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4 09: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共18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40分)
1.(本题4分)辽的地方行政规划,从阿保机时即已开始建置许多州县,后来在设官分职方面也“大略采用唐制”,分设刺史、县令,也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等名号。由此可知当时( )
A.辽国普遍汉化 B.民族隔阂消失
C.民族矛盾缓和 D.民族融合加深
2.(本题4分)清朝入主中原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人保留前朝衣冠。由明朝藩国变成清朝藩国的朝鲜,向清政府请求继续穿明朝官服,皇帝认为“化外之民”可不用深究,“东夷之邦也,风殊俗异,”默许了请求,这说明此时的清政府( )
A.倾慕汉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 B.对藩属国的控制力不如明朝
C.十分重视中朝间的礼仪规制 D.对内政外交问题有明确区分
3.(本题4分)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 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4.(本题4分)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外国侵略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C.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D.影响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5.(本题4分)金熙宗将融合女真之礼的礼制推行至金朝全境,并要求“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金熙宗此举意在( )
A.完善金朝官僚体系 B.构建统治合法性 C.推动理学的世俗化 D.促进女真族汉化
6.(本题4分)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作者的主旨是
A.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
B.马嘎尔尼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
C.中国丧失了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
D.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
7.(本题4分)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人吐蕃;唐后期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虐不作”;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清朝时,驻藏大臣和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B.唐朝开始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
C.元朝政府把吐蕃改为西藏 D.清朝在西藏大规模“改土归流”
8.(本题4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如)一。”他采取的措施中最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虚心纳谏 B.善于用人 C.唐蕃会盟 D.唐蕃联姻
9.(本题4分)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骆驼载货、特别是驼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下列关于骆驼形象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 B.反映了制陶技术的进步
C.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认识的更新 D.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10.(本题4分)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广为百姓传唱。歌词大意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崇敬和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元朝
(1)特点:统治者一方面“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举措
①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 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 ,征发赋役。
12.(本题3分)结合秦-清疆域图指出中国边疆六个方位是怎么逐渐稳定下来的,进而概括六方位疆域特征。
方位 边疆管理制度 特征
东北

西北
西南

东南
13.(本题3分)明朝
(1)机构: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 。
(2)举措
①明朝在西起 、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 ,号“九边”。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 。
②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③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 、 进行经济交流。
14.(本题3分)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5.(本题3分)明的对外交往: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 体系。
三、材料分析题(共45分)
16.(本题15分)中国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作用和特殊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1)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 长城原是古代中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到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 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前中期长城沿边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7.(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和完备的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其意义在于羁縻勿绝,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元代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对内残暴属民,对中央不服,骚扰接壤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此明清统治者大多主张改土归流,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尤其是康乾盛世时候,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
——《中国羁縻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归纳土司制度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明清改土归流有何意义。
18.(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与境外政权之间,除了点状控制的模糊疆界和片状的模糊疆界,还有带状和线状的清晰疆界。宋朝与境外政权间的地带一般分为直辖郡县、“郡县之外羁縻州洞”、“过羁縻则谓之化外”三个层次。宋朝对羁縻地区通过政治上的朝贡与册封、经济上的回赐和互市、军事上设置镇寨,建立起比较完备有效的控制体系,双方并未清晰划界。宋朝与辽、夏、交趾、金数次勘界都由双方派员会商划界,实地勘定。宋夏定界后,宋朝令沿边诸路“各据巡绰所至处,明立界至,并约束城寨兵将官,如西人不来侵犯,即不得出兵过界。尔亦当严戒缘边首领,毋得侵犯边境”。双方都各守国界。宋辽解决疆界纠纷的根本依据是景德誓书,宋臣文彦博说若有纠纷,“以誓书为证,彼将何词以亢。纵骋诡词,难夺正论”。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行了有别于传统统合疆域方法的新政改革,重新统合边疆。清政府将边疆分为三类:(1)东北三省——“满洲故地”,被王朝统治者视为疆域的核心;(2)云南、广西——边疆行省;(3)蒙古、新疆、西藏——传统藩部。边疆新政内容涉及地方政制、财政、教育、垦荒等诸端,但各地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侧重。东北新政尤其是东北改设行省,侧重点在于祛除东北边疆“满洲故地”的种族属性,对内渗透中央权力,对外与日俄争国家主权;云南、广西新政与内地行省新政内容大致相当,但相同的改革内容施诸边疆省份,较之内地则多了一层抵御外部势力渗透,将该地区重新统于中央政府之下的含义……
——摘编自高月《从“大一统”到清末新政:清代疆域统合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疆界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推行边疆新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积极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契丹建国后,地方州县建置和设官分职多用采用唐制,其地方行政规划的汉化,反映出当时民族融合的逐渐加深,D项正确;仅此材料不足以说明辽国已“普遍”汉化,排除A项;民族隔阂消失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契丹政权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学习汉族不能直接缓和民族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在国内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但却默许藩国朝鲜继续穿明朝官服,因为清朝政府认为朝鲜是外国,可以采取与中国不同的制度文化,体现清政府对内政外交问题有明确区分,D项正确;“剃发易服”政策是在汉族地区推行满人的服饰和发式,不能体现对汉族文化的倾慕,排除A项;从朝鲜向清政府请求继续穿明朝官服可以看出清朝对藩属国朝鲜的控制力较强,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朝鲜国内的礼仪规制,而非中朝间的礼仪规制,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从双方交易的主要商品来看,宋方输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和文化典籍,辽方输出的则以物质原料产品为主,这是双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贸易中的反映。可见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较游牧文明更具优势,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对榷场的管理,排除B项;交易物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较多,无法得出奢侈品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C项;榷场是双方政府按照盟约设立的交易场所,非民间走私贸易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海禁闭关政策,抑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对外国侵略有一定的抵御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确实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不符合题意;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事实上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D项不符合题意。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题干可知,金熙宗向中原王朝学习相关礼法制度,并结合女真族的礼制特点,将这一套融合汉人与女真人的礼制推行至全国。在传统中国的政治哲学中,合法性往往与“德治”和“礼治”联系在一起。金熙宗通过推行统一的礼制,试图表明他的统治是符合天意和传统的,从而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推行礼制,因此与“完善金朝官僚体系”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理学,与“理学的世俗化”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推行的礼法,既有“女真之礼”,也有“汉人之礼”,所以影响的不仅仅是女真族汉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C
【分析】
【详解】从材料“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可以看出由于清政府盲目自大,丧失了与西方先进文明相互融合的机会,C项正确;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鸦片战争的爆发,A项错误;马嘎尔尼访华回国后看出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但并非酝酿侵华,B项表述错误;18世纪英国战略意图已经到达亚洲,想与中国展开贸易往来,D项错误。故选C。
7.A
【分析】
【详解】从材料中来看,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与西藏地区有所往来,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的繁荣,所以本题选A选项。B选项说法错误,元朝时开始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C选项说法错误,元朝时西藏地区称为宣政院辖地;D选项说法错误,清朝尊重西藏地区的传统,没有进行此事务。
8.D
【详解】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如)一”,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能够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唐蕃联姻,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虚心纳谏”、 “善于用人”均没有体现唐太宗的民族思想,排除A、B项;唐蕃会盟发生在唐穆宗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唐骆驼形象变化的轨迹,表现出丝绸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骆驼使用的频繁反映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日益兴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材料反映了制作骆驼陶塑技艺上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从汉到唐,对骆驼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了人们认识观念的更新,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1. 行汉法 八思巴 行省
【详解】元朝(1)特点: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举措①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12.
方位 边疆管理制度 特征
东北 ①汉:设乌桓校尉(曹操)②唐:安东都护府 ;靺鞨族(女真)渤海、黑水都督府;③元:辽阳行省;④明:奴儿干都司(女真); ⑤清:设三将军辖区(满洲); 最强对手
北 ①秦汉:匈奴的战和(燕然勒功,西迁灭族);②魏晋:五胡内迁;鲜卑改革;③唐:突厥(非一族)和回纥(回鹘,维族);④宋元:契丹女真蒙古;回族;⑤明清:瓦剌鞑靼;乌里雅苏台将军(外蒙古) 少数民族政权最乱在北方
西北 ①汉:设河西四郡和安西域都护;②唐:安西和北庭都护府;③清: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后设伊犁将军; 最弱对手,平定叛乱;
西南 ①唐:和亲及会盟吐蕃;册封南诏王;②元:设宣政院(总制院)③明:敕封,乌斯藏都司;④清: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钦定善后藏内章程》);云贵改土归流; 最和地区;历史上战争极少。
南 ①秦汉:设郡县②隋唐:封谯国夫人、郡县制;设安南都护府 最稳在南方,秦以来归属中央;
东南 ①汉:卫温到达夷洲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琉球设澎湖巡检司(正式管辖)④清: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1895-1945割给日本; 最险在东南,至今不统一,不稳定;
【详解】根据材料“秦——清边疆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边疆管理制度,(1)东北:①汉:设乌桓校尉(曹操)②唐:安东都护府 ;靺鞨族(女真)渤海、黑水都督府;③元:辽阳行省;④明:奴儿干都司(女真); ⑤清:设三将军辖区(满洲);其特征是:最强对手。(2)北方:①秦汉:匈奴的战和(燕然勒功,西迁灭族);②魏晋:五胡内迁;鲜卑改革;③唐:突厥(非一族)和回纥(回鹘,维族);④宋元:契丹女真蒙古;回族;⑤明清:瓦剌鞑靼;乌里雅苏台将军(外蒙古);其特征是:少数民族政权最乱在北方。(3)西北:①汉:设河西四郡和安西域都护;②唐:安西和北庭都护府;③清: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后设伊犁将军;其特征是:最弱对手,平定叛乱。(4)西南:①唐:和亲及会盟吐蕃;册封南诏王;②元:设宣政院(总制院)③明:敕封,乌斯藏都司;④清: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钦定善后藏内章程》);云贵改土归流;其特征是:最和地区;历史上战争极少。(5)南方:①秦汉:设郡县②隋唐:封谯国夫人、郡县制;设安南都护府;其特征是:最稳在南方,秦以来归属中央。(6)东南:①汉:卫温到达夷洲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琉球设澎湖巡检司(正式管辖)④清: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建省;1895-1945割给日本;其特征是:最险在东南,至今不统一,不稳定。
13. 四夷馆 嘉峪关 军镇 贸易 土司 法王 贡赐 茶马贸易
【详解】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明朝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14.尚书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5.朝贡贸易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的对外交往: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16.(1)变化:介于诸侯国之间的长城消失。
原因:秦朝兼并东方六国,统一天下。
(2)变化:北方边疆的一些游牧区变为农牧业混合区。
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对边地的有效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上,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牧 民生活习俗变迁;文化上,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北方地区传播。
(3)变化:从民国初期的贬抑否定转向抗战时期的赞美认同。
原因:民国前期,长城军事作用丧失,中外的巨大差距使人们对长城的认知发生变化;
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长城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战国、秦朝(中国)。第一小问变化,通过观察图1、图2中的长城空间分布可得出,与战国时期不同,秦朝时期介于诸侯国之间的长城消失了。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诸侯国内长城消失,是因为秦朝兼并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天下。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二“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可知,北方边疆的一些游牧区变为农牧业混合区。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等信息,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思考可得出,清朝加强了中央对边地的有效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牧民生活习俗变迁,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北方地区传播。
(3)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长城)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等信息可得出,从民国初期的贬抑否定转向抗战时期的赞美认同。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前期,长城军事作用丧失,中外的巨大差距使人们对长城的认知发生变化;据材料三“(19)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长城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
17.(1)特点:土司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实行间接统治。
弊端:①土司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土司之间为争地盘不断发生战争,造成地方政局的动荡。
(2)意义:①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局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②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详解】(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承认各个少数民族世袭首领的地位,给予官衔,以实行间接统治”可以得出特点是土司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实行间接统治。第二小问的弊端,依据材料“元代土司制度弊病甚多,对内残暴属民,对中央不服,骚扰接壤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弊端有:土司衙门长官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司之间为争地盘不断发生战争,造成地方政局的动荡。
(2)本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尤其是康乾盛世时候,国力强大,中央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改土归流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局面,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8.(1)边界形态多样,层次分明;边界划分军事斗争与和平协商并举;注重对边界的守护;强调文书依据等。
(2)背景: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原有边疆存在弊端,亟待改革;西方近代思想传播;近代国家意识的发展等。
积极影响:增强了边疆地区对国家的认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控;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抵御列强的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除了点状控制的模糊疆界和片状的模糊疆界,还有带状和线状的清晰疆界”可归纳出边界形态多样,层次分明;根据材料“宋朝对羁縻地区通过政治上的朝贡与册封、经济上的回赐和互市、军事上设置镇寨,建立起比较完备有效的控制体系”可归纳出边界划分军事斗争与和平协商并举;根据材料“各据巡绰所至处,明立界至,并约束城寨兵将官”可归纳出注重对边界的守护;根据材料“以誓书为证,彼将何词以亢。纵骋诡词,难夺正论”可归纳出强调文书依据等。
(2)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清政府推行了有别于传统统合疆域方法的新政改革,重新统合边疆”可归纳出原有边疆存在弊端,亟待改革;西方近代思想传播、近代国家意识的发展等也是重要因素。影响:结合材料中的改革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积极影响可从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开发边疆、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