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学情分析
郯城一中 张可祥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鉴于此,我想通过本诗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些更具体使用的鉴赏方法和角度的范例,让学生在加深对本诗意旨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为以后的古代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将进酒》学习效果分析
郯城一中 张可祥
学生课上应完成的任务: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正音释义。将重要的音义写出来。
将进酒 金樽 还复来 烹羊 岑夫子 馔玉 宴平乐
恣欢谑 径须 沽取 将进酒 且为乐 会须 钟鼓馔玉 寂寞 恣 欢谑 径须沽取 何为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一同学诵读,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讨论解决音义问题并指导诵读。
3、诗文的主旨句?(按大纲要求,诗词应该在诵读中进行赏析。这样的安排符合认知规律。)
二、反复诵读诗歌,分析鉴赏
1、疏通诗义,并写出本诗的诗眼、作者情感的大起大落线索及对应的诗文。
诗眼:愁。
情感——————————对应诗文
(1)感伤之情: “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2、诗文写悲伤的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能否再举几例?作者因何而悲?
(分析: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2012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比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夸张。
例子:《关雎》 《蒹葭》
悲伤原因:流水急速——时光飞逝——年华易逝
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3、作者兀自悲伤,为何突然转欢?
虽然仕途不顺,但故友相聚也为人生一大乐事。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不是。“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淋漓尽显。
5、“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的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自古以来,古代的圣贤们如孔子,孟子,贾谊等,都得不到重用,可谓怀才不遇,李白言之“皆寂寞”,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看似是羡慕,其实李白是另有所指,“圣贤”本重用不用,李白无形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表达自己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的批判。
6、作者为何举曹植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们有何共同点?
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有才,好饮,怀才不遇。作者其实要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多次诵读诗歌,深度探究
好友相聚,本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一反常态,不喜反愁呢?这个 “愁”又包含怎样的内容?(结合背景解读情感)
这个愁不是一般的愁,乃是古往今来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通感的愁。这个愁除了包含对人生短暂的慨叹外,主要指功名不立,岁月蹉跎,时不我待而言。
课后总结:学生能跟上老师讲课思路,独立完成所设置的习题,尤其是开放性习题,学生能畅所欲言,展示自己的观点,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
《将进酒》教学设计
郯城一中 张可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基本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诵读能力,从而体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并鼓励学生大胆倾吐,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见解,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走进李白的激情、浪漫和放达,感受全诗恢弘的气势,激发学生与文本、文人和文化的亲近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体会诗歌复杂的情感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理解是人形象。
教学难点
诵读方法的指导和鉴赏诗歌能力的培养。
教法学法
教法:1、以诵读带动体悟;2、启发与讨论为主;
3、品读与探究结合;4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诵读诗歌体悟感情,知人论世探究意蕴,个性解读寻求共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中有酒,酒中有诗。(PPT展示有酒的诗句,学生齐读):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说到酒与名人,当首推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了。他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走进他的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投影、板书:将进酒 李白)
初读感知
优美的诗歌就像一坛陈年老酒,需要细细品尝,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这首诗的独特韵味。
1、下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地把全诗朗读一遍。(杂读)在阅读过程中看看有哪些字音和词义还把握不准,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PPT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问题交流环节:学生提问,师生交流。
3、字音和词义我们读准了,疏通了,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这篇文章的魅力(齐读)。
师引导:读得很好,不错!但是这还只是停留在读上,诗歌啊,不仅要会读,还要会朗诵!来,谁来尝试一下?同学们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由大家推荐。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点评时可以从读音、感情等方面来考虑。(单读)
PPT展示要求:1、朗读六字诀:轻 重 缓 急 高 低。
2、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旁若无人)。
(学生读,鼓掌,点评,学生完成)
如果你来读,有没有与他不同的处理方法,找几个句子读一下。学生尝试朗读(单读)。
诵读指导:PPT出示图片,感受形象朗读。
如: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句,要读出略带伤悲的磅礴的气势。
(情感:激动——悲壮)图片
2、“人生得意须尽欢”句,要读出自信中的那种狂的味道。
(情感:悲壮——欢快)图片
3、“钟鼓馔玉不足贵”句,主旨句,要读出心中愤愤不平之气。
(情感:欢快——愤恨)
3、“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反客为主,读出醉酒的味道。
(情感:愤恨——狂放不羁)图片
小结:1、情感脉络梳理:悲——欢——愤——狂
2、朗读节奏图片展示,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再次齐读全诗,读出气势。
精读涵咏
通过刚才的朗读和交流,我觉得同学们已经读出一点李白醉酒的味道了,也基本体会到李白内心丰富情感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文本,精读涵咏,看看通过诵读《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
师指导:大家可以参考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见解: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
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
分析时,尽量从三个方面着手:内容、手法、情感。(PPT)
请同学们以前后桌为单位分组讨论,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师巡视了解讨论情况。
师出示赏析范例:
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再大的烦恼暂且抛在一边,暂且饮酒作乐,诗句充满着自信和期许,也体现了李白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悠然的生活方式。
感悟:不管是怀才不遇还是境况艰难,我们都应该抛开这一切,尽情享受我们的生活,和朋友一起酣畅尽饮,这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活。
学生讨论后,交流。学生可能的发言:
1、豪放(五花马、千金裘)、自信、自负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注意:必有用说明现在还没有用。还要注意自负和自信的区别:自负是一个人对自己很高傲的表现,自信表明对自己一个精确的认识。李白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诗句?学生答:《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怀才不遇,愤懑的李白。(“陈王昔时宴平乐”句)陈王即曹植,在与哥哥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勾心斗角,遭到排挤,他在自己的领地上大肆作乐,借酒浇愁。用典故自比,一方面说自己有曹植这样的能力和才能,一方面是说自己现在得不到重用。朝廷不重用他,造成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他又说“斗酒十千”,他想用这种方法证明自己在朝野之外也过得很快活,但是心中还是充满了不平之气。学生试读这一句,读出愤懑之气。
3、脆弱的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句)李白有一种脆弱的感觉,长醉不愿醒,觉得这个世事他不适合,想逃避这个社会,“不愿醒”有一种很脆弱的感觉。师问:最终逃避了吗?这个要看他最后到底有没有去逃避,才能有一个更准确的评价。(有人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李白最后的人生追求,你怎么看?开放思维)
4、旷达豁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句)体现了李白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悠然的生活方式。你感觉李白的这种态度消极吗?学生答,不消极,应该是释然。释然就是不管自己一些身外之物的其他的纷争,而是跟着自己的追求,享受自己。师问:“享受自己”不是消极吗?回答参考:我想,有些人可能认为有些隐士回归山林是一种消极,但是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现在很多人,被工作,被学习,被生活所困扰,我们需要暂且放开其他的纷争,稍微地休息一下,放纵一下自己。“烹羊宰牛且为乐”句,暂且饮酒作乐,把眼前的烦恼抛开一边,毕竟我对未来还是自信的,毕竟我对自己是有期许的,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具备欢饮呢?眼前不妨放开酒量喝,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
四、悟读探究
关于《将进酒》中的李白,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很多词语来描述他。此时的李白真可谓千般滋味,萦绕心头,借着酒兴,他终于发出最后的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可以用名贵宝物来换取美酒,让大家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李白饮酒,狂放的要消除万古愁,竟然称自己的“愁”是“万古愁”,那他到底愁得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后明确。
明确诗人的愁源:内心矛盾痛苦的李白(PPT)
且为乐——万古愁 2、必有用——不愿醒
3、必有用——不足贵 4、不足贵——不愿醒
小结: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人才的共同命运,历史上我们知道的还有哪些人呢?学生答:屈原、辛弃疾、贾谊、王勃、陆游......师:这样看来,李白的愁并不是一己之愁,而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共同的心结,这的确是“万古愁”啊。我们来看看李白写作此诗时的背景是怎样的?(插入PPT,背景介绍)
师讲解:李白作此诗时51岁,被“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因此,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寂寞愁苦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积极用世的李白。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所以我们可以借用李清照的一句诗来形容李白此时的心情,学生齐答:“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再次听录音经典朗诵,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进一步体会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总结
李白愁苦中带着豪放,豪放中带着愤激,如此的李白,似乎也注定了他的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更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自信乐观,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尝试背诵全诗,再次去体味“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布置作业:
PPT投放作业:1、收集有关写“酒”的古诗词。
2、完成学案配套练习。
3、背诵全诗。
课件24张PPT。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诗 “酒” 李白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仙”。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酒” 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 诗?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李白听读学习目标: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读准字音: 将 樽 烹 岑 馔
裘 沽 恣 谑 qiāngzūnpēngcénzhuànqiúgū zì xuè 词语释义: 1、馔玉:美好的食物 。
2、寂寞:指被世人冷落。
3、谑:玩笑 。
4、沽:通“酤”,这里指买。
5、对比下列句中“将”的含义
将进酒(请)
呼儿将出换美酒(拿)
朗读要求:1、朗读六字诀:
轻 重 缓 急 高 低
2、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感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前一句感叹岁月无情,要读得低沉
而急切。“君不见”三字应有叙事风格。
后一句感伤早生华发,要读得低沉而
悲切。“君不见”三字要有激愤的语气。
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激动——悲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悲壮——欢快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欢快————愤恨李白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愤恨——狂放不羁?情感脉络悲欢愤狂指导诵读课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红色加粗字为重读音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 请找出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
分析时,尽量从三个方面着手:
内容、手法、情感。赏析范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再大的烦恼暂且抛在一边,暂且饮酒作乐,诗句充满着自信和期许,也体现了李白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悠然的生活方式。
感悟:不管是怀才不遇还是境况艰难,我们都应该抛开这一切,尽情享受我们的生活,和朋友一起酣畅尽饮,这才是我们应该享受的生活。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源于何处?诗人的愁源:内心矛盾痛苦的李白1、且为乐——万古愁
2、必有用——不愿醒
3、必有用——不足贵
4、不足贵——不愿醒
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人才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且高贵的人生姿态。因此,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激、寂寞愁苦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积极用世的李白。欢乐与忧伤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鄙视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听读李白一生与酒如影相随,高兴时喝酒,彷徨中喝酒,失意后喝酒,但无论如何高兴,怎样彷徨,多么失意,他始终没有放下“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就是我们的李白。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更坦荡,借酒挥洒才情,抒发愤懑,展现自信乐观,凭着一身傲骨化哀伤为洒脱,化忧愤为豪放!将 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作业1、收集有关写“酒”的古诗词。
2、完成学案配套练习。
3、背诵全诗。《将进酒》教材分析
郯城一中 张可祥
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二、教学目标
高二阶段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求读懂,还要求学生学会鉴赏。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储备,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
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阅读诗歌、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②鉴赏诗歌中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
四、难点及突破途径
这首诗整体基调是豪放的,但是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诗中一方面表现出“钟鼓馔玉不足贵”的蔑视权贵世俗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又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负。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发表对李白痛饮狂歌的自我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将进酒》观课记录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努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问题的生成到问题的解决,再到问题的拓展,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的“行动”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由此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由被动变成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以这样一种愉悦的方式达到了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教学过程比较轻松,情感调动得当。
课堂推进有条不紊,具体表现在:
1、导入部分合理。有酒的诗词引入抓住学生的心理,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学生的配合来看效果较好。
2、基础字音字形知识要夯实的意识很好。
3、教学环节,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注重问题生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在赏析诗词的教学中,一直贯彻和落实诵读。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歌。只有在读中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从而获得一种美感和情感的熏陶。
5、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很充分。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形式灵活。
6、教态自然,很有亲切力。显示了一位语文老师较好的职业素养。
7、可外拓展很有针对性。这不仅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为写作做足了准备。
总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新授课型。
《将进酒》评测练习
郯城一中 张可祥
一、为下列粗体词语注音。
将进酒(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钟鼓馔玉不足贵(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千斤散尽还复来( )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 )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 )
⑤径须沽取对君酌( )
⑥与尔同销万古愁( )
⑦但愿长醉不复醒( )
⑧主人何为言少钱( )
三、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 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六、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
?答:①起兴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夸张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10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七、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八、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九、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十、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将,qiānɡ;樽,zūn;烹,pēnɡ:岑,cén;馔,zhuàn;谑,xuè;将,jiānɡ;散,sǎn。
二、高堂:高大的厅堂;会须:应当;足:值得;恣:放纵;径:即、就;尔:代词“尔”;但:只;何为:为什么。
三、A 四、C 五、C
六、①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这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②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七、D(请/拿;A应当 B再 C介词,为。)八、C(语助词)
九、① A(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后一句中比喻句的体现。)②C(注意“平乐”“斗酒十千”的翻译。)
十、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将进酒》课后反思
郯城一中 张可祥
(一)可以肯定的几点
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仅仅是大小讨论所能体现的。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进度的推进这几方面也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每人都提出自己的疑难,通过筛选选择了四个反应不交突出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体。
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贪图教学进度的快速,而是依靠学生的讨论来推进,并没有严格地划分各个部分的时间,从而使讨论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2、教师的主导和提升作用不能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丧失
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和总结提升上。
《将进酒》可以讲的内容比较多。我选择以“从 可以读出 的李白。”这个问题所谓切入点,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诗人形象有所感知。
在总结提升阶段,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指导。一些问题和认识确实是学生深入不到的地方,这时适合地跑出自己的认识,我认为这不是自己唱戏自己看,而是在有效地拓展深化。在总结自己所认识的李白时,我展示了自己的认识,写了如下一段为文字。
“孤独的斗士”李白似乎一直都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掌握着时光行进、人生荣辱的“命运”,尽管一再遭到戏弄,但他总是能笑对人生,以昂扬的面貌藐视那个捉弄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他是胜利者。一个是那个内心时时渴望建功立业的自我,尽管他借酒浇愁,但结果只能“愁更愁”。在这两个敌人的夹击下,李白,没有沉沦,“谪仙人”的他注定无法回到天上,逍遥自在,于是他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人世间做一个孤独的斗士。
(二)需要改进的几点
1、注重板书的设计
这节的板书设计不是很好,没有做到清晰、直观。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在这方面注重设计。
2、课堂氛围的渲染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是下一步学习改进的重点。
我想,的教学工作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有效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支点。
《将进酒》课标分析
郯城一中 张可祥
本课为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赏析示例篇目。本单元的学习方法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要求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有感情地吟诵来体会诗歌的感情。《将进酒》一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句式长短不一,感情跌宕起伏,所以本课我带领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掌握长句短句、重音和语调的不同作用,体会诗歌情感的变化,进而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根据单元目标,制定本课学习目标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课学习诗人李白“狂放痛饮”下的激奋之情,体会盛唐诗风的特点,同时为后面诗词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要明白诗人内心的愁苦的渊源,通过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并描述出自己心目中的的李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