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学情分析
兰陵县下村乡大炉初级中学 田胜任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另外,没有尖子生,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在30%以上。因此当前要下大力气培养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重视中游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带动下游学生,减少差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最后一课》的效果分析
兰陵县下村乡大炉初级中语文组
1、教师授课情况
①教师仪表整洁,语言规范、和蔼亲切,具有良好的师德。
②教师授课内容充实,重点突出。
③教师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且课件制作精良,在教学双向互动、课堂氛围的调动方面体现的也很好,但学生参与度不高。
④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较强,课堂气氛既和谐又紧张严肃,课堂教学效率较高。
2 、学生课堂表现
①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但仍存在着讨论发言不够积极等现象。
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未发挥主体能动性,课堂投入不够;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思路。
3 、学习效果评价
通过与学生交流,80%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听不懂,觉得乏味。学习热情不够,懒散,需要培养学生自强、自律精神,端正学习态度。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和研讨,找到问题根源,提高学习热情,以保证学习效果。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兰陵县下村乡大炉初级中学 田胜任
【学习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完成课前储备。
2、课堂上自主交流学习成果。
3、小组合作完成合作交流内容,展示成果,并质疑探究。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课前储备:(温馨提示:宁愿在尝试中失败?? 不愿在等待中成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 )踱步( )惩罚( )祈祷( )懊悔( )
钥匙( )强迫( )柏林( )郝叟(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国著名作家。本文从题材上看,是一篇_____(文体)。本文以___________(战争)为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自己。
1、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并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跳读课文,走近人物:
答题格式: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谁),因为 _______
,在第 段的
这句中看出来。
二、【合作学习】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品读课文,理解人物。
(1)韩麦尔先生
(2)以韩麦尔先生为例,完成小弗郎士。
①小组合作交流。
②班级展示。
三、【感情升华】
学习了这篇文章, 是否激起了你的爱国情怀,请你用一句话来抒发自己的爱
国情,让你的情感得到释放,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
⑴发挥想象,课后续写课文内容,字数不少于300字。
⑵课下阅读下列诗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节选)
舒婷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吧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最后一课》教材分析
兰陵县下村乡大炉初级中学 田胜任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第二单元里的一篇外国作品,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写作特点
1.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读者倍感亲切、逼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运笔行文上,全文20多个自然段中以“我”为起始展示叙述的共有9段,文字占将近全篇的一半。课文除了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受为结构线索外,还别具匠心地“在情节的发展中具体入微地展示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活动,把他的感情变化与情节的推进紧紧地交织在一起”。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至高潮,小弗郎士的感情也扬至高峰,而悲剧性的故事结局,却又把他的感情收至谷底。随着由第一人称出发的结构线索,课文的情节发展便有了依托,主题的展现也便有了载体。
2.采用白描手法,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的夸张和矫揉造作的痕迹。文中的肖像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的穿戴、郝叟老人的面容)、景物描写(如开篇的天气、鸟鸣等)、场面描写(看布告牌、拼音练习、习字等)都使用白描的手法,不作浓墨渲染。以白描手法将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感和盘托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以白描手法渗透各种写作手段(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倍显真切自然。
3.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本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者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这和性格特点,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朗士这个艺术形象。从他贪玩不爱学习到为没有学好法语而感到难过懊悔,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有两种。一种是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紧密融为一体,这样小弗郎士所见到的人物、景色都被罩上了一层感彩,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又如“轮到我背书了。天啊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理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另外一种便是大段的心理独白,有抒情性的,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也有分析性的,如:“只要想想: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小弗郎士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5.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在情节开端部分写了两处场景。一是上学路上,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锯木场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兵在操练;。草地上自然景象轻松、明快,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的幼稚、天真心态;普鲁士兵在操练,暗示美好的国土已被侵略者控制。一是镇公所传来坏消息的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的社会环境,形象而简练地交代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所占领,创造出民族不幸的悲剧气氛。这两处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起到了牵掣全篇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典型环境。课文的字里行间渲染出庄严、肃穆、悲愤、沉痛的气氛,如:“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气氛的渲染烘托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对上课前教室里不寻常气氛的描写,上习字课教室里异常安静又使人难受的气氛,说明这“”多么重要,人们对这堂课多么重视,人们多么热爱自己的语言,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6.对比手法运用巧妙,不留痕迹地为主题服务。
课文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如上学路上明快的景色与教室里凝重的气氛、往日的喧闹与今天的安静、服饰朴素与漂亮、态度严厉与温和、空座与满座、懵懂与逐渐成熟、宣布散学时的有声(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与无声(韩麦尔先生哽住、写字与手势)之对比,以对立的两极突出了特定的历史关头阿萨斯人的沉痛表现与深厚的民族感情。小说的主题借此也得到了鲜明深刻的烘托。
7.抒情含蓄。
本文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与其抒情写意的含蓄委婉分不开。这里以称呼的改换为例说明之。“同学们”——“我的孩子们”——“我的朋友们”,其间蕴含着多么深沉、丰富的思想情感!在马上就要改教德语的时候,韩麦尔先生不是泛称“同学们”,而是称呼“我的孩子们”,真实地反映了老师对即将沦为异族奴隶的学生的痛惜、怜悯和依依不舍之情,反映了师生同呼吸、共命运的骨肉情。从上课之始称呼“我的孩子们”到课毕称呼“我的朋友们”反映了师生关系的被迫解除,反映了韩麦尔先生呼唤所有的同胞朋友奋起抗争、拯救祖国的衷肠。称呼的改换,体现着抒情的含蓄。
《最后一课》观课记录
兰陵县下村乡大炉初级中学 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三)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完成课前储备。
2、课堂上自主交流学习成果。
3、小组合作完成合作交流内容,展示成果,并质疑探究
(四)教学效果:
1、学习小组的互助性学习效益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3、要多提问后进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
4、课堂上允许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五)教学基本功:
1、教态端正,教学行为体现新课程理念。
2、能制作恰当的课件,使用效果好。
3、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强。
4、语言规范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
5、提问和练习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的。
《最后一课》评测练习
兰陵县下村乡大炉初级中学 田胜任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情节,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顺序记叙。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é____持 hǎo____叟 chà_____
异qí______祷gěng________咽ào________悔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③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 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 )( )惨白( )哽住( )
(2)在_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最后一课》课后反思
兰陵县下村乡大炉初级中学 田胜任
一、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从面对学生的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上,本节课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2.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来看,自己的效率远没有按照教材设计的课时去完成规定的内容。
3.从课后练习的指导上,因为时间关系处理的太仓促。
4.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精力投入太少。
二、改进措施:
1.注重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留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
3.尽可能多的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课标分析
兰陵县下村乡大炉初级中学 田胜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最后一课》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这堂课上,我只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走近小弗郎士,走进他的心灵,为他的心声代言。对于韩麦尔老师的分析,则从韩麦尔老师的言、行着手,来感悟一个形象高大内心充满激愤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震憾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