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 记承天寺夜游(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 记承天寺夜游(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3 19:14:10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因此我根据教材与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说学法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法上我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1、朗读法:汉朝学者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理解的基石、积累的捷径、语感的源泉。学习文言文难就难在词句古奥难懂,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朗读。
2、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和虚词,需要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发现真理。让学生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录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4、讨论法: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本课使用教具为多媒体课件。
1、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谈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时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2、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与质疑法的习惯。
3、讨论法: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教师尽情地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其优点是审美效果比较直接,缺点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课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气氛,补充相关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并将松散的教学片段连缀成整体展现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效果分析
整体思路
(一)设计目的
此次效果分析目的:了解《记承天寺夜游》掌握情况。
(二)设计依据
数据显示,一是《记承天寺夜游》评测练习答题情况;
二是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情况。
(三)设计内容
依据记承天寺夜游》评测练习题。
(四) 基本做法
1.形式
本次评测练习分析采用记名式调查。
2.效果分析构成
包括教学过程、评测练习、样本资料、调查说明四个部分。
样本资料:选取教授班级40名学生。
数据与分析: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念、乐、亦、但、户、欣然、闲人等)
选项
小计
比例
A.错误三个以上(包含三个)
1
2.56%
B.完全掌握
38
97.44%
C.不会
0
0%

39
2.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选项
小计
比例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9
92.31%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39
100%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9
87.18%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9
100%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9
9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9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选项
小计
比例
A加语气词,品作者情感变化
35
84.74%
B删掉“如”,赏比喻修辞手法
4
92.31%
C调语序,悟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作方法
0
8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9
4.无句读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朗读流利)
选项
小计
比例
A、停顿不正确,朗读不流利
2
5.13%
B、字音准确,停顿正确,朗读流利
36
92.31%
C、字音不准确,停顿不正确,朗读不流利
1
2.5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9
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选项
小计
比例
A加语气词,品作者情感变化
35
84.74%
B删掉“如”,赏比喻修辞手法
4
92.31%
C调语序,悟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作方法
0
8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9
6.析“悲”这一声“闲人”包含了多少( ),
选项
小计
比例
A、理解作者无奈、心酸、嘲讽、悲凉人生感慨
0
92.3%
B、理解但说不透彻
39
5%
C、不了解作者生平不会解答
0
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9
7 再回到文本,看看苏轼是怎样的心态?结合文中词语(欣然、为乐、遂至、亦、空明等)
选项
小计
比例
A.苏轼“达观”还不甚理解
2
5.13%
B.乐观、豁达
34
94.1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9
8.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选项
小计
比例
A.流利背诵
39
100%
B.磕磕绊绊,基本会被
0
0%
C.不会
0
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9
课堂教学展示课教学设计
姓名
韩君燕
性别

学科学段
初中语文
单位
临沂实验中学
任教年级
八年级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
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理解“闲人”的含义,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
教学
设计
简介
?
一、趣味式导入
同学们,咱们先一起做一个猜字游戏。(课件:繁体“閒”)
引导学生这个字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当中,文中有一句话就描述了这个字的构造方式,你们找到了吗?(月色如户)
(意图让学生对本文的主旨字“闲”有深刻印象。)
同学们,月在西天,它是团圆、思念、故乡的象征。不过,今天老师画的月亮是会移动的(老师利用白板在右上方画一个月亮移动到白板中央),它走进了苏轼心中——今天我们就跟随苏轼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领略闲的最高境界。
二、诵读文章
1.先检查预习
请学生朗读(方式:生读——生评——生纠正)
(意图:读准读音、注意停顿、句子通顺)
2.无句读朗读(古人的文章是没有的标点的,称之为“无句读朗读”。)
(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人读书的方式,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三、疏通文意,概括文意
(课件:先自主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约3分钟)
学习文言文就要重视积累,希望你勇敢的接受挑战。
(课件出示:重点字词如欣然、户、盖、相与、积水、念、遂、但、耳等。
重点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信同学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无句读朗读”,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师:听了大家的精彩诵读,我相信你一定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四、品味文章主旨
(一)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写得这份“清闲”
比如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例如:品析:“欣然”——非常体现作者的心情,因为在一个非常幽静的夜晚,当你看见月亮,平常人根本不可能产生联想。而当月光洒进了庭中,作者却非常高兴,让我们觉得作者心情肯定很闲适才能有这样的想法。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理解读一读。
(附加;月色很平常啊,怎么作者看到月色就这么高兴呢?
引导学生欣赏“入”,实际上作者是把月色比作一位老友(拟人化),月色相邀,老友相会,不期而至的快乐油然而起)。
②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品析“亦”。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语言,是关系特别密切的朋友,是挚友情。)
(附加:赏析“步”换成“走”行不行?体会漫步的闲适,走,行走。)
(二)赏“闲之雅”——小结作者的闲趣、闲情雅致。(板书:闲之雅)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如果不是清闲的心态的话,那么他也不会写出如此的月色如水的美好画面;如果不是清闲的心态,他也不会如此面对并不辉煌,穷困潦倒的现状。
(意图:让学生通过品析字、词、句体会作者所谓的“清闲”的人。)
好文章就如是一支香梨,我们不但要反复的朗读,还要细细的品味,才能发现他的意味无穷。来,看屏幕,我们来采用一些小方法深入其中,一看究竟:
(课件添一添 品情感 填写语气词 品作者情的感波澜如惊喜(啊、唉、咦等)
a添一添,品情感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意图:通过添加语气词啊、咦、哦、呀、唉等,体会作者情的感波澜。如惊喜、恍然大悟进一步问学生为什么原文没有语气词呢?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言简义丰,古典韵味。)
b删一删,赏修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课件 :去掉“如”字。赏比喻句,原句把月光比作澄澈透明的积水,写出月亮的明亮、皎洁。去掉如字,就是写积水无月光意思了,意思就变了,味道也就变了。诵读其味道)
c换一换 悟写法
(课件: 第一句有疑问的感觉本来以为是藻、荇,可是没有水啊,这才了悟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一交换则没有这种感觉,索然无味啦,那怎么说交横呢?竹柏影随风摇曳,衬托出月色的幽静,则是动静结合。不由得想起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三)析“闲之悲”
师:好一幅清幽淡雅的月夜美景图啊!我们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沉入到了词语当中,发现苏轼文章的“清闲” 。可是,同学们——苏轼真的这般清闲吗?一起看:
(课件苏轼
21岁高中进士; “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元丰二年)43岁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同学们,苏轼内心深处想做一个无官的闲人吗?(不想)
他何尝不想在朝中为官,为国效力。实现他年少时“致君尧舜”的理想。
(课件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
这一声“闲人”,包含了多少( ),这一声“闲人”,包含了多少( )
(意图: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孩子们体会作者的无奈、悲凉、辛酸、困惑。解释为什么用这两个词语?因为苏轼有着伟大的胸怀,为国效力,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他就变成了这样的闲人。所以无奈;困惑就是自己有一颗这样的雄心壮志,而且也有这样的能力,却不能伸展。)(35分钟)。
师:也就是说苏轼这声闲人何尝不是一种自嘲啊!这一声“闲人”感情很复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懂这个句子。(板书:闲之悲)读出它以后,仿佛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一丝丝的悲凉。
(四)说“闲之达”
让我们再次回到文中去看看,苏轼有没有哀鸣人生的苦闷,哀叹仕途的失意?有没有?注意老师写出的这些词,出声来读。
(老师圈划词语:欣然、为乐者、遂至、亦、空明、闲人)
从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人生“达”观——乐观 、豁达。
方式:生读——师读——学着老师读一读,好的地方可以借鉴,不好的地方可以修改。生自由读——齐读)
五、美文 美读 寄情
①配乐朗读。——把你的理解,古典韵味的语言献给大家。
②视频朗读——著名的的朗诵者方明也来到了我们现场,听吧!
视频播放(最后一句,加手势示意学生一起读)
③背诵——教学生背诵方法:构图背诵法 六要素
(什么时间,因为什么,谁?到了哪里?看到什么景?从而抒发了感慨。)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领略到了闲的最高境界。仅仅通过一节课,想了解苏轼的全部是不可能的,今天只是我们的一个起点——苏轼的那份豁达和坚守如同皎皎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我想,这份豁达和坚守更应该照进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当中。
带着今天起点:在起跑线上的祝愿 -----让我们常怀豁达之心,永做乐观之人 。
来,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来深情诵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结束,我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