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公元6世纪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不能再享有对子女的诸如生杀子夺权和婚姻权等人身支配权,父亲处置其成年儿子财产的绝对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法律还规定了父亲在抚养子女方面的义务。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重视司法解释的权威 B.追求公平公正的自然法理念
C.注重立法程序的规范 D.关注法律实施过程的高效率
2.(本题3分)11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罗马法注释学派开始把新发现的《查士丁尼民法典》称为普通法,在当时主要是“学者之法”或“学术之法”。14、15世纪,这种普通法在欧洲从书斋到法庭逐渐成为普遍接受的法理和法源。这一变化( )
A.消除了欧洲“文明开化”的阻力 B.顺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兴起 D.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
3.(本题3分)追求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创造了法律。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的法典是
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B.中国的《秦律》
C.英国的《大宪章》 D.《拿破仑法典》
4.(本题3分)罗马法创造了许多黄金法则或文明法则,例如:嫌犯在罪证未确定以前不能视之为罪犯;一切人生而自由;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据此可知,罗马法
A.重视道德的约束作用 B.宣扬天赋人权思想
C.高度重视证据的搜集 D.保障人的自由权利
5.(本题3分)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材料说明( )
A.罗马法缺乏客观统一标准 B.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早期罗马法具有宗教色彩 D.早期罗马法有明确量刑标准
6.(本题3分)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7.(本题3分)罗马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反映了罗马法(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体现了公民的基本利益 D.使帝国的政权得到保障
8.(本题3分)古代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很著名,唯有罗马法,不仅有法学家把它作为一门具有现实意义的学问加以研究,而且在当今世界各国现行的法律中还可以见到它的原型。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B.《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C.各日耳曼王国在罗马法基础上编纂日耳曼法
D.法国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大陆法系
9.(本题3分)罗马共和国后期,国家允许法学家广收青年传授学业,开办私塾法学教育,首创私人法律学校。至罗马帝国时期,戴克里先皇帝改私立法律学校为公立性质。这反映了古罗马( )
A.法律教育的平民化 B.法治的氛围不断增强
C.法律思想的多元化 D.私法的发展比较薄弱
10.(本题3分)天主教的“恩典说”较为神秘,被解释为神秘的、超自然的存在。恩典须通过神职人员传授给人,并要通过仪式来进行这种传递。这种“恩典说”
A.制约个性自由 B.否定基督教会 C.宣传“因信称义” D.重塑上帝权威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宗教改革
(1)基督教分裂: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
(2)新教教义
①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
②反对 ,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 》理解教义。
③新教还提倡节俭和 的态度,鼓励人们 。
(3)对新教的认识
①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
②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 的政治、经济诉求。
③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 ,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 ”,遭到迫害。例如,1553年,西班牙科学家 在日内瓦被加尔文派判处火刑。
12.(本题3分)大陆法系
(1)13世纪以后,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2)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此后制定一系列法律。
(3)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 》,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被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4)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13.(本题3分)上古西方法律发展: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 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 的渊源。
14.(本题3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背景: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 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
15.(本题3分)新教
(1)产生: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 和新教。
(2)主张
①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 》理解教义。
②新教还提倡节俭和 的态度。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伴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拓展,公民法逐步形成,最终取代了万民法。
17.(本题2分)伴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拓展,万民法逐步形成,最终取代了公民法。
18.(本题2分)公民法的形成与逐步完善,成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19.(本题2分)伴随着版图的拓展与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商品贸易的发展,罗马公民法的不足日益显现,最终被万民法取代。
20.(本题2分)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为稳定社会秩序,公民法逐渐为万民法取代。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西方的法律传统扎根于古代的罗马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继承法包括遗嘱继承、法定继承、赠予等;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
——摘编自周相《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之后,革命者率先发布《人权宣言》赋予公民权利,并根据启蒙运动中卢梭等人的法律思想,确立分权原则。大革命初期推翻了封建法律制度并制定宪法,搭建了现代国家法律体系的雏形。大革命的精神一直为法国宪法所继承,法国宪法一直坚持保护公民权利与共和原则。法国民法典的立法参与机构有参政院、保民院、立法院、元老院,各机构职责不同,参政院讨论法律草案,保民院讨论参政院和政府的法律议案,形成对法律议案整体形成认可与否的决议。宪法至上的原则被刻入每一位公民的心中,让法国在以宪法为中心的法治道路上继续前进。
——摘编自[法]乔治·杜比《法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革命后法国近代法律建设的特点,并分析法国近代法律完善的历史原因。
22.(本题15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并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
《十二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
——(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
材料二 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
(1)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
(2)说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均推崇“勇”德,下表是儒法两家关于“勇”德的论述
内容 出处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要与面临任务知戒备、善谋划并能实现的人共事) 《论语·述而》
“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 《荀子集解》
“‘困而知’ ‘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 《中庸章句》
“死而不义,非勇也。” “违强陵弱,非勇也” 《春秋》
“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商君书锥指》
“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 《韩非子集解》
材料二 西方的“勇”德最早表现于《荷马史诗》,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战场上越勇,获得的战利品越多,荣誉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来,思想家们又不断从哲学层面思考“勇敢”。亚里士多德: “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一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见子行动”。斯宾诺莎: “勇敢是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康德: “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
——摘编自陈娟《论“勇”——基于中西方传统德性教育的比较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勇”德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法两家推崇“勇”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认识的相同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勇”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材料可知,根据《罗马民法大全》的规定,父亲的权利受到制约并承担义务,这说明罗马法追求公平公正的自然法理念,B正确;《罗马民法大全》是法律文件,并非司法解释,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立法程序与法律实施过程,排除C、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至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1世纪《查士丁尼法典》只是作为法学家研究的对象,发展至14、15世纪成为西欧各国普遍接受的法理和法源,这主要得益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项正确;“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查士丁尼法典》的传播与民族民主意识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启蒙运动兴起发展于17-18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成熟,因此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4.D
【详解】嫌犯不同于罪犯、人生而自由等内容和强调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和保证每人应得部分等法则,体现出罗马法注重保障人的自由权利,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重视“道德的约束作用”,A项错误;天赋人权是近代资产阶级在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思想,B项错误;高度重视证据的搜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根据材料“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可知,罗马法涉及处死以献祭于神的相关信息,说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C项正确;材料涉及区别对待故意杀人和不故意杀人这两种情况,说明罗马法已经具有一定的量刑标准,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故意杀人和不故意杀人的量刑区别,并不能直接得出早期罗马法具有明确的量刑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
7.B
【详解】材料强调当人为的变更自然水流,导致私人财产受到损害,法律保障受害人要求赔偿,这体现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B;题干中的他人财产并不一定是奴隶主贵族的,也不一定是公民的,也有可能是外邦人的,故A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C;题干中的罗马法条文并没有体现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故排除D。
8.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法国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大陆法系,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编制的,不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不是《罗马民法大全》,排除B项;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成日耳曼法,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根据材料“国家允许法学家广收青年传授学业,开办私塾法学教育,首创私人法律学校”“戴克里先皇帝改私立法律学校为公立性质”可知,古罗马 非常重视法律的传播,法治的氛围不断增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传播,非法律教育的平民化,排除A项;罗马法受到自然法的影响,非多元化,排除C项;罗马帝国时期的私法比较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天主教的“恩典说”较为神秘,恩典须通过神职人员传授给人,并要通过仪式来进行这种传递,这凸显了天主教的权威性,制约了个性自由,A项正确;“恩典说”肯定了基督教会的作用,排除B项;“因信称义”强调信徒个人通过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无需教会做中介,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重塑上帝权威,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教皇权威 圣经 积极入世 发财致富
束缚 资产阶级 宗教冲突 异端 塞尔维特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中,新教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新教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新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同时,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例如,1553年,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在日内瓦被加尔文派判处火刑。故文中空白处对应的文字依次为,教皇权威、圣经、积极入世、发财致富、束缚、资产阶级、宗教冲突、异端和塞尔维特。
12.法国民法典
【详解】据所学可知,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被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13. 《十二铜表法》 《罗马民法大全》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古西方的法律发展历程如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①《十二铜表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②《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③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14.启蒙
【详解】据所学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背景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①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
15. 天主教 圣经 积极入世
【详解】据所学可知,新教产生在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①天主教和新教。新教主张:①新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②圣经》理解教义。②新教还提倡节俭和③积极入世的态度。
16.错误
【详解】伴随着罗马版图的不断拓展,社会经济日益复杂,万民法逐步形成,最终取代了公民法。故判断为错误。
17.正确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罗马帝国成立后,面对各个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于是罗马帝国编制了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故题目说法正确。
18.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并且主要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是万民法,故本题表述错误。
19.正确
【详解】伴随着版图的拓展与国际交往的扩大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古罗马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要稳定整个帝国的统治,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而原有的公民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罗马法实践中逐渐产生了万民法体系。故判断为正确。
20.错误
【详解】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征服地区的不断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在此背景下,公民法逐渐为万民法取代。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21.(1)特点:法律溯源悠久;体系完善;重视社会实际;注重法律程序;随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
(2)特点:立法的分支机构相互制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凸显宪法至上的理念;贯彻民主的原则。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民主政治的完善;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法律制度;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详解】(1)罗马法的主要特点:由材料“罗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可概括出罗马法溯源悠久;随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逐步完善;根据材料“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等信息,概括为体系完善;根据材料“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等信息,可概括为注重法律程序。
(2)特点:根据材料“发布《人权宣言》赋予公民权利”、“坚持保护公民权利与共和原则”等信息,可概括为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贯彻民主的原则;根据材料“根据启蒙运动中卢梭等人的法律思想,确立分权原则”、“立法参与机构有参政院、保民院、立法院、元老院,各机构职责不同,参政院讨论法律草案,保民院讨论参政院和政府的法律议案,形成对法律议案整体形成认可与否的决议”等信息,可概括为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立法的分支机构相互制约;根据材料“宪法至上的原则被刻入每一位公民的心中”,可得出宪法至上的特点;法国法律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宪法,到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这体现了法律历程的曲折。
原因:紧扣上述特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发展决定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中“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信息,可知受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22.(1)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法律重刑法,与血缘政治相结合,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核心,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注重法律程序、公法与私法并立。
(2)英国没有统一的成文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习惯和先例构成;美国宪法是由1787年制定的成文宪法及宪法修正案构成;英国宪法是历经几个世纪的渐积而成,美国1787年宪法由制宪会议制定。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纳法律于道德”材料二“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概括得出: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法律重刑法,与血缘政治相结合,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核心,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注重法律程序、公法与私法并立。
(2)由材料“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一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得出英国没有统一的成文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习惯和先例构成;结合所学,美国宪法是由1787年制定的成文宪法及宪法修正案构成,英国宪法是历经几个世纪的渐积而成,美国1787年宪法由制宪会议制定。
23.(1)内涵:儒家的“勇”德强调以“仁义”来引导;重视个人修养提升(积极入世实现人生价值);认为只有勇气勇力不是真勇(勇德为贵);尊重生命。法家的“勇”德强调“法”的约束;服务于战争和君主集权;有漠视民众生命的倾向。
背景: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列国纷争,民族认同;小农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变法创新,孕育统一。
(2)相同点:都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勇”的对立面(鲁莽与怯懦);认为勇者不怕牺牲(尚武),倡导理性之勇;认识到“勇”需要规范;看到“勇”的多重价值;领会到“勇”的实质是智慧、正义;重视“勇”的社会性。
(3)当代价值:自然德性的“勇”有利于个体和国家获得福祉和兴旺;道德德性的“勇”对个体修养、社会风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勇”是人类相通的智慧,有利于民族气节的塑造;勇德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内涵,由材料一“贱礼义而贵勇力”得出儒家的“勇”德强调以“仁义”来引导;由材料一“好谋而成者也”得出重视个人修养提升;由材料一“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违强陵弱,非勇也”得出只有勇气勇力不是真勇(勇德为贵);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得出尊重生命;由材料一“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得出法家的“勇”德强调“法”的约束;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得出服务于战争和君主集权;由材料一“勇民使之以赏,则死”得出有漠视民众生命的倾向。第二小问是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得出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列国纷争,民族认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得出小农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结合法家变法的主张得出变法创新,孕育统一。
(2)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西方)。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材料二“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得出都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勇”的对立面(鲁莽与怯懦);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认为勇者不怕牺牲(尚武),倡导理性之勇;由材料一“怯民使之以刑,则勇”、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认识到“勇”需要规范;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得出看到“勇”的多重价值;由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得出领会到“勇”的实质是智慧、正义;由材料一“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重视“勇”的社会性。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西方)。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得出自然德性的“勇”有利于个体和国家获得福祉和兴旺;由材料一“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得出道德德性的“勇”对个体修养、社会风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由材料二“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得出“勇”是人类相通的智慧,有利于民族气节的塑造;由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勇德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