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4 18: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步入初中,学习、背诵过古代诗歌,了解诗歌一些简单的艺术手法,对于诗歌已具有基本的理解与鉴赏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与知识积累的不足,对诗歌的意境、情感的把握还略欠敏感,需要教师多加阐释与引导。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出自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古代诗歌四首其一,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著名小令,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夕落图,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愁苦心绪。本单元的主题是“四季美景”,单元目标是学习朗读,感受声韵之美;想象情景,领略景物之美;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品味汉语之美。本课导语也围绕朗读、意境和情感三大方面展开了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意象、炼字与情景扩写,感悟萧瑟凄婉的意境,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品味语言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意象、白描、借景抒情、炼字等,感受《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愁苦情怀。
难点: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用具:PPT
教学环节
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作家,因一首元曲小令而深得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赞叹,被誉为“秋思之祖”,他就是元曲家马致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介绍作者,开门见山
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梳理文意。(半分钟,师板书题目作者)好,现在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曲,注意节奏、停顿和重读,开始。(1min,师留心生朗读出现的问题)
2.很好,大家的朗读没有出现读音错误,但是在情感和节奏的控制上还稍有欠缺,老师来给大家示范一下。(师范读,1min)
通过学生练习和教师示范,解决诗歌朗读最基本的读音、停顿与重读问题,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与水平。
文本探究
1.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小令共描写了哪些景物?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提示:名词前的修饰词)
(带领学生进行炼字。“枯”、“老”、“昏”:衰败、凋零、没有生命力;“古”、“西风”、“瘦”:寂寥、萧瑟、孤独、凄凉……作用:烘托萧瑟悲凉的意境/氛围,体现作者情感……)
设疑启发: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特点与意境氛围是否与其他句不符呢?作者为何要描写这样的景色?
(小桥、流水、人家——流水潺潺,炊烟袅袅,一副安宁祥和的氛围,但是这样温馨美好的场景是不属于作者的,诗人羁旅行至此处,对比自身漂泊他乡的凄凉境遇,不禁触景生情、悲从中来。这里第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没错,反衬。)
3. 那么这些景物只是作者所见环境的真实写照吗?或者说,作者写此曲的目的只是描绘秋景图吗?
不是。这些景物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作者只是借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的愁苦和悲切,这是什么艺术手法?对很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而景物因染上了作者情感也不再是单纯的写实写景,而成为了——意象。(可以拓展解释意象的概念涵义:表意之象)
4. 末句中的“断肠人”是谁?(诗人自己)
又为何断肠呢?(羁旅劳苦,触景生情,游子思乡)
通过炼字、意象分析,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心境。
知人论世
1. 同学们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这首小令意境如此悲切凄凉,只是因为诗人漂泊途中触景生情,思念故乡吗?末句诗人甚至用“断肠”来形容自己,是否显得过于矫情了呢?其实不然,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PPT展示写作背景(元代统治者推行高压民族政策,将人民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2. 那么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身为汉人的马致远的求取功名之路会顺利吗?对,会布满荆棘。事实也正是如此,马致远前半生奔波漂泊,始终未能得志,导致他郁郁寡欢,穷困潦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致远创作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寓情于景,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与游子思乡的悲苦情绪。
通过了解马致远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体会曲中蕴含的愁苦思乡情与诗人怀才不遇的悲苦情怀。
再读悟情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的这份感情,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曲,体会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愁苦心绪。
(1min)
初读感知,再读悟情。在学生真正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感情后,再设计一次朗读练习,可以达到实践巩固的效果。
巩固练习
1. 在旧版教材中,《天净沙·秋思》有这样一幅配图(展示PPT),那么它是否恰当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呢?请同学们结合上课所讲知识和原文描写去寻找答案。
(师生互动问答,各抒己见,找出插图的纰漏之处,重在阐释原因。在同学找不到插图不合理之处时师多加引导,提问启发;在同学提出不同意见时积极回应,可以展开讨论。)
参考思路:①远处的树不该茂盛葱郁,不符合晚秋万物凋零萧瑟的意境。②“昏鸦”轻盈地飞起的动态不如落在树枝上昏昏欲睡的静态好,更能体现寂寥的意境。③水流不应如此湍急,应是缓缓地;人家最好再画上几缕炊烟,体现农家安宁祥和、有生气的氛围。(引出“第二句是否意境与本曲不符”的讨论)④马应该再削瘦些,侧面体现羁旅劳苦。(马犹如此,人何以堪!)⑤人应牵着马缓缓走而不是骑马前进(时间与诗人视角原因);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飘落的落叶或诗人衣帽被吹起的细节,体现萧瑟颓丧的意境氛围。⑥夕阳不应挂在天空上而是地平线半落。⑦整体画面景物太满,远近主次应更分明,体现广阔天地间、落日苍茫下人的孤独与弱小。
(注:答案并不固定。此教学环节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体悟萧瑟寂寥的意境。)
2.师总结:文字确实可以带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问,“亦诗亦画”无疑是赏析诗词最美最高的境界。今天,同学们通过修改插图,对《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非常好!
通过赏画辨误的课堂活动,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巩固练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
1. 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天净沙·秋思》扩写成二百字散文。
巩固提高。
完成背诵的教学任务,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学考题中经常出现诗句扩写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