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基本信息
年级:高一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
学习领域/模块:《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小说单元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提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根据小说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本单元为小说单元,所选课文涉及古今中外。
《祝福》主要结合社会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于人物命运的影响,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为讲读课,一课为自读课,主要学习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促织》和《变形记》一篇为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另一篇为西方现代派小说,都在荒诞中揭示了社会现实,可以对比学习“幻化”手法运用的异同。
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理解情节、人物和环境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理解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把握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共生、互动关系是单元学习重点之一。同时本单元为小说单元,要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并且欣赏古今中外小说的不同风格类型,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第一课《祝福》,主要学习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难度较大,三课时完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主要学习小说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小说的叙事手法;《变形记》要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与其批判意义,体会契诃夫“讲故事”的艺术。《促织》和《变形记》可以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学习荒诞中揭示的社会现实,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比较异同。
单元写作主要是“写实”与“写虚”,表现真实的情感,用艺术的手段升华日常生活,要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并且要写出事情的波澜,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第二篇小说。第六单元的课文“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所以学习这个单元,要“在人物与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造了一种内容丰富深刻、形式短小精湛的短篇小说体裁,在这种短篇小说中,作家往往以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凭借巧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的心理进行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和概括,从中展示出重要的社会内容。
19世纪末期的沙皇俄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加强了军事镇压,四处制造恐怖气氛,试图钳制人民的思想,控制人民的行动。绝大多数普通人深感压抑,渴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力与专制统治作斗争,只能逆来顺受,麻木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及其所催生的奴性性格的象征。他身上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是一切陈规陋习,是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抑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束缚以及人的自身精神的束缚,暗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愤怒地控诉专制统治,批判腐朽保守的社会思想文化对人的桎梏,反思人性中的奴性弱点。契诃夫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方面,他批判、控诉残暴反动的沙皇统治;另一方面,他又为当时俄国人民的麻木和逆来顺受而痛心。
在艺术手法上,小说主要运用了夸张与讽刺的手法,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本身的夸张,同时还夸大了人物发挥的作用;讽刺则是通过夸张化的人物性格,讽刺“套中人”的丑陋。
2.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小说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和积累,能够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对于小说知识有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小说要素和艺术手法没有系统具体的学习。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已经学习的人物分析方法,并且善于查找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文章。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和启发,欣赏小说“讲故事”的艺术,理解“究竟谁是套子里的人”、“套子又是什么”,体会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批判意义。
3.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表格梳理与人物形象分析,把握别里科夫与周围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套中人”的含义;
(2)通过与补充原文的对比,深刻理解作者匠心以及“套子”的多重含义。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全面把握人物形象以及别里科夫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难点:理解文章揭示的沙皇统治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抑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束缚以及人的自身精神的束缚。
5.学习评价设计
首先,通过人物关系图的绘制和表格填写检测学生对于文章的熟悉程度和对于人物的认识;其次,学生能在原文对比的基础上层层分析“套中人”,即把握了主要人物关系;最后从对于“套子”多层含义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作业,检测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迁移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课前回顾,理清人物关系
教师活动1
1.我们上节课已经分析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请大家再次阅读文章,并以别里科夫为中心,梳理他的“人物关系图”。
2.展示部分“人物关系图”,请学生根据此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教师示范“全城人”部分)
请大家在填写的过程中思考,我们将别里科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只有他一个人在“套子”里吗?“套子”里的人还有谁?
3.学生和教师共同
4.过渡:大家填写得很不错,由我们上节课分析的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和这个表格中的事件,我们发现似乎别里科夫这个“套子里的人”不仅“套”住了自己,也束缚了别人,那还有其他“套子”吗?请大家看课本113页课下注释3,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1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梳理绘制“人物关系图”。
2.请一组学生在黑板展示表格填写。
3.学生根据同学的回答和老师的补充进行表格修改。
活动意图说明:
第一部分主要结合第一课时的人物形象分析,同时再次朗读请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完成人物关系的梳理;表格的填写主要是结合人物关系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和下一部分原文的补充内容;过渡则是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套子里的人”是否只是别里科夫,承接原文补充。
环节二:补充原文,深化思考
教师活动2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也梳理了他的人物关系,我们称他为“套中人”,他封闭迂腐、胆小多疑,并且极力维护现状,不仅“套”住了自己,也“套”住了周围的人与环境。那么别里科夫死后呢?周围的环境有变化吗?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结尾。
请大家结合135页的单元学习任务的第一题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生活仍然‘郁闷、无聊、乱糟糟’”“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说明别里科夫死后一切还是老样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别里科夫是“套中人”吗?还有谁是“套中人”?他们对别里科夫有影响吗?
2.材料补充:伊凡·伊凡尼奇与布尔金的对话(与课文原文片段对比)
“问题就在这儿,”伊凡·伊凡尼奇重复道,“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拥挤不堪的城市里,写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牌戏——难道这不是套子?至于我们在游手好闲的懒汉、图谋私利的讼棍和愚蠢无聊的女人们中间消磨了我们的一生,说着并听着各种各样的废话——难道这不是套子?”
3.教师总结:那些所谓的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吃荤的人,自以为被别里科夫限制的人,其实文中的“我们”都是“套中人”,只是当局者迷。
4.结合上节课的社会背景,我们说“套子”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物本身与环境,环境首先是自然意义的生活环境,即沙皇政府的统治和压迫,在压迫之下,人们麻木而谨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这些“套中人”自己失去了自由的精神,失去了希望,抑制了个人的本性,而人与人之间也相互束缚,他们封闭自己,也压制他人。
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标注在书中。
5.教师总结:所以尽管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还有很多这样的“套中人”活着,一切都是老样子。别里科夫是“压抑社会氛围”的帮凶,更是可怜和无力的牺牲者。
最后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单元学习任务中提到“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请大家思考本篇文章两者有什么关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能否分为不同层面呢?它们对于人物性格和命运又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小说中的环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首先是自然环境,一般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等;其次是社会环境,例如这篇课文中的沙皇统治的背景;最后还有我们今天提到的人与人间的文化环境,就是人际关系方面,在这篇课文中整体的社会环境抑制了人的自由本性;而人与人之间的压制更让“套子”内化于日常生活中。
学生活动2
1.朗读课文。
2.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明确:(答案不唯一)
由原文中的两个“难道这不是套子”说明“套中人”不仅仅是别里科夫一人。
文章中连用了几个“不敢”表现城里人对别里科夫的恐惧,一个小人物是做不到这样的,或是归结于“其背后的当局”,即沙皇专制制度,这很显然是不全面的。
也许“整体的社会环境是被别里科夫套住了”,但是别里科夫身边的人同样是麻木的,从未想过帮助别里科夫,所以从反面来看,周围的环境也造就了别里科夫这样的性格。
3.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
其实就是人物本身与环境,环境首先是自然意义的生活环境,即沙皇政府的统治和压迫,在压迫之下,人们麻木而谨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其次是社会文化环境,这些“套中人”自己失去了自由的精神,失去了希望,抑制了个人的本性,而人与人之间也相互束缚,他们封闭自己,也压制他人。
人物与社会环境是共生和互动的关系,本文通过别里科夫胆小迂腐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批判和抨击了社会环境。
活动意图说明:
在学生已经理清人物关系和理解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从补充原文入手,丰富人物形象的认识,探究“装在套子里的人”究竟是谁,思考真正的“套子”到底有几层?在自己的分析对比中体会事件和人物形象,为小说艺术结构的“套子”理解做铺垫。结合单元学习任务题目,将“套中人”与“套子”的讲解和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相结合,拓展对于小说中“环境”的思考角度。
环节三:感悟结构,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3
1.我们通过补充原文,更深入地理解了“套子”,让我们再回到注释3——“这篇小说借中学教师布尔金(即文中的‘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的谈话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
所以,整个故事的结构是“以大套小”,即故事的主体是布尔金和伊凡尼奇,原文中别里科夫是两人对话中的一个人物;而课文则是直接以第一人称讲述别里科夫。
请大家思考这样有什么用意呢?
2.教师总结:“套中人”讲述“套中人”,谁又是清醒的呢?这样的故事形式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一个“套子”。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匠心和思考。
我们虽说是“套中人”,但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独立自主的“人”,拥有自由的精神,还需要自己有意识地、主动地认识到自己的“套子”,并努力地摆脱它,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的人!
3.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3
1.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答案不唯一)
小说原本就是一个“套子”,故事的外层是伊凡尼奇与布尔金二人的对话;内层是布尔金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所以在文章形式上也是一个“套子”,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
2.学生共同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活动意图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理解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套子”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匠心,无论是具体内容还是故事结构都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束缚以及人自身自由精神的束缚。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祝福》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和祥林嫂的一些性格特征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可以理解为“套中人”和“套子”呢?与本文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谈谈你的看法,500字左右。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教学有两个特色:一是结合课文和原文补充,以人物关系为课堂教学的线索;二是以“谁是套中人”“套子是什么”为问题主线,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①课时安排与讲解重点的矛盾。《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且本单元的重点主要是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体会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这是讲解的主要内容;同时这篇文章的人物描写方法、原文中的环境描写都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所以如何分配时间让我很矛盾。
②课文间的联系。本课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同为第13课,利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但是我在具体讲解时没有找到切入点,只在作业布置中有所涉及。
③情节讲解的方法。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情节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篇文章也非常适用,但我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主要以人物关系串联。
④原文补充的不完整。在讲解主题时,我主要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由于时间原因,展示出的原文也是不完整的,可能会对学生全面理解产生一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