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课文知识·复习秘籍(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课文知识·复习秘籍(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09:2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复习 · 课文秘籍
1.《邓稼先》 杨振宁
【主旨: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1)本文是一篇______(文体)。这种文体分为______和______,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2)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独特的________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以下情节体现出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关键词)
①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革期间劝说两派继续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我”问中国的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参加时,虽说觉得没有,但还是“证实”后才告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戈壁荒漠上进行科研事业,遇到危险说“我不能走”→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要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不能走”部分,开头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又为什么要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中国男儿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主旨: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高度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1)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_________;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的句子。(★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写出了人物……品质)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运用了______的修辞,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这句话_____,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运用了______的修辞,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这里是_____描写,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这里的“贪”是___词___用,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这里是_____描写,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这里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他说:“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这里运用了______描写,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
⑨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里运用了______描写,写出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____________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是__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主旨:本文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对妻子十分尊重、对孩子认真体察,对工作鞠躬尽瘁,亲切随和、热情、幽默的真实化、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1)分析以下情节体现出鲁迅怎样的性格品质。
①读青年人的来信(虽厌恶潦草字迹,却仍然展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吃鱼丸”事件(别人都不相信海婴,只有鲁迅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的句子。(★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写出了人物……品质)
①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鲁迅_____________。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这里运用了______描写,写出了鲁迅______________。
③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着重写鲁迅“坐着”,写出了鲁迅______________。
④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这里是_____描写,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海婴、许先生、“我”(萧红),写这些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截取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体现鲁迅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__________。
4.《孙权劝学》
【主旨:本文通过续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进步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以此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1)本文选自___朝_______主持编纂的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体___史,书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他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通过_________的手法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4)写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
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河颂》 ______作词 ______谱曲
【主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赞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诗人从黄河的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抒情方式是__________。
赏析下面的句段。
(★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①啊,朋友!/ 啊,黄河!
运用了_____的修辞,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
②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_____。
④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_____。
⑤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_____。
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运用了_____的修辞,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反复出现的 “啊!黄河!”,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山界》 陆定一
【主旨:本文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不仅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处险不惊、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奋发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突出了红军是“人民军队”这一内涵。】
(1)本文是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叙事的。
(2)翻越老山界,“难”在何处?体现出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难”在:
①______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②______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③______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④______难(敌人追击、队伍笨重)
(★)体现出红军将士的_______________精神。
(3)分析以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读出了红军队伍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瑶民听说过队伍,习惯性地躲起来,唯独能和红军进行攀谈;红军给瑶民粮食,还不准拆他家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然“路离悬崖只有一尺来宽”,“石头非常不平”,但都“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伤员病员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病员,一点也不知疲倦。→________________
(4)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这一词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之”字形的火把奇观展现出红军战士星夜登山时浪漫壮观的景象,也暗示了老山界的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主旨:本文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们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热情赞扬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号召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志愿军战士、热爱和平。】
(1)本文是一篇_______(文体),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2)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分别表达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义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主义精神
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主义精神
(注意:这三个事例不能调换顺序。
原因:三个事例不孤立,第三个事例是前两个事例产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分析以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读出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松骨峰战役中,“把枪一摔”“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这里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志愿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②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这里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志愿军战士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就用脚踹开门,扑了进去。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一摸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一个小孩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进去了。
这里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志愿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4)从防空洞的“三问三答”,你读出了志愿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①问:觉得苦吗? 答:苦,但是只要人民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想祖国吗? 答:想,但完不成任务没脸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问:有要求吗? 答: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最后两段用了_____和_____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祖国人民幸福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通篇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这样写在表达上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进行写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直接叙述),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不时引用受访者的话(引述),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主旨:本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了关东原野的美丽、富饶,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愤慨和对故乡土地的深深眷恋,以及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的坚定决心。】
(1)(★)这篇文章采取的抒情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句子。
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这里运用了_______(句式)和________*的表达方式,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这里的“泛滥”是___词___用,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埋葬”本用于__________,用在这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什么声音?为何要多次写“这种声音”?又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答:这种声音是指_____________。多次写这种声音,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是运用了______的方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人能够忘记。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里发生了怎样的人称转换?有什么作用?
答:由_________转为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铺陈如此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意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木兰诗》
【主旨: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谢绝赏赐、辞官归家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赞扬了她勤劳善良、勇敢机智、刚毅的优秀品质,也暗含着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1)《木兰诗》选自北宋______编选的《_________》,是南北朝时___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同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乐府双璧”)。
(2)这篇诗歌那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作用?
①织布叹息 ②代父从军 ③奔赴战场 ④征战沙场 ⑤还朝辞官 ⑥家人团聚
详写:________________ 略写:________________
作用:在结构上:___________________
在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4)通过以下句子,分析花木兰的性格品质。
①木兰当户织→________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_______________
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_______________
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____________
10.《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主旨:本文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1)找出文中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
切切察察、爱告状( )→有很多繁琐的规矩( )→讲“长毛”的故事( )→谋死了“我”的隐鼠( )→给“我”买来《山海经》( )
★(作者想表达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激,却先写她许许多多的坏毛病,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__________)
(2)赏析以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品读人物性格。
(★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写出了人物……性格)
①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阿长。
②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运用了________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阿长。
③“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运用了__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阿长。
④“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运用了__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阿长。
⑤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阿长。
(总结:长妈妈虽然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第一次(讲长毛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给我买来《山海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为何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以下带有作者儿童视角的句子。
①“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了我的隐鼠,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
“憎恶”、“谋死”是_________的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如何理解“空前的敬意”?
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出了儿童___________,也包含着成年的我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阿长“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老王》 杨绛
【主旨: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示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情谊,凸显了老王的淳朴、仁义、善良,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1)通过以下事件,分析老王的人物性格。(关键词)
①给我们带送冰块,冰大且不加价→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钱锺书看病,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我”有没钱看病→_______________
③给三轮车装护栏,防止客人掉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临终给“我”送香油、鸡蛋以示感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详写“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下列句子。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运用了_____的修辞,说明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面色死灰,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运用__________描写,写出了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揣摩下列句子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当然”说明我们认为照价付钱是理所应当的,写出了我们对老王的__________。
②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老王的____________;“大概”和“压根儿”并不矛盾,“大概”说明结论是“我”猜的,“压根儿”是从老王平时的表现总结出来的。
③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这样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出“我”的_____。
(6)作者为何对老王感到“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愧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人之处:这份“愧怍”,体现出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可贵的_____精神。
12.《台阶》 李森祥
【主旨: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的父亲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1)父亲努力想造台阶的原因是:希望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以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品读人物性格。
①父亲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详写父亲的脚板和洗脚的情节,表现出父亲的___________。
②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父亲造台阶时的________________。
③放鞭炮时,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情节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____。
(3)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伤。这句话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卖油翁》 欧阳修
【主旨:本文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1)本文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欧阳修,字_____,号_____,晚号_________,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
陈尧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油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题步骤:
①运用了……的修辞/描写/写作手法,
②写出了……(对象特点),
③表达了……(情感)。
★环境描写分析步骤:
①点明时令(有则写);
②渲染了……的氛围;
③烘托了作者……的心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有则写)。
期中复习 · 课文秘籍(答案)
1.《邓稼先》 杨振宁
【主旨: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
(1)本文是一篇_传记_(文体)。这种文体分为_自传_和_他传_,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2)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独特的_小标题__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①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②突出重点;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分析以下情节体现出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关键词)
①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___忠厚平实、从不骄人、“纯”____
②文革期间劝说两派继续工作→_______有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____
③在“我”问中国的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参加时,虽说觉得没有,但还是“证实”后才告知→___求真务实、胸怀坦荡_____
④在戈壁荒漠上进行科研事业,遇到危险说“我不能走”→__身先士卒、勇担风险__
(4)为什么要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对比?
以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自傲,反衬邓稼先的忠厚朴实,表达对邓稼先的赞美。
(5)“我不能走”部分,开头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①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
②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结尾又为什么要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中国男儿歌》)”?
说明邓稼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6)谈谈你对“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这段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选择。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主旨:本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品格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高度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1)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_;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
是“说了就做”。
彼此有关联。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大勇的志士、伟大的爱国者的体现。
(2)赏析下列的句子。(★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写出了人物……品质)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运用了_比喻_的修辞,写出了闻一多钻研学术的执着、务实精神。
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这句话_用典_,写出了闻一多_对学术的精益求精__。
③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运用了_比喻_的修辞,写出了闻一多__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__。
④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这里是_细节_描写,运用了_拟人_的修辞,写出了闻一多_因一心钻研古籍而无暇顾及生活的情形,表现出他专注的状态和刻苦的精神_。
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这里的“贪”是_贬_词_褒_用,写出了闻一多__孜孜不倦、废寝忘食___。
⑥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这里是_细节_描写,运用了_比喻_的修辞,写出了闻一多_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__。
⑦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这里运用了_动作、语言_描写,写出了闻一多的__大义凛然、英勇无畏___。
⑧他说:“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这里运用了_语言_描写,写出了闻一多_视死如归的精神__。
⑨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里运用了_外貌_描写,写出了闻一多__从容不迫、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形象___。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__总结全文。_
内容上:_点明中心,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__
(4)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是__夹叙夹议__。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②形成了一种旋律,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主旨:本文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琐事,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对妻子十分尊重、对孩子认真体察,对工作鞠躬尽瘁,亲切随和、热情、幽默的真实化、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1)分析以下情节体现出鲁迅怎样的性格品质。
①读青年人的来信(虽厌恶潦草字迹,却仍然展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关心青年、认真负责
②“吃鱼丸”事件(别人都不相信海婴,只有鲁迅相信)→尊重孩子、求真务实
(2)赏析下列的句子。(★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写出了人物……品质)
①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运用了_夸张_的修辞,写出了鲁迅__乐观爽朗、平易近人_。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这里运用了_动作_描写,写出了鲁迅_做事敏捷果断、义无反顾_。
③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着重写鲁迅“坐着”,写出了鲁迅_废寝忘食、忘我的工作态度__。
④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这里是_细节_描写,运用了_拟人_的修辞,写出了鲁迅_严谨细致、一丝不苟__。
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海婴、许先生、“我”(萧红),写这些人的作用是___①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②侧面烘托鲁迅的精神品质___。
(4)这篇文章截取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体现鲁迅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_以小见大__。
4.《孙权劝学》
【主旨:本文通过续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进步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以此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1)本文选自_宋_朝_司马光_主持编纂的_《资治通鉴》_。这是一部_编年体_体_通_史,书名的含义是_“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__。
(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他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原因:①三国鼎立初成,东吴急需人才。
②吕蒙长于带兵打仗,短于文治。而今“当涂掌事”,要做好工作,必须学习。
方式:循循善诱,晓之以理,自身示范(换位思考)。
(3)课文是通过_侧面描写_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写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
孙权:__好学、善劝,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吕蒙:___虚心受教、勤奋刻苦,有进取心。_____
鲁肃:__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_________
5.《黄河颂》 _光未然_作词 _冼星海_谱曲
【主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赞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诗人从黄河的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①_历史贡献_;②_地理特征_;③_自然特点_。
(2)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抒情方式是__直接抒情__。
赏析下面的句段。
(★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①啊,朋友!/ 啊,黄河!
运用了_呼告_的修辞,表达了__对黄河的喜爱和赞美____。
②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运用了_拟人_的修辞,写出了黄河__浪涛澎湃、九曲连环的雄伟壮观的画面_。
③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运用了_比喻_的修辞,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_哺育_。
④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运用了_比喻_的修辞,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_守护/保卫_。
⑤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运用了_比喻/拟人_的修辞,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_激励_。
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运用了_反复_的修辞,表达了_对黄河精神的赞颂和对战争必胜的信心__。
(4)诗中反复出现的 “啊!黄河!”,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_感情层层递进、语调逐渐升高。___
6.《老山界》 陆定一
【主旨:本文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不仅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处险不惊、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奋发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突出了红军是“人民军队”这一内涵。】
(1)本文是以__时间变化__和__地点转移__为线索展开叙事的。
(2)翻越老山界,“难”在何处?体现出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难”在:
①_走路_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②_吃饭_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③_睡觉_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④_处境_难(敌人追击、队伍笨重)
(★)体现出红军将士的__革命乐观主义_精神。
(3)分析以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读出了红军队伍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瑶民听说过队伍,习惯性地躲起来,唯独能和红军进行攀谈;红军给瑶民粮食,还不准拆他家的篱笆→__关心、爱护群众,具有纪律性、人民性__
②“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___勇于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___
③虽然“路离悬崖只有一尺来宽”,“石头非常不平”,但都“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__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__
④伤员病员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病员,一点也不知疲倦。→___团结互助___
(4)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这一词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之”字形的火把奇观展现出红军战士星夜登山时浪漫壮观的景象,也暗示了老山界的_曲折迂回、陡峭险峻__。表达了作者_对红军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的赞叹之情_。
7.《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主旨:本文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他们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热情赞扬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并号召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志愿军战士、热爱和平。】
(1)本文是一篇_通讯稿__(文体),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2)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分别表达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事例一:_松骨峰战役__→_革命英雄__主义
事例二:_火海救朝鲜儿童_→_国际_主义精神
事例三:_防空洞谈话__→_爱国_主义精神
(注意:这三个事例不能调换顺序。
三个事例不孤立,第三个事例是前两个事例产生的_思想基础_和_根本原因_。)
(3)分析以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读出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松骨峰战役中,“把枪一摔”“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这里运用了_动作_描写,写出了志愿军战士__视死如归、顽强斗争__的精神品质。
②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这里运用了_心理_描写,写出了志愿军战士对__朝鲜人民的热爱、关心__。
③我就用脚踹开门,扑了进去。我也不管它了,只是在地上乱摸。先一摸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一个小孩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从那火门里钻进去了。
这里运用了_动作_描写,写出了志愿军战士_一心抢救群众、不顾个人安危__的精神品质。
(4)从防空洞的“三问三答”,你读出了志愿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①问:觉得苦吗? 答:苦,但是只要人民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___甘心吃苦、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__
②问:想祖国吗? 答:想,但完不成任务没脸回去。
__对祖国炽热的热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__
③问:有要求吗? 答: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
_不图名利;乐观,对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心____
(5)文章的最后两段用了_议论_和_抒情_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祖国人民幸福的生活?
形成对比,把这种幸福生活和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吃苦联系起来,说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6)文章通篇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这样写在表达上有哪些好处?
__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具真实性,表达更亲近自然诚恳。___
到最后一段,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进行写作?
__亲切自然,号召读者热爱解放军战士,更能引起共鸣。_____
(7)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直接叙述),这是为了_有利于情节的叙述、展开__;又不时引用受访者的话(引述),这是为了_有利于真实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文章的可信度__。
8.《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主旨:本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了关东原野的美丽、富饶,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愤慨和对故乡土地的深深眷恋,以及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的坚定决心。】
(1)(★)这篇文章采取的抒情方式是_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__。
(2)赏析下列句子。
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这里运用了_双重否定_(句式)和_移情于物_*的表达方式,写出了_“我”对故乡的思念_。
②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这里的“泛滥”是_贬_词_褒_用,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激愤狂放,难以驾驭。
③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埋葬”本用于死去的事物__,用在这里,表明__“我”对故土沦陷的悲愤、对侵略者的憎恨____。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什么声音?为何要多次写“这种声音”?又为什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答:这种声音是指_故乡(召唤我回去)的声音__。多次写这种声音,是为了_强调了“我”对故乡的眷恋之深__。
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是运用了_联想_的方式,_将“大地之心”与“作者之心”紧密联系起来,赋予故土以生命与情感,表明故土正热烈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战斗。
(4)“没有人能够忘记。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里发生了怎样的人称转换?有什么作用?
答:由_第三人称_转为_第二人称__。
作用:__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变化的结果。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较为平稳;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她”,而是抛开读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与故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__
(5)文中铺陈如此多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意象,有什么作用?
__表达对故乡深切的热爱、眷恋和赞美之情;也能使读者为这一美丽土地被侵占感到悲愤,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_
9.《木兰诗》
【主旨: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谢绝赏赐、辞官归家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赞扬了她勤劳善良、勇敢机智、刚毅的优秀品质,也暗含着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1)《木兰诗》选自北宋_郭茂倩__编选的《_乐府诗集_》,是南北朝时_北_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_孔雀东南飞_》同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乐府双璧”)。
(2)这篇诗歌那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作用?
①织布叹息 ②代父从军 ③奔赴战场 ④征战沙场 ⑤还朝辞官 ⑥家人团聚
详写:__①②③⑤⑥____ 略写:_____④______
作用:在结构上:__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___
在内容上:__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
象真实感人。__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互文 )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对偶、互文 )
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顶针 )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互文 )
(4)通过以下句子,分析花木兰的性格品质。
①木兰当户织→__勤劳__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__勇敢坚毅、忠孝两全__
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__不慕荣华富贵__
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_机智、谨慎_
10.《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主旨:本文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1)找出文中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
切切察察、爱告状( 不大佩服 )→有很多繁琐的规矩( 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 )→谋死了“我”的隐鼠( 敬意完全消失 )→给“我”买来《山海经》( 新的敬意 )→(深深的怀念)
★(作者想表达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激,却先写她许许多多的坏毛病,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_欲扬先抑__)
(2)赏析以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品读人物性格。
(★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写出了人物……性格)
①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运用了_动作_描写,写出了一个__搬弄是非、饶舌多嘴_的阿长。
②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运用了_动作__描写,写出了一个_粗俗率性_的阿长。
③“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运用了_神态、语言、动作__描写,写出了一个___迷信;但又朴素、善良、真诚
_的阿长。
④“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运用了_神态、语言__描写,写出了一个__粗俗、无知愚昧、淳朴__的阿长。
⑤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运用了_动作_描写,写出了一个_乐于助人、关爱孩童_的阿长。
(总结:长妈妈虽然__无知可笑、愚昧落后_,但是___纯朴、善良、仁慈___。)
(3)“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第一次(讲长毛的故事):_指阿长有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小鲁迅信以为真。“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愚昧可笑。__
第二次(给我买来《山海经》):_不识字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_
(4)文章为何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什么好处?
_形成反差。不识字的村妇阿长与古典名著《山海经》,俗和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他们在“我”人生路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加强调了对阿长的怀念。
(5)赏析以下带有作者儿童视角的句子。
①“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了我的隐鼠,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
“憎恶”、“谋死”是_大词小用__的写作手法,__符合儿童心理,表达“我”对阿长的不满、愤怒_。
②“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如何理解“空前的敬意”?
运用了_夸张_的修辞,写出了儿童_天真的心理__,也包含着__成年的我对阿长迷信的调侃___。
③“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阿长“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__否。这只是一个孩子由于对阿长萌生“特别的敬意”而产生的短暂的想法。
11.《老王》 杨绛
【主旨: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示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情谊,凸显了老王的淳朴、仁义、善良,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1)通过以下事件,分析老王的人物性格。(关键词)
①给我们带送冰块,冰大且不加价→___厚道老实____
②送钱锺书看病,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我”有没钱看病→_善良仁义,不贪钱__
③给三轮车装护栏,防止客人掉落→___替人着想、关心他人__
④临终给“我”送香油、鸡蛋以示感谢→__知恩图报、懂得感恩____
(2)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_“钱”是作者尊重老王的劳动、表示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迫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___
(3)为什么要详写“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情节?
___因为这件事最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______
(4)赏析下列句子。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运用了_夸张_的修辞,说明老王__病入膏肓____。
②他面色死灰,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运用_外貌、神态_描写,写出了老王_病情极其严重,身体极度虚弱的状态___。
(5)揣摩下列句子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当然”说明我们认为照价付钱是理所应当的,写出了我们对老王的同情、关照。
②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老王的_善良朴实__;“大概”和“压根儿”并不矛盾,“大概”说明结论是“我”猜的,“压根儿”是从老王平时的表现总结出来的。
③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这样说,是为了__不让老王有心理压力,把钱收下___,这体现出“我”的_善良_。
(6)作者为何对老王感到“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愧怍的原因:
①在老王临终前,作者未能给予他亲人般的关怀与温暖;
②没有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谊;
③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的身份,却从未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没能给予老王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她为曾经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感到深深的愧怍。
感人之处:这份“愧怍”,体现出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可贵的_自省_精神。
12.《台阶》 李森祥
【主旨: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的父亲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1)父亲努力想造台阶的原因是:希望能_提高地位和身份___。
(2)赏析以下情节/揣摩下列语句,品读人物性格。
①父亲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详写父亲的脚板和洗脚的情节,表现出父亲的__勤劳朴实__。
②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运用了_动作_描写,写出了父亲造台阶时的__不辞辛劳、充满干劲_。
③放鞭炮时,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情节写出了父亲的_内向、厚道___。
(3)造好的新台阶为什么会让父亲如此“不自在”?
①九级台阶建成后,家庭的贫困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台阶再高也不过是面子工程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②经年累月的被忽视,使父亲形成了谦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
③父亲的人生目标终于实现了,然而却没有确立更高、更有价值的新的人生目标,没有理想的牵引,生活失去了方向。
(4)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出人意料,又令人感伤。这句话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
②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
③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的希望。
13.《卖油翁》 欧阳修
【主旨:本文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1)本文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欧阳修,字_永叔_,号_醉翁__,晚号_“六一居士”_,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__韩愈__、_柳宗元__、_欧阳修_、_王安石_、_曾巩_、_苏轼_、_苏洵_、_苏辙__。
(3)古代的“六艺”是指:_礼_、_御_、_乐_、_射_、_书_、_数_。
(4)写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
陈尧咨:___骄傲自大,盛气凌人;知错就改,通达爽快_____
卖油翁:__身怀绝技却不张扬;从容自信,不卑不亢;充满智慧,懂得如何去教育人。__
★赏析题步骤:
①运用了……的修辞/描写/写作手法,
②写出了……(对象特点),
③表达了……(情感)。
★环境描写分析步骤:
①点明时令(有则写);
②渲染了……的氛围;
③烘托了作者……的心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有则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