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
在实际的教学中,最大问题在于怎样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以及情感的变化,怎样理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
现在的学生距离诗歌写作的时间(1942年)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让学生的认知和当时的写作的背景情状差距很大,要求他们真正体味于沦陷之中国人的切肤之痛难度较大。
学生对于日本的侵略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两年多语文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主要的思路。重点在于给学生加强写作背景的渗透,帮助其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体验作者情感变化。
《我用残损的手掌》效果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师音乐声中范读,学生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然后请同学自由吟诵,体会诗歌的韵味,并且学生相互评价指出优点和努力的方向,然后,再去依据提出的建议诵读,这样层层深入,学生的诵读取得了较好的训练。 接着提问手掌为什么“残损”的?讲解时穿插时代背景,简单介绍戴望舒的,并予以评价。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重视他们对诗歌的最初的直觉,由于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是很熟悉,并拓展结合他的《等待(二)》一诗,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对那段牢狱生活的深切感触,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本诗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然后, 让学生找出诗人究竟是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紧紧地抓住它, 轻轻地读一 读,细细地品一品,在这些地方中能体会到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本首诗诗人的别具用心和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诗歌字面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选出代表在黑板上写,围绕摸索写,这样,学生摸索到了很多不同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读找到能体会这些情感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家乡被日本侵占的事实,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自己愤怒了!自己激动了!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此基础上顺势提问: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引导学生充满激情的诵读, 引用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投放于大屏幕,先教师充满深情的配 乐朗读,然后趁热打铁,引用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萧红和光未然等作家的著名语段,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 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 话”的特点。老师总结陈词,然后学生齐读,为了再次感受诗人那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两位同学来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齐背再次激发情感。
一堂课45分钟,时间虽短,但是这堂课所反映出的内容却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思想内涵、教师的驾驭能力......我想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执教多少年,上每堂课之前,都要将自己当成一个新手,踏踏实实备课、钻研教材。教学《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有成功,但也有遗憾,能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收获。今后我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多学习,多钻研,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走得更远更高。
我用残损的手掌
禚洪雷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让我们把时光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到上个世纪,当日寇的铁蹄在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留下耻辱和灾难的印痕时,无数的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其中有拿起枪杆子的,也有拿起笔杆子抗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去听诗人的他,如何用嘶哑的喉咙激情满怀的歌唱。(屏显作者图片)
二、吟诵:
1.音乐声中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个别展示朗读后评价
4.同位互读
三、对话
①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怎样理解?
生答
屏显: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老师诵读)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② 结合这样的资料,诗人的手掌为什么不是完整的,而是残损的?
生答
③手掌是残损的,国土是破碎的,当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来摸索这破碎的广大的土地的时候,他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在文章中标出。
④学生动手在书本标出
⑤PPT:从红色的部分我们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老师:这些地方大部分领土被日军侵占了,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板书:形象)
四、深入研究
1下面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看看这字面背后的意思是什么?这次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与语言进行亲密接触,把你的想法和小组交流,然后把你的智慧推选一名同学写到黑板上来。(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写下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后书写)
2、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学生依次说,用自己的语言朗读,老师指导读)
(这一环节,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屏显:
这一角变成灰烬,
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引导分析:“已、只、该、( )”的作用。
“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再来!
师:这一角以变成阴暗,那一角以变成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充分指导朗读。
3、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现在如何呢?(指名朗读,再读)
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帽子的无忧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指名朗读,再读,齐读)
4、不光诗人的家乡是如此,就连我们脚下的土地也难逃厄运。
(临沂遭受厄运的资料,学生阅读感受)
5、此时,你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站起来!(学生义愤填膺,纷纷站起来)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你愤怒了!你激动了!你义愤填膺了!你怒不可遏了!!——读!(学生齐读)
6、 是呀,这不愧是戴望舒诗歌中最明亮最健康的歌唱!我们仅仅读了两遍,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真是难能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感受到诗歌中细细搜寻: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学生自读,品味)
7、可不可以这样说,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屏显正确句子)让我们把上面的种种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学生齐读)
师在学生汇报后出示:(田间、萧红、端木蕻良等作家的名句)
师:看大屏幕(屏显:9—14行),接着读下去——(学生读至第14行)
8 老师还要提醒大家,这首诗写于1942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解放区也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 在中国文学史上,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诗坛他以象征的面孔出现,但其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在生命的终端却写下了这浸透了血与泪的现实篇章, 这样的他一次次勇敢地用手中的笔在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
(音乐声中屏显,教师朗诵: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面对这神奇美好的大地,惟有这般的热爱,才会有真爱永存啊,其时,在其时代的感召你听过同时代的这样的诗、这样的文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老师出示PPT:萧红《生死场》 田间《给战斗者》 光未然 《五月的鲜花》
五、总结诵读升华
同学们,切肤的沦亡之痛我们不能忘记,这深沉的爱国之情我们已经读懂,我们更要继承,我想我们应该在深情吟诵中和这座不朽的丰碑依依惜别。(男女生合作朗读)分工读,最后一起合)
最后出示:PPT: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