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等高线地形图(课件+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等高线地形图(课件+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24 09:27:39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图片展示,整体感知 】 之前我们学过了地图的知识,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那么怎么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这些山体的形态呢? 想一想焦作市人民中学 李航 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 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观看视频,了解新知 】 立体的地形是如何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 立体的地形是如何转化为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100m200m300m400m400m500m600m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实验分组:班级分为四小组
实验器材:模型,量尺,颜料笔,粉笔,白纸,铅笔。
实验步骤:
(1)每位成员分别以3厘米、 6厘米、 9厘米、12厘米为高度,在小组的模型上,用粉笔描出此高度的点。
(2)小组长用颜料笔把相等高度的点连成平滑的线。
(3)每位成员从模型上方俯视描成的等高线,把你看到的等高线用铅笔画在纸上,标上相应的高度。
(4)在所绘等高线地形图中标出本组模型具有的山体部位名称。
(5)请各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组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向同学们讲解你们组山体模型的部位名称以及其等高线特点。【小组活动,探究新知】成果展示我最棒!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课堂小结,强化新知 】等高线弯曲,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凸出等高线弯曲,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凸出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 陡坡的等高线密集,缓坡的等高线稀疏缓坡陡坡稀疏密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口诀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凹凸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必答题:选择你喜欢的图片,回答背后的问题【练习反馈,运用新知】12341、A点海拔是多少米?2、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3、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4、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抢答题150米150米900~~1050m米B点,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课下作业 自学书38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内容,完成39页活动题2的第(4)小题谢谢大家!山顶高低高马鞍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如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中山峰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A. 180米 B. 130米 C.150米 D.210米A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B读图,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坡度最陡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D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鞍部的是( )C课件41张PPT。焦作市人民中学 李航 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1教材分析一1.地位和作用1.地位和作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各种等值线,以及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地形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标1.地位和作用1教材分析一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断陡坡和缓坡。山脊和山谷的判读。2.教学目标1.地位和作用1教材分析一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七年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七年级学生空间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 1学情分析二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实物教具演示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法、学法三图片展示,感知新知
观看视频,了解新知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强化新知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1教学过程四【图片展示,感知新知 】山顶鞍部高低高马鞍鞍部山脊山谷陡崖【图片展示,感知新知 】【观看视频,了解新知 】100m200m300m400m400m500m600m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1)每组成员分别以3厘米、 6厘米、 9厘米、12厘米为高度,在小组的模型上,用粉笔描出此高度的点。
(2)小组长用颜料笔把相等高度的点连成平滑的线。
(3)每组成员从模型上方俯视描成的等高线,把看到的等高线形状用铅笔转绘在图纸上,标上相应的高度。
(4)在所绘等高线地形图中,标出本组模型具有的山体部位名称,并总结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形状的特点。【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成果展示我最棒!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课堂小结,强化新知 】等高线弯曲,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凸出等高线弯曲,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凸出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 陡坡的等高线密集,缓坡的等高线稀疏缓坡陡坡稀疏密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口诀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凹凸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练习反馈,运用新知】必答题:选择你喜欢的图片,回答问题。 如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中山峰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A. 180米 B. 130米 C.150米 D.210米A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B读图,在①②③④四点中,坡度最陡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D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鞍部的是( )C1.A地海拔是多少米?2.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3.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4.从A地和B地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抢答题150米150米900~~1050米B地,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课下作业 自学书38页分层设色地形图内容,完成39页活动题2的第(4)小题。1教学反思五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理念为宗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具相结合,以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谢谢大家,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