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 邹忌讽齐王纳谏(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 邹忌讽齐王纳谏(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3 20:41:18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它文字较浅显,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本次教学的九年级四班,学生个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小组内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完全可以自行翻译。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分析该篇的邹忌高超的劝谏技巧,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并学会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效果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结束后,经过自己的认真反思,发现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既有所失,本该完成的内容,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又有所得,本来认为的难点,结果学生热情投入,超出了设想的预期。
首先,新课标关于初中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一、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二、品读课文,理解“讽谏”和“纳谏”的过程。 三、理解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和训练,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本来设想的难点:总结文言字词古今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学生充分发挥了小组互助合作,讨论时投入透彻,展示时积极热情。较好地解决了本环节的学习。正是在本环节投入时间过多导致后面对邹忌形象及进谏方法和齐王的形象的讲解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本来打算当堂完成的评测练习只能推到下一课时解决。
总之,以后应该加强自己在课堂上应变能力,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
郯城县杨集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编号:
时 间
2015年4月
主备人
翟玉鲁
使用人
翟玉鲁
课 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一、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二、品读课文,理解“讽谏”和“纳谏”的过程。
三、理解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积累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字词,尤其是古今词义差异大的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讽谏艺术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明确目标
1、情境导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的是忠实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在现实生活中,忠言逆耳并不一定利于行。比干因强谏纣王而遭剖心之祸,韩愈直言上谏,结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如果能把相同的劝告,以顺耳的忠言表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忠言顺耳的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由西汉刘向编订的,共33篇,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3、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2)、品读课文,了解“讽”、“纳”的过程。
(3)、理解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
1、练习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
(2)、体会停顿、重音、语气、语速等。
2、指名朗读。
3、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三、讨论质疑。
1、检查课文疏通情况。
(1)、释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2)、译句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
门庭若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总结文言字词古今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古今异义:
地方 左右
讽 明日
……
词类活用:
朝 面
美 私
……
一词多义:
朝 孰
……
四、精讲点拨。
1、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发现了什么道理? 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齐王是如何纳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被蒙蔽,并从中发现国君不易听到直言,决定进谏。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喻齐王,由小见大,推己及人,以家事喻国事,类比出齐王受蒙蔽更深的道理,启发齐王感悟纳谏的必要性。
齐王欣然接受邹忌的进谏,颁布政令,悬赏求谏。
齐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力强盛,四方朝服。
三问 三答 三思 三比 三赏 三变 四国朝齐
2、邹忌讽喻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3、讨论角色特点,分角色再读课文。
五、巩固落实。
对比阅读
甲 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晡阶藜稍唬骸肮?尾晃?跄狈ノ海渴ぃ?蚴蔷??币玻??梢杂泄ΑU讲皇ぃ?锛刹唤?徽蕉?凰溃??愣?铩!弊藜梢晕?唬?怂低醵?固锛煞ノ骸?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辏??镪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暌蛄钊瞬段?瞬氛撸?嘌槠浯怯谕跚啊L锛伤熳摺?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甑募苛??幌?鸷??依?嫫仁固锛沙鎏颖芑觯?踔劣?枚苑接谒赖囟?罂欤?饩褪且?右耘?械牡胤健?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附答案
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 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3)满一年,或“一年”;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5)跑、逃走、逃跑、出逃。
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认为(公孙甑募撇撸┯械览恚?腿八灯胪跖商锛扇スゴ蛭汗?
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晁???谱吡舜蠼?锛桑?┞冻銎???诺暮?恳幻妫?
学生联想
明确《战国策》的编者和其主要内容。
明确目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学生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解释加点字词,并依次体会文言字词古今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现象,为下步做准备。
学生先个人总结,再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互相补充。
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提交全班补充完善。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小组内讨论疑难
全班交流明确
板书设计
三问
三答
三思 四国朝齐
三比
三赏
三变
教后反思
课件8张PPT。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由西汉刘向编订的,共33篇,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学习目标: 一、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二、品读课文,了解“讽谏”和“纳谏” 的过程。

三、理解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释词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
门庭若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句 一、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发现了什么道理? 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齐王是如何纳谏的?结果如何?
二、体会人物性格和语气,分角色再读课文。
三、邹忌讽喻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甲 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晡阶藜稍唬骸肮?尾晃?跄狈ノ海渴ぃ?蚴蔷??币玻??梢杂泄ΑU讲皇ぃ?锛刹唤?徽蕉?凰溃??佣?铩!弊藜梢晕?唬?怂低醵?固锛煞ノ骸?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辏??镪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甑募苛??幌?鸷??依?嫫仁固锛沙鎏颖芑觯?踔劣?枚苑接谒赖囟?罂欤?饩褪且?右耘?械牡胤健?
4.两个片断中的邹忌和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进而发现齐王比自己所受蒙蔽更深。
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到什么程度。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实的真相。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从全文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又很生动,教学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学生在积累文言字词基础上,感悟讽谏艺术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间
2015.4.8
班级
九.四
授课人
翟玉鲁
听评教师
徐勤科 张凡飞 张振虎 李文静
评价和建议
张振虎:
学生预习充分,朗读和疏通环节较为流畅。学生在文言字词积累环节积极踊跃,全面深刻,效果较好。
李文静:
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优生带头作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张凡飞:
导语和课文内容契合,启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环节过度流畅自然。
徐勤科:
朗读充分,切实地把朗读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角色特点。教学过程略微拖沓,处理紧凑一点会更好。
反思
准备不够充分,教态不够从容,整体教学过程不够流畅。疏通积累环节虽然处理地比较充分,但是也占用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进程较为仓促。
观课记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评测练习
练习题的设计参考了近年来的中考文言文试题特点,兼顾课内和课外。既能考察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提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特设计如下:
对比阅读
甲 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晡阶藜稍唬骸肮?尾晃?跄狈ノ海渴ぃ?蚴蔷??币玻??梢杂泄ΑU讲皇ぃ?锛刹唤?徽蕉?凰溃??愣?铩!弊藜梢晕?唬?怂低醵?固锛煞ノ骸?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辏??镪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暌蛄钊瞬段?瞬氛撸?嘌槠浯怯谕跚啊L锛伤熳摺?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甑募苛??幌?鸷??依?嫫仁固锛沙鎏颖芑觯?踔劣?枚苑接谒赖囟?罂欤?饩褪且?右耘?械牡胤健?
4.两个片断中的邹忌和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人物形象,故事生动,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发学生,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关于初中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一、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二、品读课文,理解“讽谏”和“纳谏”的过程。 三、理解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和训练,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虽然自我感觉这节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在总结文言字词的古今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环节中,学生非常活跃,本打算10分钟完成的环节,实际上多用了5分钟,导致后面对邹忌形象及进谏方法和齐王的形象的讲解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时候提问冗长,过于罗嗦。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标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结合本课特点,特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一、 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二、品读课文,理解“讽谏”和“纳谏”的过程。
三、理解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本次教学的班级,学生个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小组内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次课堂教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互助,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