过来说也一样,是政治关系的血缘化。这种家国统一的体制起源于家族之间的征服战争。获胜的家族便成为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主人。天子是获胜家族的宗主,所以是被征服土地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希腊城邦初期,国王及其家族虽然有尊显的地位,但却没有成为城邦的唯一主人。部落内部平等和公有观念普遍延续下来,城邦属于全邦各部落人民,而不是某个家族。每个家族的代表即家长在城邦形成后都享有政治权利,具有公民身份,代表自己的家族参与城邦管理。
——摘编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就历史上进化的道理说,民权不是天生出来的,是时势和潮流所造就出来的。故推到进化的历史上,并没有卢梭所说的那种民权事实”;“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受到卢梭“共通意志”的影响,中山先生主张全民政治观念,即直接民权观念,因为卢梭所谓“共通意志”,必须由国民亲自参加,不能假手他人。
——摘编自胡伟希《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周时代和古希腊城邦初期人民的政治角色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至近代民权思想的演变规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选举农民工代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不断根据国情的变化完善人民代表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C项正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基层民主建设的显著成就,排除A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指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政府管理结构是指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央苏区举行的选举使农民以村为单位参与民主选举,这有利于调动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D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在1927年就已建立,排除A项;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7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彻底破裂,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实施“三三制”建政原则的同时,陕甘宁边区还通过党内监督、参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党外人士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相对完整的政权监督机制,这些实践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经验,B项正确;保证了战时民众权利和合法权益并非陕甘宁边区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的主要意义,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于局部地区的执政和政权建设方面采取的具体做法,并非我国权力监督思想的首次运用,排除C项;多元政权监督机制的建立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上,“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意味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促成质变,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期。根据材料“政表述化”难以付诸实践””无政纲”及所学可知,民国初年,各政党没有统一有效的政纲,缺乏实行政党政治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排除C项;民国初年,民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多党合作”的相关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注意其时间背景,1953年为1954年的前一年。我们知道1954年是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对人口普查的为选举人民代表作了准备。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7.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即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的名令须由总理副署才有效,以此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这与材料中的现象相符,C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实行临时总统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制,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动员,发明了具体投票办法,方便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目的是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A项正确;材料中的活动有利于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但结合“1937年下半年”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从而更好地进行抗日战争,排除B项;据所学,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据材料,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排除C项;“丰富边区选举方式”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1943年"“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课本”、“反法西斯课本”、“政治.军事、识字、唱歌、算数”等信息可知,当时的边区政府重视政权建设同时也注重军事斗争,时刻把反法西斯的民族爱国教育放在首位,二者并举,B项正确;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1943年土地改革还未开始,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才开始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约法》的一系列规定增加了总统的权力,体现了集权性质,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体现了集权性质,“避免了权力滥用”说法绝对,排除C项;此时的中国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孙中山 五色旗 1912 袁世凯 主权在民 责任内阁制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故填空:1.孙中山;2.五色旗;3.1912;4.袁世凯;5.主权在民;6.责任内阁制;7.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12. 1911 旧官僚 立宪派 中华民国 南京 五色旗 1912 南京临时政府 主权在民 基本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总统 资产阶级 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民主化 1912 袁世凯 1924年 1927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经过(1)爆发:武昌首义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但封建旧官僚、立宪派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2)高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②政权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B.规定了国民的基本权利一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C.确立了责任内阁的政治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政体D.实行三权分立制——限制 权利,防止专制独裁②性质:《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③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4)清帝退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灭。
(5)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第八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1924年—1927年)
13. ②国民政府 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 一党专政 国民大会 宪政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①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②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国民党的所谓“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③一党专政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④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⑤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4. 英 清帝退位 12日 袁世凯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主要是袁世凯的威胁利诱、英国等列强的支持及孙中山的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5. 全国人民代表 社会主义 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 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 区域自治
【详解】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16.B
【详解】略
17.正确
【详解】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所以该表述正确。
18.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故表述正确。
19.错误
【详解】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判断为错误。
20.正确
【详解】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因此本题说法正确。
21.(1)问题:安史之乱后,唐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解决:宋太祖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每点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内乱;军队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2)表现: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
(3)文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地位: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和人民权利。
【详解】(1)问题:根据“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遂成尾大不掉之势”分析得出。解决:根据“自宋以臣知州事”“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思考;影响:根据“遂无复弱干强枝之患”“议者徒谓宋之弱由此”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影响。
(2)表现:根据“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 进行横向分割”分别从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政府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分析解答。
(3)文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知出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地位: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以及内容进行分析。
22.(1)政治制度:联邦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征:主权在民。
(2)政治文明的发展变迁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政治制度因各国国情不同有其独特性;每种政治制度都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政治文明可以相互借鉴;政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法制的变革。
【详解】(1)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的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图2的白宫是美国总统和第一家庭居住并处理人民事务的官邸、美国国家象征之一,反映的正是联邦共和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可知图3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文化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同特征:结合上述分析及雅典公民大会制度相关知识,得出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特征是主权在民。
(2)启示:材料一分别提及了古代政治制度的代表雅典、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代表美国及现代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二讲述了自土地革命期间起的中国宪法发展。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文明发展,从中我们不难得出: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政治制度因各国国情不同有其独特性;政治文明可以相互借鉴;政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法制的变革等启示。
23.(1)不同:商周时代的人民是天子的臣民或家臣,古希腊城邦初期的人民是城邦的公民。原因:商周时代,中国是农耕经济,宗法等级社会,家国同构;天子是绝对的宗主,是最高统治者。古希腊商品经济繁荣,实行城邦民主制,城邦内部平等,公有观念盛行;城邦属于全邦人民,人民享有宗主权利,具有公民身份,参与城邦管理。
(2)观点:反对天赋人权;认为自由应该有一定限制,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强调主权在民。(答对2点即可)意义:促进了国民的思想解放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3)从臣民到公民;从专制到民主。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 “这种家国统一的体制起源于家族之间的征服战争。获胜的家族便成为土地和土地上人民的主人。天子是获胜家族的宗主,所以是被征服土地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得出商周时代的人民是天子的臣民或家臣,“城邦属于全邦各部落人民,而不是某个家族。每个家族的代表即家长在城邦形成后都享有政治权利,具有公民身份,代表自己的家族参与城邦管理。”得出古希腊城邦初期的人民是城邦的公民。
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商周时代,中国是农耕经济,宗法等级社会,家国同构;根据材料“子是获胜家族的宗主,所以是被征服土地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可分析出天子是绝对的宗主,是最高统治者。结合古希腊的经济发展情况可分析出古希腊商品经济繁荣,实行城邦民主制,城邦内部平等,公有观念盛行;根据材料“部落内部平等和公有观念普遍延续下来,城邦属于全邦各部落人民,而不是某个家族”可分析出城邦属于全邦人民,人民享有宗主权利,具有公民身份,参与城邦管理。
(2)观点:根据材料二“就历史上进化的道理说,民权不是天生出来的,是时势和潮流所造就出来的”得出孙中山反对天赋人权;根据材料“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 得出孙中山认为自由应该有一定限制,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根据材料“受到卢梭共通意志的影响,中山先生主张全民政治观念,即直接民权观念” 得出孙中山强调主权在民。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国民的思想解放和公民意识的觉醒;结合所学可知,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古代至近代民权思想的演变推动了民主化,民主化的进程是反对专制、争取人民权利的斗争历程,是广大人民从臣民转变为公民的社会解放进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