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4 09:1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两税法实施后,税收由尚书度支总统,分为上供中央、留节度使府、留州三部分。各地的杂税(包括急备供军、折估、宣索等)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二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由此可知,两税法( )
A.在制度上限制藩镇非法敛财 B.使皇帝获得稳定的税收来源
C.得到府州士绅的认可与支持 D.有助于加强户籍控制与管理
2.(本题3分)明初,赋税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称“本色”。到了正统九年(1444年),赋税采取大规模的“折色”,即“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D.白银开始流入中国
3.(本题3分)《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将丁银随地起征。”这一政策( )
A.减弱了人身束缚 B.完善了租庸调制
C.遏制了土地兼并 D.阻碍了商业发展
4.(本题3分)明代推行一条鞭法,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统一征收。“一条鞭法”实行折银征收,反映出当时( )
A.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B.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
C.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
5.(本题3分)《周礼 地官司徒》曰:凡均力政(力役之征),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地政。这些举措表明,周代( )
A.积极推行社会救济与优抚 B.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
C.实行较为开明的赋役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迅速
6.(本题3分)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交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了为主的赋税制度,“它”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均田制
7.(本题3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颁发上谕指出:“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 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该上谕内容反映出( )
A.乾隆帝时开始推行地丁银制度
B.清廷对百姓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C.清朝严禁土地兼并以缓和矛盾
D.地丁银税成为清朝唯一财政来源
8.(本题3分)英国人罗伯特·赫德,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职回国。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由此可见( )
A.中国海关呈现半殖民化特征 B.中国海关制度走向近代化
C.对外贸易已完全被英国控制 D.列强加强对中国资本输出
9.(本题3分)下表是洪武二十四年湖北江汉流域黄州府税课收入情况统计。
种类 征收情况
夏秋赋税 夏税 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三升四合四勺
大麦一百四石二千二升二合
秋粮 来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二三合二勺
随粮丝 3228斤
丝绢 2582匹
诸色课钞 鱼油、鱼鳔、翎毛值钞二十六万五千九百三十六贯七百四十一文
由此可推知,当时黄州府( )
A.赋税征收货币化趋势明显 B.男耕女织劳作方式占主体
C.租庸调制因地制宜地实施 D.一条鞭法得到了贯彻落实
10.(本题3分)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B.国家政策变革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C.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开始赶超北方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秦汉时期
(1)田赋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 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人头税
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②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 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3)徭役
①秦汉徭役有更卒、 、戍卒三种
②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
12.(本题3分)租(庸)调制:意义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 。
(2)政府的 也有了保障。
13.(本题3分)明初赋税分 、 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 实物。
14.(本题3分)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 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
(1)国内关税: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 。
(2)国境关税
时间 概况
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享有完全的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改革开放后 国务院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1987年国务院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15.(本题3分)秦——清赋役制度
朝代 制度 发展趋势
秦 田赋(收泰半之赋2/3)、人头税、徭役 1.征收标准:人丁为主到财产为主 (以两税法为标志) 2.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到实物为主再到货币为主(以租庸调制、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收种类:繁杂到简单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4.征收时间:不定时到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汉 减少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
隋朝 租调制
唐朝 初期 :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 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和隋唐的强盛。
晚期 两税法(夏秋两次征收)
宋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元 租庸调(北)、两税法(南)、科差
明 :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清 摊丁入亩: 彻底废除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元代的科差其实就是代役税。( )
17.(本题2分)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
18.(本题2分)新中国实行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 )
19.(本题2分)汉代的田赋比秦代大大降低。( )
20.(本题2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操在《收田租令》开篇即强调:“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将税负是否均平的问题提升到了治国强兵的高度,因此,他明确规定赋税的承租者不仅是“编户齐民”,一般的豪强地主也要按照土地顷亩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户调。曹操还主张减轻关市之征,下令“除池御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十一”。在曹操统治下,很少出现汉代那样的今天“调马”,明天“调赋税钱”,后天又“调謙素”,无休止的烦杂,使百姓摆脱了杂税横生之苦。曹操还主张加强赋税的征收管理,规定除田租户调正额之外,“各地官吏不得擅兴发”;“国守相明检察之;遣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剖可暴虐者,举其罪。”
——摘编自杜林洪《论曹魏时期的财税治理及对当代的启示
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官为佥募(征收),力差,量为增减;银差,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唐朝至清朝赋役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
唐朝 租庸调制 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租即田租,均田制上的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谷物;调即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
两税法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收。
宋朝 募役法 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明朝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政府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清朝 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又陆续将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赋税改革秉持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22.(本题15分)[赋税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要理 解明代一条鞭法引致王朝财政体制转型,并由此开启了王朝国家统治模式的转型,需要从中国王朝国家财政体制结构谈起。历代王朝财政体制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国家之财虽然从理论上都属于君主,但并不必定聚于中央。早在汉朝,国家财政的基础本来就在郡国,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措施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王朝财政制度,其结果实质上是加强中央财政的控制能力。但是,不管财政制度发生什么变化,都存在一个财用分掌于各级官府还是集中在中央的区别。藏之于州郡之财,甚至藏之于民之财,都是君主的,因为所谓“民”本身,也是君主之臣民,而地方政府和官民,不过是朝廷的执役,所以,在王朝体制下,财政运作需要处理朝廷与州郡之间分掌财用的关系,不是央地财权划分问题,而是天子治下“设官分职”的问题。
——据刘志伟《从国家财政体制转型的视角看一条鞭法》
材料二 11- -16世纪,各地大体上形成了贵族会议,并进而由贵族会议演化出议会,而税权,也大体由贤人会议转入这些组织执掌。由于国家规模空前扩大,事务浩繁,征税更加频繁。每次征税,国王都必须说明理由,而无论什么理由,都必须征得纳税人同意。反过来,由于征税频繁,社会也相应形成了“不经同意不纳税”的习俗或传统。由于征税涉及切身利益,纳税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权,国王遭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这时,纳税人已经意识到赋税作为斗争工具的重要性,并以纳税主体的有利条件要求分享权力。而只要分得一定权力,就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继而制衡王权。
——据顾銮斋《赋税制度与欧洲政治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历代王朝财政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国与欧洲赋税制度演进的不同方向,并分析这种演进对各自社会治理模式产生的影响。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行的一次重大赋税制度的改革。首先,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总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然后实行地丁合一,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实现了赋役合并的目标,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本被废除。这次改革使税负与财产和负担能力挂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政变了赋役不均的情况,同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来缚更加削弱了。
——摘编自杨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二 尽管历代的赋税思想大都倾向轻徭薄赋,但在赋税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却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其常见规律有三:一是王朝中期暴征律,随着王朝周期性始末兴亡的变化,赋税制度总是初期轻徭薄赋,中期诛求无度,结果“民力殚残”。二是官员层层加码律。百姓承担的赋役捐税的名目和数量,常常会由官吏机构由上向下逐级递增,层层加码。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曾沉痛地叙述到,百姓“破家子”的最终根源,其实就是各级官吏的统治威势,这种威势必然导致官吏们层层加派的恶税制度。三是非法转正律。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下的赋役所支撑的是一个庞大的权力体系,皇帝和各级官吏不断生出赋役的名目,苛捐杂税常常会超越国家正税而成为赋税的主要部分。
——摘编自李郁《中西古代赋税制度的两重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指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危害。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国)。材料表明,两税法把先前的杂税合法化,严禁在二税之外另行征税,这就从制度和法律上限制了藩镇的非法敛财,A项正确;两税法使国家获得稳定的税收来源,排除B项;通过题干材料,无法得知府州士绅对于两税法的态度,排除C项;两税法后,政府对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明代正统年间赋税开始大规模折合成银两,替代了明初征收实物的方法,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清代摊丁入亩标志着人头税的消失,排除C项;白银开始流入中国,表述不当,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将丁银随地起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所以材料所述政策为摊丁入亩,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这一政策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并不能达到遏制土地兼并的目的,排除C项;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商业发展,而不是阻碍商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故A正确; 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排除B项; 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排除C项; 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从《周礼》记载看,周天子在征收力役时,应该根据收成适时调整,以免增加负担,造成不均,这说明当时实行较为开明的赋役政策,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征收力役,而非社会救济,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这一时期属于奴隶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可知这是两税法的特点,故选C;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征收标准都是人丁,排除AB;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不是赋税制度,排除D。
7.B
【详解】考查清朝户籍制度改革。材料主要指出了乾隆帝延续康熙以来清政府的税收和人口政策而实行永行停止编审之例,这反映了清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B项正确;地丁银制度始于雍正统治时期,排除A项;土地兼并是少数人掌握多数的土地,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强调清政府财政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晴(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丧失海关自主权,海关大权长期把握在外国人手中,体现了中国海关的半殖民化,A正确;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创建了一整套海关制度,推动了海关的近代化,但是题干并没有涉及这些信息,排除B项;对外贸易已完全被英国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此时大致为列强商品输出为主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作为主要赋税的夏秋赋税主要征收各类粮食,而且随粮丝、丝绢也是实物,从政府能够征收大量的粮食和丝绢,可知当时这类实物在当地大量生产,由此可推知,当时黄州府男耕女织劳作方式占主体,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诸色课钞以货币形式征收,并且诸色课钞在赋税中不占主体,故不能体现赋税征收货币化趋势明显,排除A项;元代南方就征夏税与秋粮,故这是两税,而非租庸调制,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才出现一条鞭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可知,明赋税制度采用“折银缴纳”的,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活跃了商品经济,因此国家政策变革影响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赋税政策,而未涉及到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赋税政策对商业的影响,而非强调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促进商业的发展,而非强调南方的经济超过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十五税一 商人 正卒
【详解】(1)②根据所学,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2)②根据所学,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3)①根据所学,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12. 生产时间 赋税收入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的意义是: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①生产时间;政府的②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13. 夏税 秋粮 米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故填空1.夏税;2.秋粮;3.米麦。
14. 西周 国境关税 关税自主权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故填空1.西周;2.国境关税;3.关税自主权 。       
15. 与民休息 租庸调制 一条鞭法 人头税
【详解】①: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与民休息,减少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 ,①处填写与民休息;
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初期的租庸调制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和隋唐的强盛,②处填写租庸调制;
③: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处填写一条鞭法;
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④处填写人头税。
1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差是中国唐宋元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役税,元代成正式赋税项目,因此正确。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
1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利于国家发展,因此正确。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的田赋是三十税一,比秦代大大降低,因此正确。
20.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一条鞭法就是将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费,并而为一,折合银两征收,因此本题说法正确,故选正确。
21.(1)思想:赋税负担平均;反对重税,主张轻税;简化税制,强化征收管理。
(2)内容: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统一赋税,使赋税趋于稳定。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劳动力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化。
(3)演变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步向定时转变;税目项目由繁杂逐渐减少、统一;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财力“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可知赋税负担平均;根据材料“除池御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十一”可知反对重税,主张轻税;根据材料“曹操还主张加强赋税的征收管理”可知简化税制,强化征收管理。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量地计丁,官为佥募(征收),力差,量为增减;银差,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统一赋税,使赋税趋于稳定。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劳动力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化。
(3)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人丁为本”“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根据材料“分夏、秋两季征收”可知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步向定时转变;根据材料“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可知税目项目由繁杂逐渐减少、统一;根据材料“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又陆续将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可知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
22.(1)特点:国家财用并未一直为中央控制(国家之财理论上属于君主,但并不必定聚于中央)。
背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土地兼并严重,原有赋税制度难以为继;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地位上升。
(2)不同方向:中国,中央王朝加强对地方赋税的控制:欧洲,国王征税权受到削弱。
影响: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王朝的统治力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欧洲王权受到制衡,分权制衡的宪政制度逐步形成(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历代王朝财政体制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国家之财虽然从理论上都属于君主,但并不必定聚于中央”可知,国家财用并未一直为中央控制(国家之财理论上属于君主,但并不必定聚于中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土地兼并严重,原有赋税制度难以为继;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地位上升等方面分析原因。
(2)不同方向:根据材料“明代一条鞭法引致王朝财政体制转型,并由此开启了王朝国家统治模式的转型”可知,中国,中央王朝加强对地方赋税的控制;根据材料“由于征税涉及切身利益,纳税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权,国王遭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可知,欧洲,国王征税权受到削弱。影响:根据材料“要理解明代一条鞭法引致王朝财政体制转型,并由此开启了王朝国家统治模式的转型,需要从中国王朝国家财政体制结构谈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王朝的统治力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根据材料“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这时,纳税人已经意识到赋税作为斗争工具的重要性,并以纳税主体的有利条件要求分享权力。而只要分得一定权力,就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继而制衡王权”可知,欧洲王权受到制衡,分权制衡的宪政制度逐步形成(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23.(1)意义: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放松了对无地和少地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等等。
(2)问题:王朝中期以后,赋税征收标准提高;赋税征收过程中,地方层层加码;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超过了正税。
危害: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造成了社会环境的动荡;等等。
【详解】(1)意义根据“实现了赋役合并的目标,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本被废除。这次改革使税负与财产和负担能力挂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政变了赋役不均的情况,同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来缚更加削弱了”可知主要是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放松了对无地和少地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等等。
(2)问题:根据“王朝中期暴征律,随着王朝周期性始末兴亡的变化,赋税制度总是初期轻徭薄赋,中期诛求无度”、“百姓承担的赋役捐税的名目和数量,常常会由官吏机构由上向下逐级递增,层层加码”、“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下的赋役所支撑的是一个庞大的权力体系,皇帝和各级官吏不断生出赋役的名目,苛捐杂税常常会超越国家正税而成为赋税的主要部分”得出王朝中期以后,赋税征收标准提高;赋税征收过程中,地方层层加码;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超过了正税。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危害主要是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造成了社会环境的动荡;等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