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两次“新政”都( )
A.涉及制度改革 B.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成功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 D.因顽固派阻挠而失败
2.(本题3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其中,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的措施是
A.土地改革 B.稳定物价 C.剿匪镇反 D.抗美援朝
3.(本题3分)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孝文帝自己也率先娶了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姓。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
A.促进民族融合 B.取缔特权阶层 C.加快人口增长 D.推进农业发展
4.(本题3分)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频繁大规模出国考察学习,特别是在1978年形成了第一次出国考察学习潮。下表中的出国考察学习潮
时间 代表团团长 出访目的地
1978年3-—4月 李-氓 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1978年3-——4月 林乎加 日本
1978年5----6月 谷牧 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
1978年1月—-11月 邓小平 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粲国马来西亚 新加坡
A.表明中国外交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推动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C.预示着中国的重大决策正在酝酿 D.践行了对外开放的外交策略
5.(本题3分)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据此可知,商鞅这些变法措施( )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6.(本题3分)王安石变法中采用的赈灾方式是“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的“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方式相比,此举意在
A.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C.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D.建立起政府抗灾救荒的体系
7.(本题3分)如表反映了( )
清末部分获奖商人一览表
绅商 奖赏 事由
张煜南 侯补三品京堂 集股200万元以上,开办潮汕铁路
张謇 头等顾问官,二品衔 集股100万以上,开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
林尔嘉 头等议员(二品顶戴、五品京官) 集股150万元,创办福建信用银行
祝大椿 二品顶戴 集股200万元以上,创独资公司两所,合资公司两所,雇工4000人以上
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 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
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
8.(本题3分)科学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我国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分析是基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C.国际紧张局势渐趋于缓和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
9.(本题3分)有史学家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变法期间有些官员打着变法的旗号反对新法,提出“干是要干,就不能好好干”在此,材料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A.变法目的不明 B.变法措施不当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用人不当
10.(本题3分)在中共八大上,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分别提出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管理方式:对无法纳入国家计划的指标.主张国家从“价格政策、供销关系上加以调节”。这表明中共八大
A.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完全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C.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积极探索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代表 背景 措施 影响
商鞅变法 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实现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孝文帝改革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实行 ,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王安石变 法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袭扰 在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推行变法 初期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而被废止
张居正改 革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12.(本题3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 改革首先在 取得突破 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城市经济体质改革 1984 按照 原则进行。
开放 1980年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82年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 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2000年10月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 ”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12 中国加入
2010年 经济总量跃升 位。
13.(本题3分)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逐渐认识到应当推翻清政府,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 ”进行“自救”。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直接目的:平定内乱、消除外患。
(4)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与戊戌变法很像但更深入。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 ,新设商部、 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 ,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 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 ,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5)客观影响:促进了 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
(6)局限性: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14.(本题3分)庆历新政: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低下。
15.(本题3分)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统治者吸取 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宋仁宗庆历年间, 改革失败。
(2)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
①目的:富国强兵。
②内容:
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 、拨巨资从事 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 ,取代募兵制。
③评价
a、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b、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 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北魏孝文帝。
17.(本题2分)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18.(本题2分)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19.(本题2分)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的主要论著之一。
20.(本题2分)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十八年(1892年),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创办“洋务学堂”,“考选学生正副额各二十人”入学,“其课程外国文外,增设科学,而以英语、数学为主科。……从1901年到辛亥革命前,重庆已建有小学堂24所。这些小学堂分为官立和私立两类,以官立居多。官立小学主要有后列几所。巴县高等小学堂,知县霍勒炜于1903年改渝郡书院而成,设于在来龙巷的书院原址。长寿知县唐我圻于1904年倡建了林庄高等小学堂(初名林庄学堂)。1905年,江津知县龚承云改聚奎书院,倡办了聚奎两等小学堂。私立小学堂主要有巴县人许荣龙、曾纪瑞于1901年捐资创办于道冠井的开智小学堂;1907年由重庆回民创设于清真西寺的私立西寺公小学堂。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仅一年间,战前的108所高校就有91所不同程度地遭到日寇的轰炸破坏,其中被全毁的有10所。于是幸存的高校陆续向内地迁移,到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共计31所,大约是内迁高校的1/2。这31所高校中,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居于全国之冠。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四坝”即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成都华西坝中,前三坝皆位于重庆。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重庆近代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重庆带来的影响。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庚子之乱后,清廷和时人自觉“时局艰危”,外交体制改革再度成为变法的议题。从各省督抚、驻外公使、御史翰的分奏,到南、北洋大臣和湖广总督的联街会奏,再到光绪帝的朱批着交外务部和政务处的议复……重点均在于如何选用和培养外交人才。袁世凯更注重外交职官体系内部的人事升转之途,重官制;张之洞、刘坤一更着眼于从外部的“游历”“游学”来广泛培养洋务人才;外务部强调其对外交人事的把控。时人改革“洋务性外交”的看法大致是“以同而异”的,也恰是这种“以同而异”的共识或可在大方向趋同的前提下丰富改革的路径与知识,达到“同而能异”的效果。大多数时候,某种“新”观念由最初发生到共识的形成,再到相关的制度设计与实践,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摘编自李峻杰《共识何以达成:清末新政伊始外交改制的分奏、会奏与变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外交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外交体制改革的影响。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孝文帝前的考课分为“殿”“最”等,但在实际的考课中,考核结果为殿、最的官员为数不多,大部分是非殿非最者,他们并不会得到赏罚。孝文帝时期的考课法分为外考法令与内考法令,分别考核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按照“三年一考,考即黜陟”的考课原则,由孝文帝亲自考课。在考课中,孝文帝将考课黜陟品级定为三等七品,注重官员的能力和在工作岗位上的成绩。和地方官、京官的考课一样,地方属官也被分为三等,考课程序是先由州主、郡守考定其工作能力、品定级别,由皇帝亲自查看后决定其黜陟。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考课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考课制度改革的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清末新政也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此举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都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清末新政也只是一个幌子,它们均未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洋务运动因顽固派阻挠而失败,清末新政并非因顽固派阻挠而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大大提升了农村生产力,A项正确;稳定物价、剿匪镇反和抗美援朝都不是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的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孝文帝鼓励鲜卑族和汉族按等级通婚,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融合,A项正确;孝文帝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促进鲜卑族和汉族通婚,与人口增长、推进农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形成了第一次出国考察学习潮,借鉴和学习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历史性转折,预示着中国的重大决策正在酝酿,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外交方面我们的意识形态立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推动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夸大其词,材料只是考察学习潮,对经济未产生直接明显的推动,排除B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且不是材料中的重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推行小家庭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缩小贫富差距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宗法制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因此C项中“摧毁”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材料措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题意体现,通过兴办公共工程的建设,给饥民以工作的方式来实现赈灾,有利于长远解决灾民的温饱生活问题,故B正确;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不一定减轻政府负担,故A错误;题意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错误;题意没有体现抗灾救荒体系,故D排除。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末部分获奖商人通过集股开办企业,清政府给予官位奖励,这种亦官亦商的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D项正确;材料为清末部分获奖商人情况,未体现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排除A项;“普遍推广”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短暂的春天”发生于1912年至1919年,在此期间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根据这种新形势,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我国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分析,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世界处于两极格局时期,和平与发展并不是时代主流,排除A项;20世纪改革开放后,党作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论断,排除C项;科学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针对国内情况的,主要不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材料中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有些官员打着变法的旗号反对新法。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在变法实施中由于用人不当,造成强制农民借贷,加重农民负担,故选D;A、B二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导致新法危害百姓,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0.C
【详解】根据“提出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管理方式“可知中共八大在经济体制上并不局限于计划经济体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故选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中共八大保留有计划内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完全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排除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故选C。
11. 富国强兵 俸禄制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故填空1.富国强兵;2.俸禄制。
12. 农村 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全方位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引进来” 贸易组织 世界第二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80年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1982年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0年10月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
13. 新政 外务部 学部 新军 实业 科举 资本主义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人民逐渐认识到应当推翻清政府,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
14.行政效率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庆历新政的政治背景是,政治风气因循保守,①行政效率低下。
15. 唐末五代 范仲淹 农业贷款 商业经营 征兵制 执行过程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①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改革失败。内容: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③评价: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1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在位时主持改革,从官制、语言、服饰、姓氏等多方面进行汉化,促进了与汉民族的融合,故该说法是正确的。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题干表述正确。
18.正确
【详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及其自身的局限性,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所以本题正确。
19.错误
【详解】《论十大关系》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著。故题干表述错误。
20.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因此题干所述正确。
21.(1)原因:重庆开埠,西方文明的传播;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颁行新学制、废科举(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重庆官绅的艰苦努力。
(2)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全国教育中心由东向西转移(使重庆成为战时全国教育文化中心);推动重庆区域文化的发展;提升了重庆文化软实力;使重庆的科学研究能力空前壮大;为抗战建国输送了大批各方面所需的高质量人才。受战时环境、重庆自身经济和地理因素等影响,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解析】(1)
原因:根据“川东兵备道黎庶昌创办‘洋务学堂’”可知受洋务运动影响;根据“其课程外国文外,增设科学,而以英语、数学为主科”可知受西方文明的传播的影响;根据“1905年,江津知县龚承云改聚奎书院,倡办了聚奎两等小学堂。私立小学堂主要有巴县人许荣龙、曾纪瑞于1901年捐资创办于道冠井的开智小学堂;1907年由重庆回民创设于清真西寺的私立西寺公小学堂。”可知官方和商人都参与创办,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重庆官绅的艰苦努力。
(2)
影响:根据“仅一年间,战前的108所高校就有91所不同程度地遭到日寇的轰炸破坏”可知高校内迁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根据“到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共计31所,大约是内迁高校的1/2。这31所高校中,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居于全国之冠”可知高校内迁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推动重庆区域文化的发展,使重庆的科学研究能力空前壮大,在战争时期高校内迁也为抗战建国输送了大批各方面所需的高质量人才;同时重庆地区在西南内部,受战争影响较小,自身经济和地理因素等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22.(1)原因: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地方汉族重臣与中枢朝臣共同推动;清末推行新政,采取一系列适应潮流的措施;政府要员逐步达成共识;与外国交往越来越频繁,不断总结中外交往经验;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增强。(任答4点即可)
(2)影响:客观上利于促进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外交人才,促进外交持续发展;为后世的外交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未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体系;为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任答3点即可)
【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庚子之乱后”可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根据材料“从各省督抚、驻外公使、御史翰的分奏,到南、北洋大臣和湖广总督的联街会奏,再到光绪帝的朱批着交外务部和政务处的议复”可知,地方汉族重臣与中枢朝臣共同推动;结合所学从清末新政、政府的共识、民族国家意识等方面分析。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世纪末的中国。结合所学从促进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外交人才、为后世的外交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未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体系、为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提供了一定的便利的角度分析。
23.(1)背景:政治腐败,亟需整顿;之前的考课制度作用有限;门阀士族和九品中正制造成部分官员依靠门资占据官位,缺乏相应的能力。
(2)影响:有利于加强统治者和中央的权力;有利于激励官员勤于政事;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混乱问题。
【详解】(1)根据材料“北魏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可知政治腐败,亟需整治;根据材料“孝文帝前的考课分为‘殿’‘最’等,但在实际的考课中,考核结果为殿.最的官员为数不多,大部分是非殿非最者,他们并不会得到赏罚”可知,之前的考课制度作用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阀士族和九品中正制造成部分官员依靠门资占据官位,缺乏相应的能力。
(2)根据材料“孝文帝时期的考课法分为外考法令与内考法令,分别考核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按照‘三年一考,考即黜陟’的考课原则,由孝文帝亲自考课”可知,孝文帝对官吏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加强统治者和中央的权力;根据材料“在考课中,孝文帝将考课黜陟品级定为三等七品,注重官员的能力和在工作岗位上的成绩”可知考课制度有利于激励官员勤于政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课制度也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混乱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