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兹·卡夫卡
文学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自题诗中曾言道“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他的荒唐言留下了一部惊世之作,西方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也用他的独特的体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离奇荒诞的故事《变形记》。
课堂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2.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3.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与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晦涩,情节跳跃性很强,尤其注重人物心理描写,语言多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作: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
【了解卡夫卡】
孤独的人生
卡夫卡敏感而封闭。事实上他外形俊朗而富于吸引力,然而,对家庭生活的恐惧感使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
紧张的父子关系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儿子粗暴而专制。卡夫卡一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例如受他父亲逼迫,去攻读法律学位,后来在保险公司工作,只能偷偷从事他父亲看不起的文学创作。
【了解卡夫卡】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细分流派。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向内转”,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虽然现代派特别注重“形式”,有时会显得很刻意,但形式即意义,我们必须善于揣摩、联想(例如“格里高尔·萨姆沙”主人公名字)。
【现代派文学】
《变形记》创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 阅读课文 ,梳理故事主要情节 】
第一部分(1-3)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变形为甲壳虫。虽然他对推销员的辛苦和老板的苛刻有所抱怨,但仍念念不忘起床赶火车去工作。
第二部分(4-14)格里高尔挣扎起床的心理过程。他努力想离开床穿衣起身,但仍难以控制已变作甲虫的身体。
第三部分(15-29)公司协理特意上门察看情况。家人发现他变成甲壳虫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小说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
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发现后恼怒惊骇。
揭示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
第二部分
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关心家人的生活。可是,他却成了全家的累赘。
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失去自我就会陷入绝境。
第三部分
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甲虫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了,家人过上新生活。
揭露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变成甲虫
成为累赘
绝望而死
惊慌愤怒
逐渐憎恨
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
家里亲人
整部小说的情节线索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行为和生活上表现出哪些“甲虫式”特征?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①丑陋——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1)
②笨拙——他本来可以利用胳膊和手坐起来,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细腿。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9)
他想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移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出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11)
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他俩只要把胳膊伸进他隆起的脊背下面,这样把他从床上慢慢撬起来。(14)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③脆弱——不过他的下颚倒好像非常结实;靠着它倒真的把钥匙转动了,而并未注意他会因此让自己付出某种代价:一种棕色的液体从嘴巴里流了出来,从钥匙上滴落到地上。(23)
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上,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 (29)
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 (29)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
④失语——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7)
“您二位听懂他哪怕一句话了吗?”协理问父母 (21)
【总结】:
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前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如何?
①之前: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
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②之后: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
父亲专横暴躁,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甚至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并为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
妹妹在哥哥最初变形后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甚至痛哭请求父亲:“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并狡猾地辩解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
①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冷静、顺从、压抑、无可奈何
抱怨工作,想到反抗又说服自己要顺从,忍耐,寄希望于未来。工作赚钱的念头一旦生起,他个人体验、自我意识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
想要“病假”,感到急迫、惶惑、压抑、无可奈何。
虫身人心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内心活动如何?反映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在协理的步步紧逼下: 激动、焦虑
格里高尔的挣扎,是尽力争取“暂时坐稳了奴隶”。格里高尔的焦虑不安源于他对自己价值的认定只是作为工作机器的价值,没有了工作,他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身上人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地侵蚀、压抑,直到变形。
③暴露虫身后 :保持镇静—恳求—战战兢兢—痛苦
他想到的依然是工作,他努力劝说,证明自己的工作才能,奉承讨好,想要重新赢得协理的心。
普通人在异化的社会的典型遭遇:丧失了作为个体的价值,又过分压抑自己而最终被物化成了一只“甲虫”。普通人生存的荒谬处境由此得到充分展示。
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他工作认真、努力;他对家庭负责、担当;他对亲情渴望、忍耐;他对自己却麻木、压抑。他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同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小人物。
思考:简要分析归纳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
(提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生活的原因和心理的原因。)
(1)工作——工作辛苦,高度紧张,压力巨大;
(2)家庭——是全家生活的希望、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债务;
(3)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
思考:《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作者没有对这一不可思议的“变形”的原因进行任何解释,读者只能与主人公一道体验他在变成甲虫后的各种感受。那么,请你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会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呢?格里高尔与甲虫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
①都是负重的。甲虫扁圆的硬壳更是“负重”的一种象征。甲虫背负硬壳爬行的形象,正是格里高尔肩负工作家庭双重压力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②都很孤独。甲虫喜好孤独的生活,很少能在同一窝里有两三只住在一起。格里高尔长年在外奔波,而别的推销员生活得像贵妇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人类眼中,甲虫是无足轻重、可任意欺凌杀害的低等动物。身为小职员的格里高尔社会地位低微,在公司常受到上司的欺辱。
④都无归属感。变形为甲虫的格里高尔不再是人,但他又保留了人的思维、情感,心理上是不认同自己的变形的;而他又算不上完整的甲虫,他虽然在形体上差不多,但没有翅膀不能飞行。所以,无论在人的世界还是在甲虫世界,格里高尔都得不到认同与被认同,无处可归。
比较探究
同样是变形,为什么说《促织》仍然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而非现代主义?
《促织》是现实主义的笔法,小说整体框架是真实的,注重完整的情节结构和具体的现实描绘,一些奇异的虚构只是为了增强故事性,例如魂化促织的情节是继承了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传统,无意间触及“异化”的主题。
现代主义的虚构,则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非逻辑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的某种反映,它完全是小说家的虚构与想象。因此,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一脚就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整体框架是虚构的,而且用夸张、变形、怪诞的手法,第一次有意识地集中深刻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正因为卡夫卡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才被奉为现代主义的宗师。
所以《促织》和《变形记》的虚构与想象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差别,认为同有“异化”情节,中国古典小说已经提前抵达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看法,是无视了文学传统,忽视了两者的差别。
人物形象比较总结
都是非人形象的典型,但二者在精神气质、性格上有不同内涵。
作为被异己力量压抑着的现代人,格里高尔呈现现代主义观念中的“现代人”特征:
一是具有浓厚的孤独感。二是对世界和人生抱绝望意识。
成名之子,没有格里高尔那样的现代意识,作为蒲氏感受自身及他人命运遭际的艺术化形象,他糅合了封建社会一般文人和底层劳动人民两种人物形象特质。
在人性的真与善的表现上,格里高尔更为纯粹感人,而成名囿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更多体现出人性复杂、曲折的侧面。
比较:
相似的身份,不同的命运:一个在孤独中死去,一个受到了促织的“恩荫”。
“变形”的主动与被动:成名之子主动,格里高尔被动。
形神分离与形神不分:格里高尔,人的形态和神态不是完全分离的。成名之子,人的形态和神态是分离的。
写作手法
人突然变成甲虫,小说情节是荒诞的,读完又觉得真实可信。体会作品寓深刻主题于荒诞情节的艺术构思好处。
①荒诞、变形的象征手法:“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故事的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人变成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到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②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比如,小说写甲虫的行动,符合甲虫的习性;写甲虫的思想感情,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常态常情的。这就使人感到格里高尔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间。
③“虚构的真实”产生的效果。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归纳主题
卡夫卡通过人变成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隐喻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揭示了人被残酷的社会所“异化”的深刻主题。
素材积累—卡夫卡名句
1.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3.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4.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阅读的作用同样如此。
5.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
6.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7.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1.下列有关“变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格里高尔是“虫形人心”,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悲惨的处境已无力改变,因而不再抗争。
B.格里高尔家人是“人形虫心”,当格里高尔不能做挣钱机器时,便态度冷漠、残酷。
C.格里高尔被父亲粗暴赶回房间,此刻开始变得压抑、忧郁,以致失去自我。
D.格里高尔身上的社会性被个体性不断侵蚀、压抑,最终被物化成甲虫。
课堂检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而不再抗争”错误,为了摆脱异化而死亡就是抗争,因为死亡使他彻底永远摆脱了异化。
C.“此刻开始变得……以致失去自我”错误,此时是变得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还没有失去自我。
D.“社会性被个体性不断侵蚀、压抑”错误,应该是个性化被社会性侵蚀、压抑。
故选B。
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中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
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C.《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说法错误。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卡夫卡作开端的西方二十世纪的荒诞文学,如果从哲学意义上去把握其精神内涵,乃是“无”的本体论,即世界人生的无意义、无着落。
B.网络文学从备受质疑到获得大众的认可,再到被文学界接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过程,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D.《文学欣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从文学宝库中撷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剖析、鉴赏和介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式杂糅,将“以……作……”改为“以……为……”。
C.一面一对两面,将“能激发”改为“能否激发”。
D.语序不当,应将“剖析、鉴赏和介绍”改为“介绍、剖析和鉴赏”。
4.下面语段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变形记》中,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甲虫,不仅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一情节激化了矛盾,使人物的个性、人性都立即图穷匕见。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通过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展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中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本质。
A.图穷匕见 B.温情脉脉 C.弱肉强食 D.唯利是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图穷匕见: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不合语境。
B.温情脉脉:形容对人或事物怀有感情,很想表露出来的样子。使用正确。
C.弱肉强食: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泛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使用正确。
D.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使用正确。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