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是天气》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和说明方法都没有了解。但是这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入门课,老师需要讲得浅显易懂,使学生能够对说明文有一定的了解即可,不求全面深入。
《看云识天气》效果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而是由学习主体的自主体验而发现的。教师的作用变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促成者,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命令性的任务去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教师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引导、点拨、调控,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板书课题不
二、出示教学目标
1.懂得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2.提高提炼信息概括内容能力
3.培养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速读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
(2)、课文告诉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课文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的?
(粗略板书)
四、研读:体验感受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1)、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五、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六、拓展练习——头脑加油站
多媒体出示选择题(仿照王小丫主持开心辞典的模式)
七、课堂小结
八、试说学习本课的心得体会。
1、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样可以写得好文章。
2、抓住事物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进行描摹。
3、注意随时搜集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积累并整理,以丰富自己的语言。
(如:谚语、俗语、流行语等)
九、课后作业
1、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你在一周内观察到的云的情况,试预测天气的变化。
2、收集并积累有关云的谚语、成语、诗词等。
课件45张PPT。看云识天气
蒙城中学: 张桂荣看云识天气下页认读下面的字
峰峦 点缀 绫纱
弥漫 月晕 崩塌
一霎 间 1、速读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
(2)、课文告诉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整体感知: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3)课文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的?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速读,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招牌看云可识天气: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薄云(晴朗)低而厚的云
(阴雨风雪)形态光彩晕 华虹 霞怎样看云
识天气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看云识天气层次美研读:体验感受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卷云卷积云积云高 积 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 雨 云晕 日 晕 月 晕华虹朝霞晚霞晚霞 品味欣赏 品味文中写得最生动的片段或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例: 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修辞: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形状,洁白和轻盈.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小结:这些比喻,抓住云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美点举例: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3、“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
小结:这些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
美点举例:说读:品味语言请你用“我认为……写的美,美在……”的句式,对文章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或段落和你对它的评价推荐给大家.美在 修辞
美在 准确
美在 谚语
美在 ……语言美太阳落地云来抢,不等半夜听雨响。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落云里走,雨落半夜后。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鱼鳞天,不雨风也颠。日落乌云接,风雨定猛烈。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起了泡泡云,
不过三天雨淋淋。头脑加油站请选题12345678第一段中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A.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C(2分)连线题卷 云最高象征晴朗雨层云更低雨雪连绵积 云2000米左右阳光温和(2分)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请说出至少三种。考 考 你(答对一个得一分)诗句积累 请说出三句以上带有“云”的诗句。(答对一个得一分)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2.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
3.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4.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进入了梦乡。( )比喻引用排比拟人(2分) 将相声《报天气》片断改写成一段正规的天气预报(4分) 长沙地区的天气渐晴,那是风和日暖,天是瓦蓝的,云是嫩白的,太阳是彤红的,晒得人是热辣的。仿照文中的句式造句。 示例: 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__ , 像__ , 像__。
月光照在地上,像__ ,像__像___。(2分)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各一分) 一、 ( 1 )总说云和天气的关系。三、(7)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文章的思路二、(2—6)怎样看云识天气。
云的种类云的光彩课堂小结我的学习心得1、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样可以写得好文章。
2、抓住事物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进行描摹。
3、注意随时搜集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积累并整理,以丰富自己的语言。
(如:谚语、俗语、流行语等)课后作业
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你在一周内观察到的云的情况,试预测天气的变化。
收集并积累有关云的谚语、成语、诗词等。
天道酬勤下课再 见 !《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看云识天气》观课记录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小品文,张老师的这堂课紧紧抓住这一文体的特点,展开生动有序的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
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张老师从日常的看云和天气关系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话闸子被打开了,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其次、问题的设计有趣新颖,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老师在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不仅让各知识点得以落实,而且让学生乐于学习,而学生乐于学习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张老师设计了两个主问题:①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②文中哪些语段写薄云?哪些语段写厚云?请学生快速阅读3—4两自然段,然后用□框出各种云的名称。
第四、精读与速读结合。速读全文,有利于整体把握;而对于那些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则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慢慢品味,让学生体会小品文的特点。在品味语言这一点上,张老师采用了对比朗读让学生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如:“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空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象征。”括号里的词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以致用,类似的例子叫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例加以品析,印象也就更深刻了。又如:“那最轻盈的……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与“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前后两句对比朗读,学生不仅感受到这里语言的生动性,还体会到生动性语言的表达效果。
当然,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我自己也有一些小小的建议,比如叫学生介绍云彩时,一定要选择特征明显的图片;设计的问题字不能显得太小。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请多沟通。
《看云识天气》评测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弥漫( ) 日晕( ) 谚语( ) 峰峦( ) 粼波(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3、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 )
(1)、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2)、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3)、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4)、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5)、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6)、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7)、出现晚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4、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二、课内阅读: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在飘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 )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 ;(2) ;
(3) 。
2、释加点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
(2)变化无常:
3、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三、课外阅读: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但是正是炽热的阳光最能“摧残”这些冰块。不过,科学家想出了办法让太阳对冰停止“敌对行为”不要那么水火不容。
太阳当然不能直接制造冰块,但可以“曲线”造冰。比如,用电冰箱造冰,就是曲线造冰。电是一种能源,它可以使电灯发光,使电炉发热,却也能让冰箱造出坚硬的冰块来。电是能源,太阳也是能源,既然电可以造冰,太阳光为什么不能造冰呢?
因此,从道理上说,太阳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块来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使太阳能通过光电池把光变成电,再用电来开动冰箱。但这个方法要使大量的光电材料,成本高。为了让渔民都能买得起,法国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太阳能冰箱——一种能自动制冰的机器。
这种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外形像一个恒温箱,它既不用电,也不用烧油,就靠一个太阳光接收器。在接收器里装有许多活性炭颗粒,活性炭中有许多小孔,孔的直径只有百万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积加起来很大,有1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面积的1.5倍。在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进”甲醇,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活性炭可以吸进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么作用呢?它和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夜晚没有太阳时,因气温下降,接收器内的活性炭就吸进液态的甲醇。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作用。气化后的甲醇流到制冰订的冷凝器变成液体,夜晚时又被活性炭粒吸进小孔内,每天就这样日夜循环制冰。
这种制冰机的优点是不用电,而利用“天赐”的太阳光“良源”。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阴天时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气化吸热,反而不能制造冰块。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有用武之地。
1、解释第二段中“曲线”一词的含义:
2、第三段中“从道理上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3、从第五段中摘取、组合字词,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内:
甲醇所起的作用是: (只填四字),从而制冷。
4、从整体上看,“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具有哪些优点?
5、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四、中考链接:
1、(2009湖北黄冈)
【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1分)
2、(2009安徽)
校学生会准备于5月4日下午两点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与文明同行”的座谈会,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12分)
(1)请你以“文明”二字开头,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①紧扣座谈会的主题;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不超过20个字。
答案:一、1、mí yùn yàn luán 1ín
2、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3、(2、1、6、5、3、7、4)
4、第四句,语言比较生动,其他的语言较平实。
5、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
二、1.⑴。表示前面是总说,后面是具体描述。⑵;表示前后是并列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云的种种形态。⑶……表示云的变化情况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 ⑴姿势与神态千变万化。“有的像羽毛,……像雄师,像奔马……”⑵变化不定。“刚才还是白云朵朵,……大雨倾盆”。 3. 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⑵这段是全文的总说,后面将作具体说明。 4.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5.比喻、排比、对比 6.C 7.不能。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象情况。“天气”往往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内的气象情况,所以用“天气”恰当、准确。
三、1、间接 2、不能。从本文看,主要侧重于介绍太阳能造冰的实际应用及方式,“从道理上讲”强调了其可能缺少推广价值的一面。 3、气化吸热 4、廉价不用电 5、略
四、1、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示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分)
2、示例:文明像灯塔,为我们人生航船指明方向。
示例:文明是滋养我们成长的甘泉。
示例:文明,人生旅途的路标。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教学《看云识天气》以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在教科普文章时,不能再用分析文章体裁、分析说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等传统的做法来安排教学,学生学之厌倦,效果也堪忧。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关注科学、培养能力、养成习惯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有意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而应更新观念,改进教法,适应新课程需要,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教学中可采取引导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得大量信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课文中的重要语段进行解读,同时培养相关能力。
2、激趣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激趣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伊始,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开始激趣很重要,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角色,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感情。而学习过程中的激趣作用也非同小可,因为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及量的增多,容易引发疲劳,产生厌战情绪,此时若教师能够善加点拨、巧妙引导、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则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胜利。
3、本课教学设计存在的亮点是:一、通过完成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而活动“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且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种云的特性。二、评析我最喜欢的句子,旨在通过比喻句的搜集,通过其在说明文中的不同,从而让学生了解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并通过课后研习与练习二,学会用打比方的方法去描摹事物。
4、亮点如若发挥不好,便是最大的败笔,虽然本课教学设计是预想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有所收获,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本人对学生学情分析不够,同时在课堂上,没有注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调动方法,以至本堂课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本课在设计上也有不足之处,如对说明方法的讲解过于简略。
《看云识天气》课标分析
让学生学会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注意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的区别;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比较难以分清楚层次及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