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6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6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5 09:30:57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学生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首先,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讲,与初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再者,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如果忽视这一问题,不注意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不仅不能搞好学科教学,而且还影响学生的身心的成长与发展。这有违语文学?科“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之目的。??
?另外,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的那种“少、慢、差、费”的现象,存在着那种不讲“科?学投入,有效产出”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的适应性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不?仅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焦点,而且成为世界教育关注的热点。探索与研究?初高中语文学习,对于解决初高中在学习内容和要求上的差异,对于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策?略,对于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增进学生对语?文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发展教师的专业特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 ⒈可使高中学生们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
? ⒉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增强学生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中我感到:不管学生的想法对不对,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肯定能促使教?者去进一步研究教材。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对教者的一种挑战,一种促进,要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教者还真的非动一番脑筋不可。同样,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和学案,一定?更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学生进入高中,很快就会感觉到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教师对学生角色的变化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学要循序渐进,应控制好进度,谨防开快车;还应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坚决摒弃故意出难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的陋习。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困难。
总之,只要教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课就不仅能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而且能更?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效果分析
本课目标:
1诵读本词,感受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2.品读语句,赏析本词的写作特点。
针对第一个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下:在教授过程中,通过自己试读,一个学生正音初读,自由朗读感受情感,听朗诵录音正音、划分句读、感受朗诵者饱满的情感,自己身临其境读出感情,把握感情基调。合作探究结束,学生美读成诵,带有饱满的感情当堂背诵下来。
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下:老师出示三个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及时引导,理解了各个典故的含义和使用目的,明白了用典的好处是为了借古讽今。在后面的对于全词的主题总结填空中,学生的配合情况比较好,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后对于辛弃疾另一首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拓展训练时,学生能够一眼就看出诗词的化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使用,整堂课效果达到。
案例名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孙莹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高中语文必修四的阅读鉴赏环节,需1课时完成。这节课教学在必修三唐诗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学生将在诗歌阅读与鉴赏的双向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确立教学目标为:
1.诵读本词,感受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2.品读语句,赏析本词的写作特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必修三的唐诗学习之后,使学生的诗歌鉴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仅限于能够感知、体现诗歌的主要特点,对于宋词了解甚少,尤其是宋代词人,比较生疏。所以在讲解之前也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预先查阅词人情况,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视频、朗读录音与PowerPoint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
播放充满豪情壮志的爱国视频《精忠报国》;用一组宋朝英雄的事例、排比式的语言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并研究歌词。在激昂的曲调中,让豪壮之情充溢于心中。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激发爱国热情,揭示本节课题。
视频与PowerPoint相结合。
二、查找信息、明确目的
课件展示课题,进而明确教学目标。
齐读词牌名和题目及作者。
齐读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明确方向。
PowerPoint展示。
三、检查预习,指导要点
课件投放问题,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学生积极回答,并做补充。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大事,辅助对于本词的理解。
PowerPoint课件
四、朗诵检查
出示课件,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情感。
一生读,他生纠正,并注意划分句读,齐读,听朗诵示范,并尽力模拟。
训练学生朗诵能力,结合朗诵示范录音。
PowerPoint课件
五、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来完成对于整首词的鉴赏。
合作交流;发表意见;共同完成;独立创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肯定学生。
六、总结方法及情感,并课外延伸
教授用典的知识,及用典的目的。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感悟,领会。
让学生在课下训练用典习题;感受词人的形象并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流程图
开始
视频 激情导入
?
课件 明确目的
?
课件 学生出示预习结果,教师概括要点
?
课件、录音 学生朗诵,师做指导,并播放录音
?
课件 ?出示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并积极展示成果
课件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
结束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基本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辅。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八、帮助和总结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口头指出、课件展示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争取让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能达到要求。但就第四环节而言,学生很难均达到理想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采取个别对待的方法,使他们就其实际情况尽可能达到更好程度。最后做出总结,说明本节课的成功及遗憾之处,同时拓宽创作空间,令学生有激情地进行课后的修改与创作。
课件17张PPT。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遇乐1.诵读本词,感受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2.品读语句,赏析本词的写作特点。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 辛弃疾其人其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最杰出代表。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作品《稼轩长短句》,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二安”。 被誉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率50人的军队闯入5万金兵帐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不久归南宋,历任各地安抚使等文职,体恤百姓,训练军队。一生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再读正音学生试读听读品味自由朗读巷陌 巷道 狼居胥 佛狸祠 登临北固亭之上,极目远眺。
辛弃疾看到了哪些景色?品读课文,合作交流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对此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写作背景 归安南宋的辛弃疾,始终担任文职,被迫隐居江西。20年后,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重新起用,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韩要立一份伐金大功,提高威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第二年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66岁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同时又对韩的轻敌冒进而感到忧心忡忡。
(后叙)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含愤去世。既然是议论当世,为何不直陈时事,而要提到历史上的人或事?这种艺术手法叫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用典借古讽今辛弃疾用到了哪些典故?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向往、惋惜赞叹之情告诫当局担忧、不满明志、悲愤多用典故,表达爱国之心。借 古 讽 今诵读全词
感受诗人形象
体会爱国热情
通过《京口北固亭怀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他是一位爱国者,却,生不逢时;
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 ,无用武之地。
他不只是一位诗人,更是一座精神丰碑,用他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明知荆棘丛生,依旧愤然前行。这首词通过( )的手法来( )对( )的赞扬,就是对( )的指责;对( )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草率冒进的( );对( )热闹景象的忧虑,就是对南宋当权者不思收复中原的( );最后以( )自比,表达了一个爱国者空有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 )。总结全词用典 借古讽今孙权、刘裕 刘义隆 警告廉颇 极度悲愤之情南宋统治者佛狸祠下不满宗泽 临终三声“渡河”而死
岳飞 “靖康耻,犹未雪”的遗恨
李清照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孤独
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主题升华拓展训练,体会辛弃疾用典、借古讽今的魅力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 ???诗句。
2.本词突出手法是??????? 、 ,用孙权的骁勇善战,讥讽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有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注:兜鍪:头盔,代指千军万马课下以《我眼中的辛弃疾》来题,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语段。课下作业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 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1、体系结构、地位作用?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而编写了现行的教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属于宋词单元的阅读鉴赏环节。
2、编排特点
在必修的五册书里,每册书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部分分四个单元,单元前面有学习重点及要求;每个单元4篇文章,所选文章都是名篇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4篇文章中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课文后面设有“研讨与练习”,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另外还有相关的知识连接,科学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鉴赏。表达交流部分,分五个单元,每单元训练一个重点,每个训练重点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等内容组成,正确引导学生写作。梳理探究部分,设置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重点内容,主要是介绍基础知识、文化演变等内容,并设计了课外延伸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名著导读部分,每册安排两部名著,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等组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的编排,正确地处理好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二是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关系,三是接受性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四是学科的独立性与多元性、关联性的关系,五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与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展现了新教材适应实效功能。目的是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适合时代要求和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教学思想方法
语文教学思想方法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视频播放导入,吸引兴趣。
多次朗诵正音,读出句读,听录音,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拓展升华主题,并进行拓展训练,体会用典的好处。
4、背景知识?
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66岁,在镇江任知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南宋时期,金国和南宋的国界线是淮河,京口在长江南岸,离淮河这一前线已经很近了。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怀古”二字,则明确了本词的类型,所抒写的一定是怀想古代的人和事,从而寄寓自己的感怀。这首词一共怀想了六位古人,上阕两位:孙权、刘裕,下阕四位: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和廉颇。一首一共104个字的词中,就出现了六位古人,出现的程度如此密集,对于读者来说,想进入这首词的审美境界是很困难的。因此,想读懂这首词,必须先了解清楚这六位古人的事迹。
二、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1.诵读本词,感受辛弃疾的爱国热情。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2.品读语句,赏析本词的写作特点。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三、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的分析
学生对于用典的理解是最大的难点。用典,就是在文学创作中引用“出于古书典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并不是文章或者诗词中出现了古代的人、事就是用典,如果作者只是直叙其事,并不是用典,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这一人物形象,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提到的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如果是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的古人和所写的诗文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引用古人古事是为了“类比”、“证明”,并且常常有出处,有相对固定的意味,那么就是用典,就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季鹰归未”——出自《世说新语》,后以莼鲈之思表思乡弃官归隐之意,“求田问舍”——出自《三国志?陈登传》,表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木犹如此”——出自《世说新语》,表徒然虚度时光之意。因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封狼居胥”——表明建功立业之意,“廉颇”——出自《史记》,表明报国迫切愿望与报国无路的悲痛之意, 应该才是用典。
即使是诗词积累较少较差的读者,明白了这些历史人物和典故之后,也就明白了辛弃疾在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了。而这些历史人物交织在一首词中,通过暗示、影射、讽刺、寄寓等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含蓄隽永又意味深长,同样体现了词“要眇宜修”的美学特征和豪放派喜欢用典的词风。如果是给高中学生讲解,应该先弄明白六个人物,再逐步分析辛弃疾在他们身上所寄寓的感慨,就可以读懂这首词,体会到这首词意深而味隐的美感,揣摩出这首词丰富的意蕴,并感受到这首词“豪放”的风格特征。
四、对教学课时安排的分析?
一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观课记录
同组姚雪老师:
本节课重点突出,老师备课认真,灵动丰富,较好地针对了重点班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容量大。
同组王金红老师:
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老师的示范朗读形象地表现了诗作的特色,教学资源丰富,用问题很好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同组谢菲老师: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本次教学中,拓展稍多,也存在节奏偏快、忽略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同组组长王向明老师:
板书适当,条理清晰,若能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更积极些,会让此课更完美。
拓展训练,体会辛弃疾用典、借古讽今的魅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头盔,代指千军万马。
1.“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 ???诗句。
2.本词突出手法是??????? 、 ,用孙权的骁勇善战,讥讽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有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后反思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更多地回归到课本,更多地去关注如何将文本阅读的方法带给学生,以期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让语文课文的示范性真正表现出来。。基于此,在执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时以课文为纲,尽量去体现出课文的示范性。
在梳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备课思路时,考虑到辛弃疾作品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用典,后人争议最多的是“掉书袋”,学生阅读最烦的是内容艰涩,趣味索然,因而,我认为处理这首词的关键是熟悉典故,重点是典故的处理,难点是如何进入典故,如何让学生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悉,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 “熟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反复阅读的结果。
  回味整堂课的教学,我感到比较满意的还是对典故这一难点的处理。有了反复熟悉典故的基础,词中所隐含的作者悲壮的情志在读者面前才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痛楚和失落才让人咀嚼出深层的味道来,才让每一位进入意境的人为之捧泪,为之扼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紧接着再进行一次读的训练,范读也好,听读也罢,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试读,以此来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独立理解,这样会使整堂课的处理更完美一些,教学高潮也必将更明朗一些,诗歌的韵味也会显得更浓一些。但是在指导朗诵的过程中,个人的朗诵能力不高,指导一起也不是游刃有余的感觉,是比较大的遗憾。
除此之外,在反思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受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赶课,一旦没有学生回答问题,我就着急,自己说了出来。当然,这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当努力进步,发挥学生主角的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之一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新课标的“阅读与鉴赏”类别,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要求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所以我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才用了歌唱视频《精忠报国》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豪情气概荡漾满胸。
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在课前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查阅辛弃疾的生平大事件,充分知人论世,辅助课堂教学,在预习检查的环节中,以及在后面探讨作者情怀之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所以我在课上设计了三个问题,辛弃疾看到了什么景色,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对此怀有什么情感。启发学生合作交流,并积极展示自己的心得。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在教学活动中,严格参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努力完成目标,学生参与积极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