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春秋铁铲、战国铁锄、农田灌溉工具:戽斗和翻车、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方汪氏地契等示意图。
(2)中国农业起源的特点、地位和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就。
(3)重点掌握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的内容、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影响。2.在掌握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基础上,探究思考: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如何演变的?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哪些?一、“神农”的传说
1.起源:
(1)早在七八千年前_________和长江流域已形成规模性的农
耕经济。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__和_____的国家之一。
2.内容: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_____,教导民众耕作,反映了农业
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黄河流域粟水稻耒耜3.地位:
(1)_____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
和生活。
(2)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_________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的。农耕农业经济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历程: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牛耕耧车一牛挽犁曲辕犁2.评价:
(1)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___________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
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小农户个体【思维点悟】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提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_______,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
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___________。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_______。
①内容:_____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②结果:贵族官僚地主依恃特权,把_____据为己有,农民破产
逃亡。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国家公田2.土地兼并:
(1)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_________;贵族、官僚
及豪强霸占良田。
(2)表现。
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农民。
②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影响:_____________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
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土地买卖地权和劳动者(4)解决途径。
①地主阶级: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
会矛盾。
②农民阶级:提出“_____”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平均【易错辨析】均田制≠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分配的不是地主的土地,而是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土地和荒地,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表现:
(1)赋税。
①地位:_________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
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②特点:各朝代征收赋税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名目繁多,___
_____________是主要形式。征收赋税田亩税和人头税(2)徭役。
①含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_________。
②特点:营造_________和奢侈工程;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恶
劣,死亡率高。
2.影响:
(1)积极:农耕者的艰辛劳动是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2)消极: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引发的___
______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无偿劳动公共工程社会动乱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远古传说:大禹平息洪水危害,发展以_____为主的水利建
设。
2.历史文献:
(1)早期史书把《_______》《沟洫志》列为专篇。
(2)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情
况详加记载。灌溉河渠书3.水利事业:
(1)战国:都江堰和_______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_____”;王景治黄河成功等。
4.灌溉工具: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
江流域发明_________灌溉高处农田。
(2)宋代的_________利用水力为动力灌溉。
(3)明清时期出现了_________。郑国渠井渠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一、判断正误
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
变。 ( )
提示:古代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汉代铁犁牛
耕逐渐普及全国,并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牛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提示: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的事件是曲辕犁的
发明,因为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地
的深浅。
3.井田制下,土地可以买卖。 ( )
提示:商周时期实行的井田制,受田的农民只有对土地的世代
使用权,而无权转让和买卖,需向国王交纳贡赋。××4.土地兼并的根源是贵族、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 )
提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得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地主占
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5.沉重的赋税和力役是阻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因
素。 ( )
提示:沉重的赋税和力役是阻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此外还包括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二、问题思考
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根本原因: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促进生产力迅速提高;重要原因: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井田制瓦解;直接原因:私田的大量开垦以及各国赋税制度的改革。3.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其导致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提示:(1)严重破坏了农耕生产秩序,阻碍了农业的发展;(2)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3)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4)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4.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那么哪些因素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提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开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注重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主题 一 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及主要耕作方式?
【探究讨论】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材料二 《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材料三请分析:
1.依据材料一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具有怎样的地位。
提示:由来:“神农氏”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会人们种田。地位: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现象?
提示:反映了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已开始出现牛耕技术,但使用并不普遍。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提示: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4.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提示: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要点归纳】
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和耕作方式的变化
1.农业地位: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2.耕作方式:
(1)从生产工具看:由“刀耕火种”到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可见耕作方式是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的,概括地讲,耕作方式分为刀耕火种、耜耕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
(2)从组织方式看:由简单协作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春秋以后,由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小农经济应运而生。小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题 二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探究讨论】
材料一材料二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请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提示: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实行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实行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进行精耕细作。
2.材料二反映出什么样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有何特点?
提示:经济形式:小农经济。特点: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
单位,精耕细作;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进行商贸交流。【要点归纳】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汉代普及全国。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多种形式并存。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自战国时期确立后,总趋势是国有土地比例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比例日益增长。 (2)地主阶级是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可以利
用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兼并土地。小农是封建国家的财源和
兵源,封建国家对土地兼并的态度不定,虽有抑制但不能根本
解决。
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兴衰关系到封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权安危。 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5.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历朝历代的水利工程抵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1.在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
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分析问题能力。B错在“主要内容”;C错在“起源”;材料只提到商代,无法得出D。故选A。2.(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史实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民间传说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侧邮票所体现的
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A.男耕女织
B.铁犁牛耕
C.集体劳作
D.刀耕火种
【解析】选A。结合材料中图片显示的信息可知是男耕女织。B只反映出图片中的一部分内容。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财产平均分配 B.禁止土地买卖
C.实行土地国有化 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故选D。5.据估计,宋代垦田数为7亿多亩,且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 )
①人口的增加 ②均田制的实施
③水转翻车的使用 ④曲辕犁的推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北魏到唐中叶,曾经推行均田制,②与题干时间不符。6.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 )
A.农业动力的变化
B.灌溉工具的变化
C.耕种工具的变化
D.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解析】选A。材料中“石犁”“曲辕犁”是耕种的工具,“高转筒车”是灌溉的工具;农具的出现体现了种植农业的出现,采集经济在图示中没有体现。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三幅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体现了农业动力的变化。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以看出政府赋税繁重。“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说明生活窘困,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看出商人生活奢靡,也显示出贫富分化严重。第(2)题以自耕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答案:(1)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社会风尚奢靡,贫苦农民逃避到山区。
(2)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