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的风神(飞廉)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下面是古代物种交流示意图,由图可知( )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饮食结构出现显著变化
C.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3.如图是在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汉朝金球,它的特色是中空,在空心的黄金球上面,焊接上了一颗颗黄金做的小圆点,这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在西方史籍中也有记载。据此可知,汉代( )
A.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
C.丝绸之路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4.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5.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6.中国瓷器享誉古代世界。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清时期出现纹章瓷,它是外销瓷的一个种类,是中国工匠按照西欧商人提供的纹饰图案(如下图)专为当时西欧贵族烧制的特殊瓷器。据此可知( )
A.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瓷在欧洲已经普及
C.中外交流丰富瓷器品类
D.西欧封建贵族沉迷享乐
7.以下表格展示的是学者张国刚先生某著作的目录表。据此判断,该书最适合的书名是( )
第一章:传说与真实 第五章:天方海舶
第二章:胡天汉月 第六章:横跨亚欧
第三章:佛陀世界 第七章:时代的变奏(14世纪以来)
第四章:丝路花雨 第八章:交光互影
A.汉韵唐风:盛世风流 B.中西交流史话
C.文化互动:“西学东渐” D.古商路上的文明
8.新航路开辟后,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这些进口的异域风情的奢侈品引发了政治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焦虑,但也使得英国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提供的更高级、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着迷,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据此推知,当时( )
A.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扩大
B.“地理大发现”推动思想解放
C.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
D.欧洲社会孕育转型的力量
9.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这表明,烟草的传播( )
A.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D.推动了世界物种传播
10.(2024·德州)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1.1784年,北美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该船装回美国的货物共有红茶2460担,绿茶562担,丝绸490匹等,仅茶叶一项就占货载总重量的92.1%。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说明( )
A.中美之间朝贡贸易的规模
B.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丝茶贸易
C.中华茶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D.“万里茶道”上的文化交流
12.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俄罗斯人往往通过饮茶补充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
A.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塑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13.(2024·南京)如图是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的《中国花园》,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描绘个人趣味的画作在法国引起轰动,传统的历史和宗教题材画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欧洲人对中国的生活充满向往
B.中国产品积极开辟海外市场
C.东方文化开始对欧洲产生影响
D.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4.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15.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16.当今全球贸易中,西方的文娱产品如电影、文学、艺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非西方国家。更主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这说明( )
A.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B.文化交流导致文化民族性丧失
C.贸易发展带来文化扩张
D.西方以经济交往掩盖文化侵略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和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汉书·地理志》材料2:柘林、黄冈、南澳、樟林、东里、达濠、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角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胡(眜)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代110处、清代188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讨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当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第4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的风神(飞廉)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B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解析] 据材料“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与考古发现的图1、图2、图3的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可知,自陕西到内蒙古到南西伯利亚地区的装饰题材与先秦文献记载的嬴秦的风神(飞廉)形象有渊源关系,B项正确;南西伯利亚和内蒙古不属于秦国的疆域,排除A项;据材料“有角神兽”“‘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得出这并不是真实的生物,排除C项;题干主旨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相似性、同一性的特点,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2.下面是古代物种交流示意图,由图可知( C )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饮食结构出现显著变化
C.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解析] 据图片信息可知,中原的漆器、铁器和丝绸流向西域,西域的汗血马、葡萄等动植物以及西域舞蹈传入中原,说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C项正确;图中反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据图中信息可知,交流的内容除了蔬菜水果还有生产生活物品以及舞蹈,“饮食结构出现显著变化”的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作物种植的情况,排除D项。
3.如图是在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汉朝金球,它的特色是中空,在空心的黄金球上面,焊接上了一颗颗黄金做的小圆点,这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在西方史籍中也有记载。据此可知,汉代( B )
A.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
C.丝绸之路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文物是汉代贵族的陪葬品,但其却具有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风格,表明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局面,这与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密切相关,B项正确;仅凭该文物不能证明“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汉代中国丝绸之路的重心尚在陆路,直到宋代才转为以海路为主,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的文物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
4.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C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胡俑”,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胡俑并非仅代表西方文化,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D项错误。
5.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B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B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重大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
6.中国瓷器享誉古代世界。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清时期出现纹章瓷,它是外销瓷的一个种类,是中国工匠按照西欧商人提供的纹饰图案(如下图)专为当时西欧贵族烧制的特殊瓷器。据此可知( C )
A.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瓷在欧洲已经普及
C.中外交流丰富瓷器品类
D.西欧封建贵族沉迷享乐
[解析] 随着新航路开辟,中外交流更加密切,中国瓷在西欧愈发受到欢迎,贵族们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定制特制的瓷器,这种来样加工的生产方式不仅丰富了青花瓷的图案,而且使青花瓷出现了专门的品类——纹章瓷,C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当时中国融入世界市场,但无法体现其被迫性,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题干中提示这是贵族定制的瓷器,因此B项的“普及”与中国瓷在西方传播的实际程度不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贵族的确沉迷享乐,但是单纯的定制瓷器,无法说明其沉迷享乐,排除D项。
7.以下表格展示的是学者张国刚先生某著作的目录表。据此判断,该书最适合的书名是( B )
第一章:传说与真实 第五章:天方海舶
第二章:胡天汉月 第六章:横跨亚欧
第三章:佛陀世界 第七章:时代的变奏(14世纪以来)
第四章:丝路花雨 第八章:交光互影
A.汉韵唐风:盛世风流 B.中西交流史话
C.文化互动:“西学东渐” D.古商路上的文明
[解析] 根据材料“天方海舶”“胡天汉月”“横跨亚欧”“佛陀世界”“丝路花雨”等信息可知,张国刚先生的著作讲述了古代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及相互滋养的历史进程,“中西交流史话”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中“14世纪”属于明朝时期,“汉韵唐风”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西交流,“西学东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丝路花雨”体现了古商路上的文明,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中西交流,排除D项。
8.新航路开辟后,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这些进口的异域风情的奢侈品引发了政治家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焦虑,但也使得英国消费者对这些物品提供的更高级、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着迷,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据此推知,当时( C )
A.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扩大
B.“地理大发现”推动思想解放
C.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
D.欧洲社会孕育转型的力量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因为“从东方进口”的奢侈品在英国掀起了奢侈消费浪潮,所以“新的家内物品和装饰品市场不断发展”,结合所学可直接推知当时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品流通推动生产创新,而不是强调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地理大发现”对思想解放的影响以及欧洲的社会转型,排除A、B、D三项。
9.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这表明,烟草的传播( C )
A.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D.推动了世界物种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烟草的传播,其对人体健康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暴露,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C项正确;材料只是分析烟草的利弊,并未涉及其销售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英国上层社会对烟草的认识,而非上层与民众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欧洲对烟草认识的变化,未涉及烟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排除D项。
10.(2024·德州)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商品进入英国,英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A项正确;茶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排除B项;题干中商品在英国的流行主要是输入量的大幅增加,价格下降,不是收入提高,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商品输入英国,不是输出,排除D项。
11.1784年,北美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该船装回美国的货物共有红茶2460担,绿茶562担,丝绸490匹等,仅茶叶一项就占货载总重量的92.1%。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说明( C )
A.中美之间朝贡贸易的规模
B.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丝茶贸易
C.中华茶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D.“万里茶道”上的文化交流
[解析] 据材料,北美商船仅茶叶一项就占货载总重量的92.1%,说明北美人民对中华茶文化的喜爱,说明中华茶文化不断向外传播,C项正确;中美之间没有朝贡关系,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不包括北美,排除B项;“万里茶道”是中俄之间的,排除D项。
12.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俄罗斯人往往通过饮茶补充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C )
A.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塑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俄罗斯的饮茶之风和中国茶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其在茶中添加各种辅料,甚至以茶代餐,这更符合俄罗斯人的饮食风俗,说明文化传播中有本土化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单向交流,而非“交流互鉴”,排除A项;B项中的“重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通过材料中俄罗斯人的饮茶风俗无法看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
13.(2024·南京)如图是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的《中国花园》,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描绘个人趣味的画作在法国引起轰动,传统的历史和宗教题材画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说明了( D )
A.欧洲人对中国的生活充满向往
B.中国产品积极开辟海外市场
C.东方文化开始对欧洲产生影响
D.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是法国人对自由与享乐生活的向往和中国瓷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沟通联系的加强,中国文化传入欧洲,影响了欧洲的绘画内容,故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所述只能代表部分欧洲人,A项表述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未体现中国产品对海外市场的态度,排除B项;“开始”表述错误,清朝以前东方文化就已经对欧洲产生影响,排除C项。
14.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 )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大多数城市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说明当时中国消费行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方式新旧并存,称不上“剧变”,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我国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15.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B )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解析] 根据材料“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之间往来,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即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是经贸往来,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但与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得不出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
16.当今全球贸易中,西方的文娱产品如电影、文学、艺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非西方国家。更主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这说明( C )
A.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B.文化交流导致文化民族性丧失
C.贸易发展带来文化扩张
D.西方以经济交往掩盖文化侵略
[解析] 根据材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可知,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文化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延伸,而不是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西方文化的扩张给民族文化带来冲击,但是材料没有“文化民族性丧失”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延伸,没有体现文化侵略信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和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汉书·地理志》材料2:柘林、黄冈、南澳、樟林、东里、达濠、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角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胡(眜)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代110处、清代188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讨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当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答案] (1)结论1、2。
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历史遗迹:
珠三角: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
粤东: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
说明:任答一处遗迹即可,没有说明选择的组别不得分。
认识: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
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
②兴衰原因
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衰退。
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托。
[解析] (1)结论:根据“合浦船行”“《汉书》”可得出汉代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结论1正确;根据“潮州志”“……等处皆为出洋之口……远达南洋日本……”可得出结论2。
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历史遗迹:
珠三角:可列举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
粤东:可列举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
认识:可从海上绸丝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发展概况:可从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进行阐述。兴盛原因:可从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角度分析阐述。衰落原因:可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衰退等角度分析阐述。影响:可从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