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总体看来,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今后需要在课堂上多多关注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观察、提问、同伴交流互检等多种方式来掌握每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度,然后决定课堂深度和进度。老师不能一味的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预设,更多要关注学生。
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课件23张PPT。曹 禺 简 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市,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雷雨》是其处女作。两年后的 1935年夏,又有都市生活剧《日出》发表,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的地位。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作品享誉海内外。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法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基本要素:矛盾冲突。1.按戏剧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
2.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等。
3.按艺术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
4.按剧情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戏剧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的个性特点。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大家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 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整部话剧《雷雨》的大致情节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第一场: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
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
(1)在相遇的过程中,周朴园的心理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在相认的过程中,周朴园依次采取了怎样的手段来对付鲁侍萍?
(3)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采取的手段 责问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稳住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旧事又何必再提呢?哄骗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没忘旧情打发取出支票 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变化平静猜疑紧张不知所措(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忽然立起)你是谁?(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你----你贵姓? 他担心侍萍的出现会威胁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以前罪恶可能会暴露于天下,所以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种种罪恶无人知道,俨然作为怀旧的多情人、权威的封建家长、体面的资本家出现。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所以,他从“怀旧”到“绝旧”,彻底暴露了伪善嘴脸。作为一个“怀旧的多情人”,为什么当侍萍站在面前时,周朴园又换了一副面孔呢?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分析人物形象 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请大家思考他们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并说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周朴园
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课文揭露了 他的自私虚伪。第一场戏是从私生活的角度写。充分暴露了他的 虚伪、自私、冷酷,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对过去的侍萍:始乱终弃----自私残忍 对“死去”的侍萍:虚伪?对面前的侍萍:纪念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阴险狡猾,冷酷无情讨论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侍萍?看来他可以怀念侍萍,但得有两个条件,一是她必须是那个年轻漂亮的梅小姐,二是梅小姐必须是死的,只可以活在他的怀念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绝对真实的。这时周朴园述说自己的怀念却成了他安抚软化侍萍的手段,丑陋到了极点。对于怀念了三十年的恋人,周朴园希望永远不见。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有良知的,只要自己做出了赎罪的举动,内心就会得到安宁,他觉得自己有良心,要弥补罪过。正如曹禺所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性格十分复杂。?
小练习:自由写作
周朴园认为金钱是万能的。那么,你觉得周朴园这个人物可以作为什么样的观点的论据呢?你能确立一个小的观点,用周朴作为论据来证明呢?(150字左右)作业: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把握第二场中的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进一步了解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再见《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雷雨》可以着重去分析语言的潜台词和个性化的语言,而不是抛出所有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提前预设略显机械。对于时下的语文课堂建设,主张“百花齐放”的课堂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同时,语文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的学科,“高效课堂”也不能抛下基础知识。教出了语文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出了味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拿捏甚为重要,应做到“乐而有度,活而不乱,疑而有据”。 《雷雨》做到了深挖教材,在拓展方面合理朗读重点语句和段落,重视学生对人物角色的情感体验;《雷雨》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并阐释主题,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得益彰,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但也有值得注意的一方面,周朴园及戏剧主题应该重点突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着墨过多。
1.下列加点字与所给读音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jiàn 离间 间距 间不容发 间接经验
B.hún 混账 混蛋 鱼目混珠 混水摸鱼
C.jué 角色 口角 群雄角逐 暗中角力
D.cì 伺候 窥伺 伺机而动 伺隙进攻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惊惶 惊慌失措 急燥 戒骄戒躁
B.凄惨 残无人道 规矩 目光如炬
C.犄角 掎角之势 蜷缩 两情缱蜷
D.呆笨 笨口拙舌 水槽 剔除糟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鲁侍萍 我没有 ,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②周朴园 (指身侧)你站在这儿,(向大海)你这么只凭 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③周朴园 也好,我们 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
④三十年后鲁侍萍为找四凤来到周公馆,与周朴园 。
A.委曲 义气 暂且 萍水相逢 B.委屈 意气 暂且 不期而遇
C.委屈 义气 姑且 萍水相逢 D.委曲 意气 姑且 不期而遇
4.下列各句表达准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省话剧团重排《雷雨》,开展送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接触话剧艺术,同时也给剧团年轻演员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B.通过老师对《雷雨》剧本矛盾冲突的分析,使我们认清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
C.真的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心理真实并不等于道德的善,何况周朴园的怀念还包含着虚假的成分。
D.《雷雨》剧本具有惊人的独创性,戏剧情节错综复杂,收场撼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悲剧性感情。
5.给下面的句子排序,最恰当、合理的一项是:( )
①言简意深的语言,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 ②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③它虽从生活中来,但经过作者的提炼和加工。 ④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应精练,有潜台词。 ⑤例如《雷雨》第二幕里有一段对话,通过一“嗯”一“哦”,活脱脱地表现了周仆园的伪善和鲁侍萍的刚强。
A.②③①④⑤ B.②④③⑤①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②⑤①
【文本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周朴园 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 (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6.周朴园说做了“于心不忍”的事,你认为真的是这样吗?
答: 。
7.“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答: 。
8.这段对话,表现出鲁侍萍怎样的性格?
答: 。
9.有人说,周朴园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对此,你怎么看?
答: 。
【语言运用】
10.“周朴园是否真爱侍萍”是有争议的话题。下面有关该话题的辩论,请针对正方说法,以反方身份写一段话加以反驳。
正方:一般人认为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讲,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逐渐改变了他,只能忍痛割爱。这点可从他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三十年来,他一直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 。
参考答案:
1.C( A项“间距”“间不容发”读jiān,B项“混蛋”“混水摸鱼”读hún,D项“窥伺”“伺机而动”“伺隙进攻”读sì)
2.D(A项“急燥”为“躁”,B项“残无人道”为“惨”,C项“两情缱蜷”为“绻”)
3.B(“委屈”指受冤屈;“委曲”指曲折。“意气”指意志、情绪;“义气”指人有气概,有感情。“暂且”重在时间;“姑且”重在让步。“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4.C(A项词序不当,“了解”“接触”要颠倒过来;B项缺少主语,删除前句的“通过”或后句的“使”;D项主语残缺,前面几个句子主语分别为“剧本”“情节”“收场”,最后一句要补充主语“人物”)
5.D(找出中心句,注意语句间的关联)
6.不是这样,这是他为自己丑恶的灵魂所找的自慰的借口,是为自己可耻的行径开脱。
7.你不要对鲁贵说什么,否则对你对我都没有好处。
8.鲁侍萍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痛苦的经历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这段对话表现出鲁侍萍正直、刚毅、倔强的性格。
9.周朴园冷酷专制的背面,的确深藏着悲剧性因素。他在个人选择的同时也含有被动因素,这在他对繁漪的冷淡和对侍萍的思念中可以看得出。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周朴园是孤独的,也是封建规范的受害者,所以说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此题可以认可,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10.示例: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的形象,他保留旧家具、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操作顺畅,与学生的配合也相对默契,但是内容设置上有些超量,未来还可以在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爱情上进一步探究质疑,把一课时变成两课时,举办一个小型表演剧,让同学们自编自导,在演完之后,再组织个小型辩论,深入探究人物灵魂,切身感受戏剧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有魅力。当然,教无定法,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