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 咏怀古迹(其三)(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 咏怀古迹(其三)(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4 20:37:56

文档简介

《咏怀古迹(其三)》学情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本诗是借王昭君的怨恨表达杜甫自己的怨恨,怨恨是诗眼,学生学会找诗眼,理解诗眼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采用朗读法、讲授法。
理解古诗重在诵读,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采用了范读、跟读、美读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文意,理解诗情,进而通过寻找诗眼,理解诗眼,把握全诗。
《咏怀古迹(其三)》效果分析
表一、总体分析
本节课优点
教学设计环节层层深入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设计严密细致。能够准确挖掘出问题,并合理解决问题。而且始终沿着一条主线“怨恨”来整体把握教材的全部内容。
本节课缺点
进程有点慢,处理时简易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改进建议
对于教材再精讲
学生的活动要充分
课堂评价要到位
表二 :教师的教学行为
老师板书、教态、和学生情感交流,
效果不明显,一问一答模式较多,教态自然,和学生互动环节还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目标明确,制定合理,落实的很到位,特别是情感教育贯穿其中。
教学内容处理转化
对于各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而且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少,处理有点粗,没有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加强讨论,生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计
层层深入,逐步使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和突破。
教学方法的指导
方法灵活,及时点拨及时提醒。
表三:学生的学习表现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增强,能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充分发挥个性特征,对问题的见解也很独到,课堂气氛很好。
学生小组合作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动起来,但目标欠明确,缺乏跨小组合作的意识,组内帮扶不是很明显,评价机制还不是很完善,针对的性的评价不到位。
学生表情,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练习,
学生课堂表现很认真,学习态度很端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背诵全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激情导入:
中国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思考王昭君。
二、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知人论世,简介作者: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注音
???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要求能准确、恰当、有感情地诵读文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努力提高对古诗的感受能力,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3、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四、涵咏品读,揣摩探究:
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五、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人的成果,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夫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
(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7、《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用心动情,熟读成诵
1、朗读、背诵。(注意字音,把握节奏、语气、情感。)
2、小组试背,分组检查。
3、个人背诵,师生抽查。
4、小结
诗歌主旨: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艺术技巧:
???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七、链接相关,触类旁通: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你如何来评价昭君呢?
1、学生思考、讨论。(各语文小组,选代表发言)
2、学生朗读例文:
美女赌江山
柔柔弱弱的一群,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历史却在她们面前变得凄婉哀怨.尽管,她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 ??????????? ???????????????????????????
(一) ??? 朝为浣沙女,晚成吴宫妃.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记得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 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注是江山。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残忍,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与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 ??? 有人说西施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惨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 (二)
??? 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王昭君被这漫不经心地一点,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与厮杀,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 ??? 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她在汉帝懊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步走汉宫,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 她用自己的美貌与青春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百十年后,当她的后代,她的族人被汉朝的骑兵赶往更恶劣的地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统治者的缓兵之计,她,只不过是一块挡箭牌。她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流泪,会不会心痛?只是,她已经成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经迷离在历史的风尘之中…… ????????????????????????????????????? (三)
??? 西施、昭君等皆为美女,因为美,她们才成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们的美貌赌江山,拿她们的青春赌明天,使她们成为一代王朝的随葬品。在后人对她们或褒或贬的评价中,有谁真正理解她们的苦痛;有谁真正同情她们所做出的牺牲;又有谁真正关注她们的命运。她们的裙裾,飘扬在硝烟与战火中,使那段历史变得凝重。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笔,来怀念这些在历史的书页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八、课外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昭君出塞
我坐在小姐的身边。看宁静的月光勾勒出姣好的面容,再皎洁再美的月光也无法和你相比啊,我貌美绝伦的小姐!然而你选择了离开。离开那金雕玉砌的皇宫,踏上了奔向大漠的马车。 长安城渐行渐远,只有那明月仍不舍地追随。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皇宫!当他们看见你惊世的容貌,都愣住不能言语。我的小姐啊,还记得当你走入殿堂,满朝文武的惊诧吗?还记得元帝看见你时骤然苍白的面容吗? 你的决定震动了整个长安城!看看那沿街驻足惊叹的百姓吧,或者,想想临行前的那个夜,连月亮也深躲在云后哭泣,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 你曾说你爱江南水汽氤氲的小桥流水人家,你曾说你梦想骑一匹轻快的马,打江南而过,让欢笑融入滚滚的长江水。可是,你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旱荒芜的大漠,选择了漫天黄沙的孤寂的异域生活。 马蹄声声,像是在诉说着什么。两侧是笔直的白杨,光洁的躯干刚直而美丽,或许,小姐,你是那白杨吗? 月亮爱恋你的脸庞,或许,不仅仅是因为你如花的容貌? 曾亲见别的小姐悄悄拿出私藏的金钗玉石塞进毛延寿的手中,那画布上的人儿立刻便增色万分。我气愤之余也想让你寻那条捷径,毕竟寻得元帝的宠爱才会有出人头地之日。 但是,你却拒绝了,拒绝卑劣的“捷径”,拒绝向毛延寿们低下你高贵的头!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眼中的白杨,坚强而笔直。 还记得我们在太液池上荡舟嬉闹吗?姐妹们都掐着那朵娇艳的荷花说最美,而你,却独独把目光投向岸边静静绽放的不知名的小花。你并不爱恋这种锦衣玉食的骄奢生活。多少个夜晚,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你仍在灯下翻着那泛黄的线装书。 拨开纷繁的是非,透过你耀眼的光环,我看见你的宁静你的淡泊,你的坚贞不渝你的忠于心灵,当华美的叶片都落尽,你白杨一般屹立的身影,清晰而美好。那一瞬,我忽然理解了你的选择,确在情理之中。 马蹄扬起细小的沙尘,折射着皎皎月光,折射出一个安宁而美好的未来。 昭君行 呆呆地坐在车中,望着窗外缓缓退后的一棵棵白杨,不知远处的草原此时是一幅什么景象。我的身后,是夕阳下的古道,古道那头的宫城,离我越来越远,我,还能回来吗?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回首望去,我第一次发现那夕阳下的宫殿竟那么美,可是现在,我已不属于那座宫殿,那里的一切快乐与幸福也不再属于我了。那里的一殿一宇都那么的宏伟,那里的一花一木都那么的妩媚,那里的一歌一曲都那么的悦耳……我曾和姐妹们乘着一叶扁舟在太液池如镜的湖面上临风赏月,弹琴唱歌。那时的我,多么的快乐!而现在却只有怀中的琵琶伴我走向那蛮荒的漠北,长安城中的快乐的歌舞中再也不会有我的身影了! 泪,从我的眼眶溢出。 呆呆地望着车窗外,那古道边的蒿草在风中不住地弯腰,它们也在为我难过。天边飞来两只小鸟,在我的车边落下又飞去,叽叽喳喳似在说着什么,它们在对我说么? 马蹄声声,我心悠悠。那鸟儿一定在安慰我,望着薄暮中的宫殿,我竟发现它有些衰败,有些龌龊。我清楚地记得,在宫中,我的每一夜都独自在冰冷的玉枕上度过,每一日都在猜忌与妒忌中度过,锦衣玉食,丝竹管弦之后,我面对的是毛延寿们的贪婪和盘剥,姐妹们孤独的泪水。我曾希望皇帝可以垂青于我,但我又怎能向毛延寿弯腰低头! 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再面对伪善,不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 我笑了,是由心底涌出的喜悦。 天边的晚霞一片绚烂,长安城早已没有了踪影。风,拂过我的脸颊,这风是从北边吹来的,它带来草原对我的呼唤。我笑了,那是快乐的笑,幸福的笑,因为我懂得了,忧伤能变为快乐。苦难也能变为幸福———全看你怎么想!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昔日王昭君走上金銮大殿时,面对几十双居高临下的目光,她暗暗地告诉自己:满朝文武皆向我望/别紧张,休张狂/我要缓缓地走/款款地行/怕什么/皇帝不也要百姓来供养!对此,我不得不从心里敬佩昭君的豪气与胆识,这是平民的尊严,这是平凡的自豪啊!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平凡的我,奔向了平凡的你;平凡的他,结识了平凡的她。平凡的万物,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面对浩浩苍穹,茫茫宇宙,又有什么不是平凡的呢?让平凡的我们振起双臂,为平凡喝彩,为平凡而自豪吧!因为这平凡里,正孕育着永恒的美丽。
昭君的选择 深深的庭院,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如同宫廷的车轮在昭君心里缓缓辗过。 进宫有些时日了,却迟迟不见皇帝的踪影。珠钗玉饰金步摇,散落一地,铜镜前再也不是少女明丽的笑靥了,一腔愁绪,两弯娥眉。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 昭君震动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久的安宁。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天明时,有人奉旨来挑选宫女。一遍遍地述说着皇帝的封赏、嫁妆的豪华、国家的边患、战事的紧张。宫女一个个双眉紧锁,一想到遥远的异域他邦,就舌底打颤。官员失望了,哀叹着预备离去,却迎面遇上一位淡妆素衣少女,浅浅地笑着,一如当年的明丽…… 昭君出塞,留给后人一座青冢和无尽的遐思…… 可是,诗人们都错了。“分明怨恨曲中论”,“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诗人怜惜只身出塞的少女,却错解了昭君当年心灵的选择。 生命,不一定濒临死亡才显示深刻,专心去做,专心去选择,谱一曲漂亮的生命之歌。
课件19张PPT。咏怀古迹(其三)授课教师:李再发
工作单位: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诗。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王昭君,关注王昭君,思考王昭君。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诗人,世称“诗圣”,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知人论世: 背景介绍:
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各咏一古迹。
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
诸葛亮;
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与《秋兴八首》写于同一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咏怀古迹(其三)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一去/紫台/连/朔漠,
zhǒng
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听朗诵,正音: 这首诗歌咏了哪一位 历史人物?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怨恨咏怀古迹(其三)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一去/紫台/连/朔漠,
zhǒng
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 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
(千载之怨)?????????? ???? 杜 甫??????????????????????????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
??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一去/紫台/连/朔漠,
zhǒng
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参照下面王昭君的画像,结合你对王昭君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昭君的形象。拓展延伸: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③结构完整,语言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触类旁通: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是一个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你如何来评价昭君呢?谢谢!《咏怀古迹(其三)》教材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本诗是借王昭君的怨恨表达杜甫自己的怨恨,怨恨是诗眼,学生学会找诗眼,理解诗眼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
【教学目的】:
1.背诵全诗,赏析名句。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观课记录
表一、总体分析
本节课优点
教学设计环节层层深入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设计严密细致。能够准确挖掘出问题,并合理解决问题。而且始终沿着一条主线“怨恨”来整体把握教材的全部内容。
本节课缺点
进程有点慢,处理时简易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改进建议
对于教材再精讲
学生的活动要充分
课堂评价要到位
表二 :教师的教学行为
老师板书、教态、和学生情感交流,
效果不明显,一问一答模式较多,教态自然,和学生互动环节还有待于提高。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目标明确,制定合理,落实的很到位,特别是情感教育贯穿其中。
教学内容处理转化
对于各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而且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少,处理有点粗,没有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加强讨论,生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计
层层深入,逐步使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和突破。
教学方法的指导
方法灵活,及时点拨及时提醒。
表三:学生的学习表现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增强,能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充分发挥个性特征,对问题的见解也很独到,课堂气氛很好。
学生小组合作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动起来,但目标欠明确,缺乏跨小组合作的意识,组内帮扶不是很明显,评价机制还不是很完善,针对的性的评价不到位。
学生表情,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练习,
学生课堂表现很认真,学习态度很端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评测练习
《咏怀古迹(其三)》课后反思
本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诗歌的主旨写昭君的“怨恨”,这是诗歌的诗眼,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找到,为了了解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昭君的形象,我设计了参照下面王昭君的画像,结合你对王昭君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昭君的形象,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③结构完整,语言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让学生根据画像来描写王昭君的形象,运用所学到的人物描写手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帮助学生从诗眼入手,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方法掌握了还需要经过多次实践的应用,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