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以吉、嘉、军、宾、凶为礼目的五礼制度始于西晋武帝时,此后直到唐宋都使用五礼制度。在《大金集礼》和《金史·礼志》中反映出的五礼体系以及两书礼目、礼文与《新唐书》《宋史·礼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反映了( )
A.金宋的政治联系较强 B.金朝的等级色彩浓厚
C.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礼制文化的相互借鉴
2.(本题3分)宋代法律规定,寡妇无子者准许继承丈夫的财产。明代《大明令》则规定,寡妇无子者若要继承丈夫的财产,“须凭族长择昭穆相当(辈分相同)之人继嗣”。这反映出( )
A.家国一体的理念初步形成 B.法令条文发展完善
C.商品经济发展挑战旧秩序 D.宗法观念日渐下沉
3.(本题3分)如表中是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体现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 汉简《二年律令》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
A.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B.法律法令的儒家化
C.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D.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4.(本题3分)“善书”是中国古代劝民为善的一类著作。如表是宋至清代公开印行的“善书”数量变化情况。这说明( )
时间 宋 元 明 清
数量 8部 2部 20部 35部
A.社会新价值观逐步形成 B.儒家伦理日益得到强化
C.基层治理模式走向创新 D.民众法律意识空前增强
5.(本题3分)《唐律疏议》规定:“(私藏)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化外书信,知情容止(包庇)者,并绞。”材料说明唐律的特点是( )
A.轻罪重罚 B.重视国家安全
C.体系完备 D.防范对外交往
6.(本题3分)中华法系有个特点:法自君出、律外有法。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形式。这段评述揭示了古代中国
A.“法”大于“律”的法制特点
B.君主、官吏的“人治”政治特征
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点
D.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特征
7.(本题3分)西周时期产生了“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天”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属于有“德”能使人民归顺的人;重视教化作用,立法、司法时慎重用刑。这表明,西周时
A.确立了重德仁政的立法传统 B.神权法色彩日渐浓厚
C.儒家思想开始影响立法司法 D.继承了前代立法经验
8.(本题3分)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通过下列史料反映中华法系的特点是( )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判以上而故告者。 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 注云:“谓非缘空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卧,故于孙告亦无罪。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 ——《唐律疏议》
①成文法典 ②礼法结合 ③民法与刑法不分 ④以乡约家训作为法律的重要补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本题3分)建隆四年(963),享先代帝王礼的祭祀对象共十位,均为功德极高的帝王。而开宝四年(971),定型后的享祭帝王增至七十七位,不仅有尧等功德极高的帝王,也有唐中宗等功德相对平庸的帝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宗法观念的弱化
C.官僚队伍的膨胀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本题3分)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秦以 治国,推动了法律的编纂。汉朝制成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 。 都具有法律效力。
12.(本题3分)唐朝
(1)编纂《 》
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又最终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②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③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2)提倡礼治:732年,颁行《 》,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3)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13.(本题3分)出现成熟文字—— ;早期人文传统形成,为 形成提供条件。如“敬德保民”。
14.(本题3分)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 》,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 》,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
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
②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最后一次重修《 》时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 》。
15.(本题3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1)秦朝
①秦以 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② 秦简,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的认识。
(2)汉朝
① 秦律,制成《九章律》。
② 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汉律的认识。
③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 ”。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3)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 ,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儒家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维护三纲五常。
(4)唐朝
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 。
②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③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 ,撰成《永徽律疏》,即《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 、 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17.(本题2分)汉代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被称为引经注律。( )
18.(本题2分)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 )
19.(本题2分)明清法律与教化合流,都为君主专制服务。( )
20.(本题2分)明朝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法规建设的特点。
22.(本题15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族政权使用的五礼制度对金朝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即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宋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金朝学习汉族的礼制文化,而不是其社会等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借鉴汉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法律规定寡妇无子者准许继承丈夫的财产,明代法律则规定,寡妇无子者若要继承丈夫的财产,必须要凭借族长的同意,选择辈分相同之人继嗣,体现了明代法律中宗法观念的增强,D项正确;家国一体的理念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权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指皇室而言,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对法律的影响,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挑战旧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说明法律的儒家伦理化,B项正确;血缘孝亲关系不等于公德,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趋固化,排除C项;血缘关系逐渐强化,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至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时代的“善”主要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宋至明清时期“善书”印行数量的大幅增长,说明儒家伦理日益得到强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日益强化,而不是社会新价值观逐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教化的加强,而不是治理模式的创新,排除C项;“善书”并非法律,不能说明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律中之所以规定私藏弩、甲要受处罚是为了防范民众利用弩、甲进行造反,对包庇国家之外的进入唐朝做间谍或者接受外部书信的也要受到绞刑,也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由此可以看出唐律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国家安全,B项正确;材料说的都是重视国家安全,对于威胁国家安全的进行严惩,并不是轻罪重罚,排除A项;仅根据对威胁过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罚并不能说明体系完备,因为法律不仅仅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内容涉及的还有国内方面,不仅仅是防范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君主的至高无上,即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社会政治特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君主、官吏的“君治”政治特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A
【详解】由材料中“‘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天命’属于有‘德’能使人民归顺的人”“重视教化作用,立法、司法时慎重用刑”等信息可知,西周时的立法遵循了重德仁政的传统,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是说神权,故B错误;此时儒家思想还未形成,故C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前代立法经验,故D错误。
8.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父为子天,有隐无犯。”“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融入法典,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婚约具备法律效力,体现了民法和刑法不分,③符合题意;④错在以乡约家训作为法律的重要补充是在宋朝以后,材料出自《唐律疏议》而不是乡约家训,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项。
9.A
【详解】所本题时间判断,这是北宋初年;据材料总结,享先代帝王祭礼的先代帝王数量更多、包容性更强,这说明了北宋初年皇帝位权力加强,凭手中权力做出了上述改变,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宋祭祀礼仪制度的变化,并非宗法(血缘)观念的弱化,排除B项;“官僚队伍的膨胀”在北宋是指“冗官”现象,排除C项;本题材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天人感应思想中指出,上天通过灾害、怪异等谴告统治者的错误,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董仲舒的主张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A项错误;“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天理为万物的本原”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11. 法家思想 《九章律》 “令” 律和令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以①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法律的编纂,汉朝制成②《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③“令”,④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12.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
【详解】①: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编纂《唐律疏议》,①处填写唐律疏议;
②:结合所学可知,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处填写大唐开元礼。
13. 甲骨文 儒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出现成熟文字——甲骨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人文传统形成,为儒学形成提供条件。如“敬德保民”。
14. 宋刑统 天圣令 大明律 问刑条例 大清律例
【详解】根据所学可以得出,(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②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最后一次重修《问刑条例》时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15. 法家 云梦睡虎地 汉朝沿袭 江陵张家山 令 律博士 删繁就简 逐条解释 唐律疏议 最早 最为完整
【详解】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1)秦朝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②云梦睡虎地秦简,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的认识。(2)汉朝①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②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汉律的认识。③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3)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儒家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维护三纲五常。(4)唐朝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②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③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1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故题干表述正确。
【点睛】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也在影响法律制度,引经注律即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法律,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因此正确。
1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因此正确。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合流,这些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因此正确。
2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因此正确。
21.特点:①由习惯法演变为成为法,走向公开化②由政府主导颁布,赏罚深入民心③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走向完善④法律体系完善,种类多,内容丰富⑤法律为政治服务,不断更新,兼取中西⑥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趋势明显。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第一个不成文法,所以呈现由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走向公开化;根据材料“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得出由政府主导颁布,赏罚深入民心;根据材料“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得出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走向完善;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得出法律体系完善,种类多,内容丰富;根据材料“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得出法律为政治服务,不断更新,兼取中西;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呈现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趋势明显。
22.(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3)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加强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详解】(1)《唐律疏议》把“谋反”(谓谋危社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谋叛”(谓谋背国从伪)等定位“十恶”之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可见,中国封建时代法律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进行经济立法,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规定。实行“海禁”,禁止人民出海与外国互市。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但“海禁”阻碍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3)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可以依据材料三进行归纳: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内容广泛;工商界代表对立法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4)材料的时间是1978年“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吸取“文革”的教训,“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综合材料分析法制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法律制度,让考生通过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知道相关的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联系,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从中认识到,法制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3.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
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得,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由材料二 “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可得,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 “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等信息可得,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由材料二 “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得,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由材料二 “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得,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结合所学可知,法律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可得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