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6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6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4 20:40:06

文档简介

我们二中学校高一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且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达到同龄人相当水平,但部分学生的能力却还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这一差异性也存在于古诗词赏析方面。所以在授课时我们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分析词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册,是在高一下半学期进行的。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阅读、思考和赏析诗词的能力已经有了一个铺垫,所以可以较少地进行字词疏通,更多地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可适当进行课外延伸,提高学生比较阅读能力。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除了掌握基础字音、字形,了解有关辛弃疾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增加学生的语文和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外,重点是在赏读中,感受辛弃疾豪放词作独特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了朗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三,学生在朗读中充分调动感情,在自我感染的过程中培养了高尚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第四,对课外语文知识进行相关的拓展,搜寻和梳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他生平和思想,为诗歌鉴赏做知人论世的必要积累;最后的随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从而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总之,本节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和满满的成就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科 目: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 题: 必修四 第二单元 第3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单 位: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
姓 名: 顾 晓 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在赏读中,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运用典故的含义;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用典所表达的情感;2、本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达辛弃疾爱国热情的词。
学生齐读黑板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语文基础知识检测
1、给重要字形注音
英雄无觅( ) 寻常巷陌( )( )
金戈( )铁马 封狼居胥( )
仓皇( )北顾 烽( ) 火
佛( )狸祠 廉( )颇( )
2、重要的标注于课本
3、齐读二遍巩固识记。
三、文学文化常识
1、 题解(结合课文注释)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是登临的胜地。
怀古:思念古代的人和事。意在“怀古伤今”。
2、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投奔耿京的起义军。后耿京被叛徒杀害,辛弃疾活捉叛徒并号召上万士兵一起投归南宋。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词人之冠,留存至今仍有600多首。他的词风以豪放见长,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教师纠正字音和节奏
五、文本解读和赏析
思考两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
(一)、词人追怀了哪些古人古事?
(二)、辛弃疾借用这些古人古事,想表达自己什么感情的?
1、请学生自由快速朗读,思考问题一。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内容如下:)
上片
孙仲谋
刘裕
下片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3、教师引导,追问:在历史上,和北固亭有关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很多,为什么词人辛弃疾却独独选择了这几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
4、学生讨论
明确:他们在历史上都和北固亭有关,在北固亭上演过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典故的内容)
5、词人辛弃疾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旨意何在?(结合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典故背后的内含)
6、教师点拨,投放词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个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才乃。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过程和成果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仲谋和刘裕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词的上阕,赞扬了孙权、刘裕两位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慨叹千古英雄难再,包含了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分析词的下阕
〔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在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3〕、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收复领地的不满。
〔4〕、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词的下阕,借古喻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继续研读和赏析文本,进行问题二的生成:
1、教师引导,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一腔愤懑和热情呢?
学生大声自由诵读,体会作者在追怀历史人物故事时,在词作中洋溢着的复杂情感。
2、探讨文本,赏读文本。
学生先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最有感触的几个词句。
然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板书。(内容如下:)
上片
孙仲谋 敬仰之情
刘裕 赞叹之情
下片
刘义隆 愤激之情
拓跋焘 痛惜之情
廉颇 苦闷之情
3、展示过程中,教师可引导:你能够尝试有感情的诵读这几句吗?在诵读中完成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价值体会和美感陶冶。
比如,学生对刘裕北伐这个典故赏析时,重点赏析和体会“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对孙权典故赏析的时候,结合这个历史人物,体会作者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千古江山”就要读出震慑全词的高昂基调, 而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时,要带领学生体会出其中的无奈、遗憾和无限悲凉之情。
4、教师可以紧跟学生后伴读,范读。从朗读的语调和语速技巧加以点拨。
5、学生自由放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全词不同阶段的情感。把握对应的语调和语速。
6、几个学生试读,展示效果。
7、教师范读,第二遍的时候学生可以跟着教师伴读。
六、本词的艺术手法
在前一个章节对文本做了个充分赏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的点拨写作的风格、技巧和手法的问题了。
1、全词风格:
豪壮悲凉,豪迈奔放,慷慨激昂
2、手法:
这首词义重情深,放射这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作者内心一腔的热情不直说,却通过历史人物和历史时间来委婉表达,这种手法从语言的修辞上我们叫“用典”,从表达上属于“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3、尝试背诵,在背诵本词中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七、作业
1、背诵全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理解所使用的用典和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2、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南宋,你会对辛弃疾说什么?
整理有关辛弃疾的素材,可以《我眼中的稼轩》为题,写个随笔。
八、板书
孙仲谋 敬仰
刘裕 赞叹

刘义隆 愤激
拓跋焘 痛惜
廉颇 苦闷
课件12张PPT。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辛弃疾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以后历任多省安抚使。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江西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稼轩长短句》辛弃疾检查预习
英雄无觅( ) 寻常巷陌( )( )
金戈( )铁马 封狼居胥( )
仓皇( )北顾 烽( ) 火
佛( )狸祠 廉( )颇( )
英雄无觅( mì) 寻常巷陌(xiàng mò)
金戈( gē )铁马 封狼居胥(xū)
仓皇(huáng )北顾 烽 ( fēng)火
佛(bì )狸祠(cí) 廉(lián)颇(pō) 思考1、词人追怀了哪些古人古事?
2、辛弃疾借用这些古人古事,想表达自己什么感情的?
作于词人任职镇江(历史上的“京口”)。 65岁。
1204年,执政者韩侂胄意欲北伐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镇江处于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写作背景孙仲谋刘 裕刘义隆拓跋焘廉 颇景仰之情 赞叹之情 愤激之情痛惜之情 苦闷之情上 片下 片小结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感情报效国家,壮志难酬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解: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作业做本课的《学案》练习题
诵读辛弃疾的代表词作,查找
有关他资料和文章,以《我心目
中的稼轩》为题,写个300字的
小随笔。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66岁,在镇江任知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南宋时期,金国和南宋的国界线是淮河,京口在长江南岸,离淮河这一前线已经很近了。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怀古”二字,则明确了本词的类型,所抒写的一定是怀想古代的人和事,从而寄寓自己的感怀。这首词一共怀想了六位古人,上阕两位:孙权、刘裕,下阕四位: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和廉颇。一首一共104个字的词中,就出现了六位古人,出现的程度如此密集,对于读者来说,想进入这首词的审美境界是很困难的。因此,想读懂这首词,必须先了解清楚这六位古人的事迹。
词的上阕所写的两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因为作者是在“京口北固亭”怀古,自然会联想到当地的历史人物,所以,孙权和刘裕(寄奴)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跟京口有关。孙权作为吴国的国君,始置京口镇。而刘裕生长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第二,两人都是“英雄”,孙权北抗曹魏,开疆辟土,和魏蜀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而刘裕灭了北方的南燕、后秦,建立了刘宋。因此,两人既都是一国之主,也都是建功立勋的英雄人物。第三,两位英雄都有“北伐”的经历,孙权成功地抵抗住八十万曹军南下,以少胜多,而刘裕从京口起兵北伐灭掉了北方南燕、后秦。第四,两位历史英雄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了。辛弃疾写孙权和刘裕,除了因为身处京口而自然联想到和京口有关的两位英雄外,更重要的是表达对两位英雄的仰慕和缅怀之情。同时,也有用同为一国之君、创业之主的孙权、刘裕暗讽当时的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意味,也许还有感伤自身虽然同为英雄却不能像孙权刘裕一样建立功勋的慨叹和无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说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也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些怀古类的诗文一般都寄寓了这样一种感慨:人生匆匆,如果不抓紧时间建功立业,一辈子就会无所作为。不能“立功”对于一辈子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使命的儒家知识分子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内心会为此非常的悲哀,就想李白会感慨“陈王昔时宴平乐”、“古来圣贤皆寂寞”,杜甫会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样,因而当他们想到古代的英雄人物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别人能够建功立业的艳羡和仰慕,对于自己不能的哀伤。就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到周瑜一样,就会羡慕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会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而辛弃疾也会既仰慕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慨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居处现在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当然,要了解辛弃疾的这种情怀,必须之前要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如果不知道他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是很难体会到他现在的心情的。其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既流露出作者向往北伐的炽热、强烈的感情,又豪气干云,气势宏大强劲,突出表现了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王国维对辛弃疾的评价也说:“稼轩之词豪。”
下阕所写四个历史人物,首先是用刘义隆的“元嘉草草”来影射现实。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而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俊北伐,在符离(今安徽宿县)也曾兵败。写古是为了讽今,而从中,我们也要看到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一直以收复失地为己任的他,当机会真的来到面前的时候他没有头脑发热不顾一切,而是老成持重深谋远虑,“以史为鉴”,委婉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言下之意可能也有如果你们不以史为鉴,听从老臣的建议,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
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也是辛弃疾率众南归之时,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怀想拓跋焘是在以古喻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最后,辛弃疾怀想到廉颇,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以廉颇自比,意味深长,首先、他自诩和廉颇一样,虽老,但是可担当重任。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辛弃疾作为主战派的老臣,有勇有谋,洞悉局势,目光深远,从他训练的“飞虎军”能成为“江上诸军之冠”来看,他是堪于廉颇相媲美的将帅级英雄人物,这体现出他的豪情;其次、可是辛弃疾和廉颇一样,在晚年都没有报国的机会。廉颇最终未能为赵王所用,辛弃疾都66了还没能成为掌握实权可以实现北伐抱负的重臣,因而为之愤慨;再次,他和廉颇一样,都期望有这样一个机会,廉颇听到赵王派人来的时候,“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辛弃疾也是一样,被任命为镇江府的知府他也欣然赴任,被作为北伐的幌子自己也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最后,他和廉颇一样,遭人诋毁。廉颇被污蔑为“一饭三遗矢”,而辛弃疾一辈子但凡干出点成就总会遭到奸人诋毁,从而被罢官或者调任。在江西,他救济灾民,别人弹劾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在福建,他修海防,人家弹劾上去说他“残酷贪饕”,这次在镇江也不例外,他搜集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那里探听虚实,被弹劾“奸赃狼藉”,又被免职。一辈子快要过去了,仍然没有这样一个实现抱负的机会,屡遭小人奸臣诋毁,这是让人多么愤怒无奈的一件事啊!
这六个历史人物中,孙权、刘裕可以算作正面人物,刘义隆是反面人物,拓跋焘勉强算作反面人物,霍去病和廉颇既是正面人物,也是典故人物。
用典,就是在文学创作中引用“出于古书典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李岫春(编著):《楹联大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并不是文章或者诗词中出现了古代的人、事就是用典,如果作者只是直叙其事,并不是用典,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这一人物形象,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提到的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如果是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的古人和所写的诗文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引用古人古事是为了“类比”、“证明”,并且常常有出处,有相对固定的意味,那么就是用典,就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季鹰归未”——出自《世说新语》,后以莼鲈之思表思乡弃官归隐之意,“求田问舍”——出自《三国志?陈登传》,表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木犹如此”——出自《世说新语》,表徒然虚度时光之意。因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封狼居胥”——表明建功立业之意,“廉颇”——出自《史记》,表明报国迫切愿望与报国无路的悲痛之意,?应该才是用典。
即使是诗词积累较少较差的读者,明白了这些历史人物和典故之后,也就明白了辛弃疾在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了。而这些历史人物交织在一首词中,通过暗示、影射、讽刺、寄寓等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含蓄隽永又意味深长,同样体现了词“要眇宜修”的美学特征和豪放派喜欢用典的词风。如果是给高中学生讲解,应该先弄明白六个人物,再逐步分析辛弃疾在他们身上所寄寓的感慨,就可以读懂这首词,体会到这首词意深而味隐的美感,揣摩出这首词丰富的意蕴,并感受到这首词“豪放”的风格特征。
?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在授课过程中教学重点突出,能紧紧围绕着目标进行。
课堂推进有条不紊,具体表现在:
导入部分合理。因为上一节课是苏轼的词,所以从苏轼和豪放词派引出辛弃疾,衔接自然,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去体会和比较二人的不同之处。
基础字音字形知识要夯实的意识很好。尤其对高一学生来说,基础不可不重视。
教学环节,思路清晰。先是题解,然后过度到问题一的抛出,学生很自然地跟着老师去思考。在第二问题生成过程中,很巧妙的插入了写作背景,这是一个大亮点,独具匠心。看来顾老师确实是用心去研读教材,很有艺术性。
在赏析诗词的教学中,一直贯彻和落实诵读。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歌。只有在读中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从而获得一种美感和情感的熏陶。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很充分。顾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形式灵活。
教态自然,很有亲切力。显示了一位语文老师较好的职业素养。
可外拓展很有针对性。这不仅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为写作做足了准备。
总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新授课型。
评测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舞榭(???)歌台?????巷(???)陌????金戈(???)????元嘉(????)????仓皇(????)? 无觅(???)?????????孙仲谋(???)??狼居胥(???)??廉颇(????)????佛狸祠(???)?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千古江山????????????????????????(2)赢得仓皇北顾???????????? (3)可堪回首????????????????????????(4)烽火扬州路?????????????? 3、文学常识填空。? 辛弃疾,字??? ?????,号???? ?? ???,???? ???(朝代)词人。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 ”。? 4、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念廉颇,感痛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追述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响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5、对下列句子使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韩侂胄不要急于事功)?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8、名句填空。? (1)元嘉草草,?????? ???????,????????? ??????。? (2)四十三年,????? ???? ????,????????? ??????。? (3)凭谁问,?????????? ????,???????? ???????。? 阅读训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孤立无援,其豪放词每有苍凉沉郁、粗犷悲愤之致,从下片中你能读出这种韵味吗?试举例分析。
?
?
10、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
?
11、辛弃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来,抒情写意,尝试从他的其他词中寻找一例进行赏析。
?
?
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于1205年镇江(京口)知府任上。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抗战派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前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然而,本词自始至终
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词的题材;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诗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柁胄的期望;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戒当权者: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永遇乐》用典较?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诗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诗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课外阅读: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1)兜鏊,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3、上片两句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何意?
?
14、上片后两句仍一问一答,写词人登楼所见所想“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是化用前代哪位诗人哪首诗的诗句?
?
15、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赞颂???????????????????,暗讽???????????????。
?
?
学后心得:
?
?
参考答案:
1、xiè??xiàng??gē??jiā??huáng??mì??móu??xū??pō??cí?
2、(1)长远的年代(2)落得(3)哪堪,不堪(4)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在的“省”
3、幼安,稼轩,南宋,苏轼,苏辛
4、B??????5、C??????6、B??????7、C
8、(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下片先回溯历史,用讽喻手法,意在汲取教训;词尾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10、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
11、如《摸鱼儿》一词,下片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语辟典精,用意深刻。
12、B(“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诗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13、神州在哪里?中原大地已非我所有了。
14、唐朝诗人杜甫《登高》。
15、三国时期的英雄(孙权),南宋朝廷的无能(无人,苟且偷安)
教学反思:
语文语用观教育明确表明,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会并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培养和训练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努力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要夯实基础的字音、字形,做到读准、认准,积累必要的词汇 。第二,了解有关辛弃疾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增加学生的语文和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本课用典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对典故解读的环节,一方面有利于本词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历史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写作积累素材。第三,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对教材语言文字的赏读,在赏析和解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五环节就是重点挖掘教材文本的表现力。以词的内容为依托,围绕重点名句的赏析展开,进一步提升朗读、感悟和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以期逐步提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个工作需要教师细心的引导和点拨,积累一些必要的鉴赏技巧和方法,比如本课的“用典”“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第四,情感价值的熏陶和教育,我是通过反复朗读来强化和完成的。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和强调朗读,因为在朗读中才能充分调动感情深入其境,在自我感染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把握了情感就把握了作品的“神”,最后自然就成诵了。第五,对课外语文知识进行相关的拓展,搜寻和梳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他生平和思想,可以为诗歌鉴赏做知人论世的必要积累,最后的随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总之,本节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和满满的成就感。
课标分析
本课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第6课。第二单元的诗歌是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迥异。这里选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这四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本课是辛弃疾的第二首词,是在学习完前一课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豪放词风的词作。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情感的体会和诵读上,这也是符合诗歌教学的本质的。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所以本课所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在赏读中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