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情分析】
本人任教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大都是农村儿童,加上乡下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因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不平衡。 害羞不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他们的通性。因此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存在困难。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背诵古诗词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虽然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背诵内容,但是学生普遍认为背诵是为了考试。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把握不了诗歌的感情,不能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因此,我想在指导朗读和评价鉴赏方面有所突破,逐步训练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效果分析】
本堂课,紧扣课堂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感受作者情怀。
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组合、不同方法的朗读活动,喜欢、接受并热爱诗歌的学习。从而达到热爱诗歌学习的目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哲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案
武台中学 丁丽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苏轼达观的品格。培养朗读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创设情境,品评经典名句,让学生接受古人精神的洗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的失意与挫折。
【重点难点】
1、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苏轼达观的品格。培养朗读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2、创设情境,品评经典名句,让学生接受古人精神的洗礼。
【学法指导】
创设情境,快乐朗读。
情感体验,悟情悟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谈话导入
说起明月几乎没有人说不喜欢,古人更是喜欢对月吟诗作赋。所以有人说如果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许多个“月”子。于是乎,“千里婵娟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千里江水千里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今天让我们走进一生爱月,颂月的词人苏轼《水调歌头》。
二、朗读诗文,整体感知
1 有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对于一首诗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深情朗读。
范读 指读 齐读
2 提问:在这首词里,你看到了能样的夜晚怎样的月?
三、朗读指导,局部探究
1词中哪些语句,最浓情的体现了怀念子由?(学生赏析品评)
预设:(1)“照无眠” “转朱阁,低绮户。”
(2)“不应有很,何事长向别时圆”
重点引导:苏轼的埋怨月的情感,教师补充资料“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是太无聊,种也芭蕉,怨也芭蕉。”让学生替月伸冤。体会作者的无奈。
四、激情朗读,重点深究
(一)师提出疑问: 词中不止抒发怀子由,因为小序中,“兼怀子由”,那么苏轼对月还抒发了什么情感?
1 重点引导:“归去 ”归哪里? “ 何似在人间? ”指哪里?
2 补充时代背景
(二)如果这首词仅仅是抒发失意矛盾,不足以让人们如此热爱,正是因为作者笔锋一转,说出了为明夜开脱又宽慰自己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彰显其豁达乐观。
1. 齐读并背诵词句。
2 生活中能长长久久的都有些什么呢?(友谊 亲情 好的品格)
3 小结:正因为人的生命不能长久,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所以我们才常常发出“但愿人长久”的美好祝愿。
五、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1对比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找出相同点。
2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一下你的收获。
千年后你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了——————————————————————————————————。
【观课记录】
观课角度:教学环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堂课能紧紧围绕新课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教学。丁老师教态自然亲切。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形象。老师仅仅抓住诗歌的学习特点,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情感,在朗读中领悟“但愿人长久”的美好祝愿。整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是一堂质量较高的课。环环相扣,时间分配合理,没有平均用力。
评课人:张兆芝
观课角度:学习效果
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丁老师做得非常好。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
评课人:孙红霞
观课角度:教学评价
我觉得丁老师的评价性引导比较好。教师的讲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丁老师多次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层层深入体会苏轼的矛盾心理。
评课人:咸洪峰
【评测练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对比阅读李白的《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和《水调歌头》找出这三首诗的相同点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一下你的收获。
千年后你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课后反思】
苏轼作为此宋词之集大成者,其古词旷达豪迈的境界无疑一洗唐以来的绮丽之风,而要读懂这首词,没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绝难达到要求的。不打开想象的双翅,如何能体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达观,又何以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本首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启发式教学这一常规手段也被我放弃,为了更好地步入这节课的学习,我以多媒体手段引学生们步入了一个古意盎然的世界。情境法,诵读法都得到了展现,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一扇迥然不同的视野之窗。
对于本首词的教学难点,最初我的设计是了解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计划为他们讲授诗词的起源,特点,分类并让他们了解多样的词牌名称,可在背课中我注意到,由于学生们接触到的诗词很少,对于律诗和绝句尚且模糊又何谈长调和小令,考虑再三,我舍弃了这一环节,针对这首词重新揣摩,最终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设为教学重点。我想对于《水调歌头》的无穷韵味来说,它让人不能忘怀的绝不是流利的书写,铿锵的背诵,它让人不能忘怀的应该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独特的领悟,以及在逆境中前行的强者风范,只有立足于对诗词情感的认识,才会更好地懂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目徐行。”“竹杖芝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最大的不足是我没有让大部分学生做到醉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忘我阅读,古代诗歌的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课标分析】
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苏轼达观的品格。培养朗读及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创设情境,品评经典名句,让学生接受古人精神的洗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的失意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