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 云南的歌会(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3 19:28:46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对通俗歌曲知道的不少,但对民歌了解的却不多。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学唱民歌。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和本课学习中领略民族风情,完成教学任务。程度较差的同学对“山路漫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多下一些功夫。
效果分析
通过人物描写的当堂练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写作,语言生动形象,有的同学善于刻画人物的面目神态,描写细腻真实;有的学生善于描写人物的神韵气质,语言富有灵性。通过比较阅读和写法指导,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写实和写虚这两种人物描写方法,效果很好。
学生练笔展示:
1、他戴着一副超高度数的眼镜,《三国演义》他读了不少遍,所以历史倍儿棒,历史课的抢答环节他基本全揽。唱歌他很有特点,还自称“跑调小王子”。
2、中等身材,个子不高,长着一张娃娃脸,说话声音特别细,像小女孩的声音,还着着“独特”的笑声,听着给人一种要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3、她,外表文静,内心活泼,一双眼睛清明如水晶,一笑两颗大门牙,生长得一张白里透红的脸,经常有一条马尾辫在后面,她喜欢穿运动鞋,人很善良,又很乖。
4、一头略黄色的长发快要及腰,五官干净,一笑露出齐刷刷的小白牙。穿了身淡紫色毛呢褂,腰间捆个绿白相间的扩音器。气流一出,声音便传遍了整个教室。高挺的鼻梁傲然立于两眼之间,一双追风耳静静地听着教室里的风吹草动。
5、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一到学习的时候非常安静。可走路时又打破了她的形象,快的像风一样,双臂快速摆动着,双脚紧跟着迈动。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你的眼前。
6、他好像很少洗头发,油光锃亮的发丝上总是沾染着各种灰尘、头皮屑,让人不忍直视。那一头毛茸茸的发丝好像从不打理。
7、一双清澈的眸子,似乎能将世界看透,还带着丝丝忧伤。性格也是双面的,时而“沉默是金”,时而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8、留着一头油光光的头发,中分得像个汉奸。走起路来一踮一踮的,两只狐狸般的桃花眼总是不停地打转。
9、她走路时总是挺直了腰板,让人看出她的端庄气质。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感知文章内容,领略云南歌会的风采。
2、过程和方法:采用美点寻踪的方法赏读课文,品析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精彩的语言。
3、情感和态度: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赏读课文,品析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精彩的语言。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学生课前活动: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历、作品、文化成就等。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3、搜集有关云南的图片、民歌,和老师共同制作“云南印象”。
五、教学过程
(一)、诱境导入,渲染氛围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喜欢旅游,而且老师一直向往一个地方——云南。在老师的心中,云南是一首诗,是一个梦,更是诗与梦交织的绝美画卷。来吧!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开启云南之旅,一同去领略云南的风土人情。
(播放“云南印象”,学生欣赏“云南印象”。)
感觉怎么样?谈谈你们的云南印象。
(学生畅谈云南印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走进风光旖旎的云南,去欣赏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
(二)、走近作者,明确目标
找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情况。教师投影补充作者资料。
学习要有的放矢,投影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走进歌会,整体感知
《云南的歌会》描写了三个歌会场面,这三个场面的唱歌方式、唱歌地点各不相同,试着给这三个场面拟出小标题。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概括。)
“山路漫歌”中为什么用“漫歌”而不用“唱歌”?
(四)、赏读歌会,美点寻踪
沈先生说过:“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沈先生从云南人的歌声中听出了意思,更把《云南的歌会》写得富有意思。
同样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地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由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的精巧!接下来请同学们带上你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一起赏读歌会,开启我们的寻美之旅。
你认为文中哪个歌会场面写得最美,最有意思?为什么?
要求:1、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歌会美点。2、针对歌会写作的侧重点,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赏析。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组员讨论交流,寻找歌会美点。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赏读,展示歌会美点。
学生展示“山野对歌”中对“年轻女人”的描写后,引导学生针对下面两段描写进行比较阅读。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沈从文《云南歌会》)
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比较:以上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段描写,为什么?
(学生思考,赏析。)
教师总结:甲段写实,刻画细腻真实,使人感觉如在眼前。乙段写虚,: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不管运用哪一种描写方法,都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小试牛刀:选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一位同学画像,要求抓住人物特征来写。
(学生练笔,展示,猜猜写的是谁。)
学生展示对“山路漫歌”精彩的景物描写的赏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一段环境描写动静结合,把自然景物写得有声有色,美不胜收,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可是文章题目是“云南的歌会”,作者写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唱歌”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有云南的灵山秀水,才有了淳朴本色的云南民歌。作者沈从文说过:“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果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朴素真挚而美妙感人。”
(五)、走进中国民俗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里的景美、歌美、人美,情更美,在这里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了下一辈。正是这份浓浓的情,这毫无保留的传承,才能留住我们的民俗文化,留住我们的根。
让我们驻足中国民俗,共同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最后希望同学们热爱民俗文化,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
(学生欣赏中国民俗文化,观看临沂河东三官庙龙灯扛阁的图片和有关龙灯扛阁走进上海世博会的新闻报道。)
(六)、布置作业:
1、收集当地的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临沂风情” 为题,写一篇随笔。
2、阅读沈从文的《边城》。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 人(写实)
山路漫歌 景(衬托) 淳朴本色美
山寨传歌 情(场面)

课件33张PPT。临沂河东区益民实验中学
执教人:杨玲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当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1987年和1988年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有的放矢:1.感知文章内容,领略云南歌会的风采。
2.欣赏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速读课文,思考:
《云南的歌会》描写了三个歌会场面,这三个场面的唱歌方式、唱歌地点各不相同,试着给这三个场面拟出小标题。走进歌会、整体感知: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作家的意思——《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样是写唱歌,不同场合的歌会侧重点和写法却各不相同。正因为这样,文章才能把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地展示出来。
你认为文中哪个歌会场面写得最有意思?为什么?
要求:1、组长组织讨论交流。2、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歌会美点。3、针对歌会写作的侧重点,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赏读歌会、美点寻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果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朴素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沈从文《云南歌会》)
上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段描写,为什么?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写人,各有千秋写实:刻画细腻真实,使人感觉如在眼前。写虚: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不管运用哪一种描写手法,都要突出人物的特征。 选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一位同学画像,要求抓住人物特征来写。小试牛刀:
(猜猜我写的是谁)临沂河东三官庙
龙灯扛阁 热爱民俗文化,
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
作业:1、收集当地的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临沂风情” 为题,写一篇随笔。
2、阅读沈从文的《边城》。
录制时间:2015年4月17日
录制单位:临沂市河东区益民实验中学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俗文化,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云南的歌会》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在教学时,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从教室走向云南,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领略我国的民间文化。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一课时(40分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感知文章内容,领略云南歌会的风采。
2、过程和方法:采用美点寻踪的方法赏读课文,品析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精彩的语言。
3、情感和态度: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重点:
1、欣赏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精彩的语言。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老师观课评课记录
郭娟娟:
杨老师的板书设计简洁大气,浑然天成。我以为最有创意的就是“写实”“ 衬托”“ 场面”,这既是是作家写作不同的侧重点,更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把握所得出的结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周志刚:
教态从容,杨老师讲课时的手势、声音、语气语调、表情眼神都是那么富有鼓动性、感召力,而且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
张前堂:
教学流程简洁自然,有序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开展了“诱境导入,营造氛围”、“走近作者,明确目标”、“走进歌会,整体感知”、“赏读歌会,美点寻踪”、“走进中国民俗,感受家乡民俗文化”六个板块,版块清晰,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
史记霞:
注重语文课的朗读,一堂课下来,朗读多达七、八次,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值得体会、交流的地方,杨老师都采用读一读的方法来化解疑惑。
皮玉叶:
关注细节,注重课堂生成。一堂好课虽然需要预设,需要把握基本的程序和环节,但它更多地表现在动态性、灵活性、调适性和创新性上。杨老师课堂语言生动活泼,课堂驾驭能力强,所以学生临场的“意外”老师都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把它们一一解决。所以整堂课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又不失趣味。
“赏读歌会,美点寻踪”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它表现出多角反复、品读细腻的特点。在这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个性化展示,引领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多角度赏析的方法,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
周现军:
我感觉这节课最有意思的是在学生赏读对“年轻女人”的赏读之后,引导学生把这一段描写和《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作以比较,从而掌握了写实和写虚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小试牛刀”,学以致用,给同学画像,猜猜写得是谁,从而达到了从阅读到写作能力的升华。
评测练习
在学生感知写实和写虚两种人物描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课堂练笔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的评测。
练习:选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一位同学画像,要求抓住人物特征来写。
《云南的歌会》课后反思
《云南的歌会》是新课程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情调的歌会场面,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所以我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始终把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作为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图片构建教学平台,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带领学生走进云南,走进中国民俗,领略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首先我采用诱境导入来营造氛围。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所以,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开头我是这样设计的:伴随一曲云南民歌《蝴蝶泉边》,并配以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在听觉以及视觉的美的冲击下,进入课文情境。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三个歌会场面拟出小标题。概括能力,需要学生的静思,需要一种深度的思维,是学生高速旋转的异常活跃的大脑和静止不动的身体和课堂环境的有机的结合。
我把这堂课的主要环节设计成“赏读课文,美点寻踪”。在这个环节,让学生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针对歌会的侧重点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赏析点评。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中心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歌会场面写得最有意思?为什么?在这个中心问题下,在学生展示的同时,伺机引导学生比较《云南的歌会》中对“年轻女人”的描写和《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掌握写实和写虚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小试牛刀,让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赏读“山路漫歌”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这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以突破教学的难点。在整个赏读的环节,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体悟和情感体验,在学生反复的朗读和吟咏课文中,使得学生沉浸其中,涵咏语言。
在课堂的结尾,让学生驻足中国民俗,感受我们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最后,让学生观看河东三官庙的龙灯扛阁走向上海世博会的视频,感受家乡民俗的风采。
总之,这堂课的核心内容是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以文本语言的学习、品味、赏析、运用为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品味等,透过优美的文学语言,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灵魂得以触动。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第二、课堂语言有时不够精美,有点碎。我要想法设法去改掉,使教学语言更加精炼。
第三、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争,如何将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将边教学边思考,边思考边前行。
课标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这一单元的课文就是对这一目标的体现。“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基于这些和对教材的认识,将通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赏读来感受民俗,了解民歌,并且利用图片、视频等课程资源来丰富学生对民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