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七八班的学生,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平时小组合作的比较多,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尚可,课堂气氛活跃,平时上课的时候比较活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但是由于处的时代和自身的经历,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并不很感兴趣,写作时不知道从身边小事写起,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语言上过分的追求词语的华丽而没有生命力,而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让学生明白平淡也能出美文。因此,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了解民俗,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写作时从生活小事写起,注重细节的描写和语言的品味。
本节课课堂效果分析如下:
注重了学生的朗读品味,体现语文味的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语文味。本课在读中让学生去感知课文的内容,注重对语言品味,挖掘。
学生的获得充分的展示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放手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的展示的舞台就有多大。本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学生被肯定的幸福感。
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了生活实践,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本课通过学生端午风俗的学习,认知传统文化的意义,拓展到生活中,珍惜民族传统的文化,热爱生活,从小事做起生活处处皆语文。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的风俗,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 .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脚步》中有沂蒙山煎饼的视频,让学生谈谈看后的感受激发对美食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大淖纪事》《受戒》;戏剧剧本《沙家浜》。作品特色:多表现“凡人小事”之美,平淡质朴,娓娓道来。被后人称为“二美”即“美文家”和“美食家”。
三:自主学习:1.字音2.字形3.文学常识。
四:朗读感知:
(一)初读课文,说风俗。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描写了他们家乡哪些端午习俗呢?
(二)再读课文,吃鸭蛋。
(1)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在江苏高邮录制啦,本期要为大家介绍的美食是高邮的鸭蛋,请你结合文中所说介绍一下高邮鸭蛋的特点。
(2) 资料链接:高邮鸭蛋网http://www.xici.net/d17437244.htm高邮鸭蛋自古就有“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的美誉,为让高邮鸭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高邮鸭蛋网特向广大网民朋友征集高邮鸭蛋的宣传广告,一经征用奖金百万。
(3)鸭蛋除了吃以外还有那些趣事?
(三)精读课文,品语言。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请你从文中各找出你喜欢的语句用我喜欢——一句,因为它——的形式。
师生共同品味:
示例:1. “哦!你们哪里出咸鸭蛋!”
“哦”换成“呀!” 可以吗?为什么?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扎”能否换成“捅” 为什么?
删去“吱——”,效果有什么不同? “冒出”能否改成“流出”或者“喷出”。
五:悟乡情:
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相带给我们看。汪朝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地饱含着的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高邮??汪曾祺
——《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六:资料链接:汪曾祺自述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
七:拓展延伸:用你手中的的笔,写出你感受最深的民俗节日的中的一个片段或者细节。
教师寄语: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的血脉,没有继承和沉淀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让我们从这一刻起开始保护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
课件18张PPT。端午的鸭蛋讲课教师:公艳霞
学校:流峪中学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大淖纪事》《受戒》;戏剧剧本《沙家浜》。作品特色:多表现“凡人小事”之美,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学习目标
1.了解端午的风俗,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 .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描写了他们家乡哪些端午习俗呢?说风俗说风俗吃鸭蛋舌尖上的高邮鸭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在江苏高邮录制啦,本期要为大家介绍的美食是高邮的鸭蛋,请你结合文中所说介绍一下高邮鸭蛋的特点。资料链接:高邮鸭蛋网http://www.xici.net/d17437244.htm 高邮鸭蛋自古就有“不识高邮人,先识高邮蛋”的美誉,为让高邮鸭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高邮鸭蛋网特向广大网民朋友征集高邮鸭蛋的宣传广告,一经征用奖金百万。鸭蛋也艺术语言美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请你从文中各找出你喜欢的语句用我喜欢——一句,因为它——的形式。品语言1. “哦!你们哪里出咸鸭蛋!”
“哦”换成“呀!” 可以吗?为什么?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扎”能否换成“捅” 为什么?
删去“吱——”,效果有什么不同?
“冒出”能否改成“流出”或者“喷出”
品语言平淡自然也“美文” 江苏电视台为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相带给我们看。汪朝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几遍才算够?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可是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他反抗的声音。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爸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地饱含着的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爸去世以后,我们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高邮??汪曾祺
——《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
悟乡情文章主题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 汪曾祺自述: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
写作训练: 用你手中的的笔,写出你感受最深的民俗节日的中的一个片段或者细节。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的血脉,没有继承和沉淀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让我们从这一刻起开始保护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
教师寄语谢谢!再见!《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端午的鸭蛋》观评记录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对公老师执教的《端午的鸭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说实话,本文这枚端午的鸭蛋并不好品尝,越是经典的文章越是难以上出新意,对于公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课堂气氛融洽和谐。“教师眼中不能仅仅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公老师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从开始的视频导入新课到学生说风俗,吃鸭蛋,童年的趣事,广告语的设计都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学生的回答是本堂课的亮点,无论是方言的模仿,还是广告语的设计都出人意外。
2.注重学生的阅读品味,学生读的较充分,初读,再读,品读,小组合作读,推荐展示读,读的形式较多。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挖掘,如让学生品味句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扎”能否换成“捅” 为什么?删去“吱——”,效果有什么不同? “冒出”能否改成“流出”或者“喷出”,保持了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出了语文味。
3.课堂结构完整,重难点突出,目标达成度高。针对本课的教学公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的风俗,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 .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本堂课紧扣目标,教学过程按照说风俗——吃鸭蛋——品语言——悟乡情等环节层层开展。逐步加深。
4.情感教育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学习作者从小事中感悟生活,从一枚小小的鸭蛋中品尝生活百味,进而热爱民族的文化,热爱生活,体验感悟到位。
金无足赤,课也无完美,公老师虽然注重了学生的小组合作但分工不是很明确,老师的思想需要进一步开放,把更大的空间放给学生。以上是我对公老师课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门楣(??????)????苋菜(?????)????籍贯(??????)????腌腊(???????????)???络子(???????)???大襟(??????)????车胤(???????)
2.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特点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读下列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A“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B“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C“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3. 写作训练:用你手中的的笔,写出你感受最深的民俗节日的中的一个片段或者细节
听了很多专家教师的课,对于语文课的教法似乎也终有些领悟,可是当自己走上讲台去真正上一节课的时候往往和自己预想的效果不一样。针对我执教的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我的反思如下:
(1)相信学生是能创造奇迹的。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准备的有多充分,而是学生发挥的有多到位。教师过分的表现自己往往会掩盖学生的光芒。有很多教师特别爱表现自己,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自己被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学生则像观众一样只能去给老师鼓掌。本堂课我注重让学生去发现,品味,展示。本节课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马潇俊也精彩的回答了问题如本地方言的模仿,广告语的设计。总之本节课学生真的是去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而非观众。
(2)教师是学生的合作指导者。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中去,也要和学生一样,不能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我很喜欢和学生一起探讨的感觉,享受每节课和学生一起的感悟分享,本节课我和学生分享了一些手工制作,分享自己的阅读的感悟,当然我觉得自己做得好不够充分。教师还不能仅仅是合作者关键的时候教师还要适当的去引导学生。
(3) 教学过程不是机械的制造的流程。一堂好课不因该是受过程限制的,应该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得心应手,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达成。可是我的这节课感觉还是没能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师的个人感悟的太过明显,没能做到无法预知的精彩。学生虽然表现不错可是还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自由发挥。
总之本节课,学生的积极表现和课堂参与能力还是比较理想的,教师的教学方式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努力。相信经过不断的磨练和学习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有所提高的。
(1)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注重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教师适当的参与引导。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本文的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读,再读,品读等环节。
(3) 新教材是以“生活主题”组合单元,遵循的是学生的生活轨迹,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容易做到“沉浸-体验-感悟”。本单元以民俗为主,本文《端午的鸭蛋》抓住作者儿时家乡端午的风俗,家乡鸭蛋的趣事,特点,寄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中紧扣课标让学生感知课文,体验感悟。悟乡情一环节注重学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