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 诗词曲五首 水调歌头(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3 19:54:33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新课改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本课设计为诵读与赏析相结合,独立品读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教会学生如何依据具体的词、句与写作背景,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水调歌头》效果分析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教好它,让学生掌握它,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于是本节课,我按照导、朗读、品读、赏读、主题拓展、诵读、唱读等环节,竭力完善整个教学过程。本课前我已经下发导学案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课文,并查阅相关的资料。由于预习比较充分,所以学生在课堂展示中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
依据教学重难点,我让学生反复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加入了一些视频朗读及配乐,很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适时加入一些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词的意境与作者内心的感情。在小组讨论交流与展示环节中,同学们积极主动,语言表达完整深刻,我也做到了依据学生发言恰当地点评了学生,适时地引导了朗读,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拓展延伸续写与主题赏析咏月名篇时,学生积极思考、赏析,大胆地交流展示,说出了自己的感悟与赏悟。在最后还顺利实现了诵读。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听、说、读、写 、赏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锻炼与提高。
一堂课下来,我也仔细反思自己的不足,比如:开头时,面对镜头有些紧张,语言有些不流畅。面对学生发言,点评语还不够简练、丰富,有点急于帮助学生下结论,其实更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重新组织语言,说明白自己的赏析感悟。再者,本想设计关于“月亮”与苏轼相关古诗词主题学习的,但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实施好。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关于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改革不是一个口号或者一次演练,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行动,今后我会努力学习、探究并竭力实施!
课题
水调歌头
主备人
李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读出词的音韵与意境。2、精心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探究经典佳作,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怀。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一课时
教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赏月画月
先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张图片,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从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虽然地点不同,背景不同,但都有月亮,而且是不同形态的月亮。月亮美不美?你喜欢它吗?喜欢,咱就把它画下来,好吗?请2生到黑板上画:一个月牙,一个大弧。师画一个圆月。请看咱们画的月儿,有何不同?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喜欢圆月吗?因为老师小的时候,家家都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一到晚上所有的小孩都出来玩,特别是有月亮的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与小伙伴们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特别的开心快乐。所以,每当我想起童年往事,眼前总会有一轮明月呈现,她已成为我童年的美好记忆。不知大家有这种感受吗?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辈子爱月亮的词人苏轼,共同学习他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我的导入设计意在调动学生生活储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的美、生活美,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诗词的学习氛围。
二、文体知识了解
1、请看课题,他是本词的题目吗?是什么?你知道这个词牌的由来吗?Ppt资料:
2、再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三、读词
读月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下面请听视频朗读。他读我们听,我要注意听什么?准备好了吗?
他读的感情充沛吧?你感受到的他的朗读技巧了吗?比如:
2.同学们真会倾听,听出了门道。下面请根据老师的提示自由朗读。要求:字正腔圆地读。注意读准“阙”、“不胜”、“绮”等字音;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有情有味地读(配乐)。对于第三个要求,可以在品读赏析后再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读出味道来了吗?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点评读。他读得怎么样?你感觉他那个句子读得最好?
4、齐读。(配乐)

生听读、自由读、展示读、点评读,齐读,反复朗读中,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更要展开想象,体会词作意境,与作者感情,努力读出韵味。
四、品词
品月
1、随着大家的朗朗读书声,老师的思绪仿佛穿越到了900多那个夜晚,看到诗人站在皎洁的月光下把酒问天。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你知道吗?
2、中秋节的夜晚,你怎么知道的?中秋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而苏轼呢,他又是怎么过的?子由是谁?“兼”为何意?那么他此篇究竟想表达谢什么?
3、请看Ppt了解写作背景,
4、再看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中秋之夜,他快乐吗?(先请品读语言独立思考,再小组内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依据学生发言适时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5、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可先让生说:认为他不愉快的请举手,请说出你的依据。
师根据学生发言做好点评、引导,例如:
a、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可以看出他
b、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以 看出他心里想回朝廷做官,但又怕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
c、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可以想象出
d、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读出他
6、充分认识到他的痛苦后再赏析辩论:认为他愉快高兴的请举手,并说出你的依据。例如:
a、从“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人难全。”可以想到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与家人的分离,作者能有如此豁达的感悟,可见其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
B、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感受到
C、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以看出他已经想通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此时苏轼由苦闷、矛盾到豁达、祝愿等心里的变化,以及那份难得的快乐!
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他的份快乐与祝愿。
6、师小结诵读:(投影)有人这样总结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他虽被小人中伤下狱,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仍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品中小序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品析诗词;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结合背景,大胆联想,揣摩分析作者意愿;
通过引导,逐步加深理解,体味诗词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
坚持诵读与品味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深化对诗词的感受力,体会诗词优美的语言和美好的意境。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选发言代。 发言时请先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句论述。
悟词、拓展
赏月
1、请用余光中诗“千年之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余音袅袅……
我明白了 …… ”续写一段话。
2、师:刚才我们探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名句,诗人们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的,请看老师整理的材料思考: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可代表什么那些情感?
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个性化感悟, 自主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提高学生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后唱词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其实古往今来,月亮一直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月亮上。同学当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思念亲人、友人的时候,请你不要忘了举头望明月,请更不要忘了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这首经典诗词。老师不禁发出这样的希望,让我们的心灵永远皓月当空,让我们的精神永远豁达豪放!
2、请同学们跟随歌手邓丽君的音乐一同唱词。(如时间允许,可以采用更多自由灵活的方式唱词:个人唱、齐唱,师生共同唱等)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怀子由????? 离愁别恨
问明月????? 苦闷矛盾
悟真理??? 豁达豪放
唱词,既起到了背诵的作用,又能以学生热爱的方式贴近诗词,更能在优美的旋律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豁达精神,一举多得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快乐?我们的口号是:学好语文,快乐无穷!
1、品读赏析苏轼的词:《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写一篇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
2、以《月下遐想》为题做为本周大作文完成。
课件28张PPT。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中学 李嵋水调歌头
题解: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而得名。关于词文体知识:词:又叫长短句,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一般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一般分为上下两阕。有的还有小序:一般为了是交待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词派,有《苏东坡集》传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听读诗歌:1、字正腔圆地读(读准字音)。
2、有板有眼地读(读好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读出感情)。朗读诗歌: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背景资料 :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41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因作诗“谤讪朝廷”获罪被贬官任山东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
他的弟弟子由也被贬谪到离他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而且那时他的爱妻已逝,他孤身一人,中秋对月。品读诗歌:请品味全词思考、讨论:
中秋之夜,他快乐吗?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明写欲回月宫,实际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欲”、“恐”二字,把他内心那种矛盾心理含蓄地写了出来。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深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月儿呀,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呢?
不应有恨,何
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豁达心境。 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
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是点明主旨的句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回到朝廷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了。
有人这样总结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他虽被小人中伤下狱,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仍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请用余光中诗“千年之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余音袅袅…… 我明白了 …… ”续写一段话。 老师不禁感慨: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 请齐读:“ 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思 乡孤 寂怀 人安 适赏析咏月名句,
感悟寄月情思:教师寄语:
让我们的心灵永远皓月当空;
让我们的精神永远豁达豪放!《但愿人长久》
1、请赏析苏轼词,写一篇课后随笔《我眼中的苏轼》。
2、以《月下遐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诗词曲五首》中的第四首
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为官时所作。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苏轼身处失意,却心怀天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向我们展示了词人由矛盾、失意到怨恨到豁达的胸襟。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更说出了千古离人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写法,以生动的文字对古今一轮月向我们做了最真、最美的诠释。
第五单元的重点是“诗歌的凝练语言”。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
《水调歌头》观课记录??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风格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内心矛盾的徬徨、自我宽慰的豁达,更有将个人荣辱上升到对天下人美好祝福的情怀,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谒望回到朝中又担心遭到排挤、打击的苦闷与矛盾。总之,这是一篇比较难上的课文,关键在于“度”很难把握。如何科学、合理地确立教学目标,灵活地处理教材,是一大难题。
本节课,从教学流程来看思路清晰清晰,各环节紧凑、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节课也是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悠扬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古典的意境中,非常自然地营造了与课文内容契合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生对月亮这一形象有感性的认识。
2、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中没有繁琐的分析,而是根据文本的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圈画批注,通过换位思考、读中悟情来进行交流。课的结尾还不忘关照学生去关注古人吟咏月亮的诗句。
3、注重学生朗读。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
4、教师注重诵读与赏析析的结合。在品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品、赏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以读导品,以赏导读”这种方式也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李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魅力。
不足之处:首先,教师指导朗读时还不够到位,应指导、点拨后再范读,学生再读,激起朗读热潮;第二、教师在主题学习环节上不够深入,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度赏析写月名篇与苏轼佳作,多让学生品读、赏析,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听评课人:禚洪庆
《水调歌头 》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苏轼,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 派的代表,如 。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即子由)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3、注音:
阙( )乘( )琼( )不胜( )转( )绮( ) 婵娟( )
4、用“/”划分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解释:
达旦: 兼怀: 几时: 把酒:
宫阙: 何年: 乘: 归去:
琼楼玉宇: 胜: 不胜:
弄: 何似: 朱阁:
绮: 绮户: 无眠:
不应: 恨: 何事: 全:
婵娟: 共婵娟:
6、翻译全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检测:
1、小序有什么作用?
读上片,回答问题。
(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
(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3、读下片,回答问题。
(1)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为何无眠?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
4、再读全词,思考: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2)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中秋节之夜,作者快乐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6、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
《水调歌头》效果分析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教好它,让学生掌握它,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于是本节课,我按照导、朗读、品读、赏读、主题拓展、诵读、唱读等环节,竭力完善整个教学过程。本课前我已经下发导学案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课文,并查阅相关的资料。由于预习比较充分,所以学生在课堂展示中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
依据教学重难点,我让学生反复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加入了一些视频朗读及配乐,很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适时加入一些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词的意境与作者内心的感情。在小组讨论交流与展示环节中,同学们积极主动,语言表达完整深刻,我也做到了依据学生发言恰当地点评了学生,适时地引导了朗读,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拓展延伸续写与主题赏析咏月名篇时,学生积极思考、赏析,大胆地交流展示,说出了自己的感悟与赏悟。在最后还顺利实现了诵读。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听、说、读、写 、赏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锻炼与提高。
一堂课下来,我也仔细反思自己的不足,比如:开头时,面对镜头有些紧张,语言有些不流畅。面对学生发言,点评语还不够简练、丰富,有点急于帮助学生下结论,其实更应该给学生时间,让他重新组织语言,说明白自己的赏析感悟。再者,本想设计关于“月亮”与苏轼相关古诗词主题学习的,但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实施好。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关于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改革不是一个口号或者一次演练,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行动,今后我会努力学习、探究并竭力实施!
《水调歌头》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还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设计多种形式朗读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2.引导交流讨论,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情境,将词续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探究、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品,赏,说,写,诵等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各地中考逐渐将文学作品的赏析,尤其是诗词的赏析列入了考试内容。这种考查方式,改变了以往单单注重积累而忽视赏析的观点,不仅考查了诗词的理解,而且对诗词的诵读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与中考链接与高考衔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