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雨霖铃(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雨霖铃(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5 09:35:45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一、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因此,学生对学习宋词有着很大的兴趣。
二、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完成了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学生在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效果分析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课前对柳永资料的搜集、整理,对词人柳永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广度,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朗读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能够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把握词人的凄凉、悲苦的离愁别绪。学习了通过意象分析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
合作探究环节,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习,能够和同学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学以致用,最后写作环节,当堂验收,在学生品析了意象,感受了情感的基础上,选取一句进行扩写,既锻炼了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读,品鉴韵味丰富的意象。
(2)深情诵读,体会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象,感受情感,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问答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播放歌曲《送别》(李叔同),听了这首《送别》,你有怎样的感受?
离别总是伤感的,人生无常,聚散不定,因此,古往今来,抒写离愁别绪是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是如何抒写离愁别绪的。
(二)作者简介
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他的词风行一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作品集《乐章集》。
(三)音读,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个别学生朗读,正音、节奏。
3、范读。注意语调、语速。
4、根据范读和自己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
5、个别学生范读。
6、齐读。思考: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哀婉、伤感、凄凉)
(2)词中哪句话最能表现离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相对于其他人的离别,柳永的离别似乎更加痛苦,更加伤感,为什么?再次朗读,细细体会。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本来离别就是痛苦伤感的,而恰恰又在萧瑟清冷的秋季,就更显凄凉伤感了。)
齐读此句,体会词人的情感。
(四)意读,品析鉴赏。
1、找出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边读边勾画出来。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楚天、酒、杨柳、晓风、残月
2、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最喜欢那一句?说说理由。(分小组讨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开首这三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寒蝉,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长亭,是送别的场所,代表着离愁。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词人用寒蝉、长亭、骤雨表现了凄凉悲苦的离情。再读一读此句,体会词人的情感。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词人用烟波绵长、暮霭浓重、楚天辽阔表现了离愁的长、重、浓、无边无际。再读一读此句,体会词人的情感。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却愁更愁。关于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代表离别。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彩,渲染了浓烈凄凉孤寂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再读一读此句,体会词人的情感。 总结:《雨霖铃》通过描写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酒、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凄凉、悲苦、孤寂的离别之情。
(五)美读成诵
1、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雨霖铃》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请饱含情感自由朗读这首词,争取背诵下来。
2、个别学生朗诵这首词,要饱含深情。
(六)写一写
柳永笔下的离别是如此缠绵,如此动人心弦。请选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展开想象,写一段语言优美的句子。(50字左右)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拨。
(七)板书
蝉 雨
伤离别
柳 月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三、 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读,品鉴韵味丰富的意象。
(2)深情诵读,体会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象,感受情感,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重点:品味分析意象,感受情感。
难点:感受情感,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问答法。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观课记录
各位观课老师的建议:
王向明老师:学习目标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教态自然大方,亲切自然。板书简洁,重点突出。板书书写的衔接不是很贴切,注意改正。
姚雪老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适当进行点拨。
王金红老师:注重诵读,诵读的方式比较多样化。朗读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朗读中体悟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建议还是再加强朗读的环节。
谢菲老师: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点评还不很到位,缺乏凝练性。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以下题目。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赏析注释】①撚(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题秘笈: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 (1)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即可)
教学反思
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学习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诗歌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对所学到诗歌常识,并不是很能理解与运用,甚至对学过的诗歌也仍然是似懂非懂,难以读懂悟透,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失分很多。怎样进行诗歌教学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我以词作的意象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以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引兴趣。以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李叔同的《送别》,导入新课,学生能够跟着和唱,极大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初步使学生感受离别的情感,为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搭建了一所桥梁。
重诵读。“诗读百遍,其义自现。”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录音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抓意象。在《雨霖铃》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意象人手,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体会婉约词缠绵悱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已经学过了很多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了一定的理解,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意象。因此, 我先让学生在课划出词中的意象,然后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调动学生来分析品味,大多数同学表现得非常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有的意象,学生能找出来,但是分析不好,这时我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解读。
明感情。初步感知中,学生就知道这首词的情感是“伤离别”,但是这种“伤离别”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学生就茫然了。在教学中,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和情感的关系,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诗歌的意象中体会、感受词人的离愁别绪。
在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在课堂上,尽管有学生的活动,但是大多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不够充分,今后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由于学生人生经历有限,对柳永的离情感受不是很深刻,还需要再次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希望在我能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提出以下要求: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4、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主张让学生参与课堂并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针对新课程标准,我对《雨霖铃》做以下几点设计:
注重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鉴赏诗歌,最后朗读成诵。
引导学习理解景和情感的关系,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
注重合作与探究,引导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引导学习利用手中的语文工具书和网络,能够搜集和整理关于柳永和送别诗的相关材料,使学生在知识广度上有所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